衡水名师工作室
老师,您敢上“裸课”吗?

作者 :张祖庆

魏彦昭发表于2021-04-30

      在一次教学观摩活动中,我上了一节未经试教的课。当天,点赞者甚众。

       然而,真正触动我思考的留言,来自一位律师朋友:公开课,本来就不应该试教。我从没听说过哪位律师开庭,需要预演朋友的话,让我愣了好几秒钟!

        一直以来,公开课试教,仿佛天经地义。

        一次次备课,一遍遍试教,一回回推倒,一番番重来,折腾不止,筋疲力尽。

        最夸张的,当数那些参加国赛的选手们,一旦有幸被选中,就会走上磨课的不归路。日里磨课,夜里梦课,死去活来,活来死去。

于是乎,听课者最终看到一节万花筒般精致的课——动画美轮美奂、音乐荡气回肠、语言气势如虹。

         置身其中,恍若观赏一场艺术表演,让人目不暇接。

         长期以来,对公开课的评价,大多注重其教学艺术而忽略其教学效率。一节花了一年时间准备的精品课,其示范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观摩公开课的终极意义,在于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改造常态课堂。然而,这种近乎变异的公开课所呈现的教学理念,对日常教学又有多少指导意义?

         从这一点而言,我更欣赏那位律师朋友的观点——公开课,要向律师开庭学习——不预演、不雕琢,真实地呈现过程。

         这样的课堂,精彩值得借鉴,问题值得反思。

        这样的课堂,才接近真实,因为一线教师的常态课堂,哪来那么多时间准备?

       这样的课,虽不完美,但是有研讨价值。

       我曾在不同的场合问过于永正、支玉恒、贾志敏等几位前辈名师,你们的课经过几次试教?

        答案是——第一遍,不试教;后来,边上边改进。

        不试教,是不是不备课?不是的,反而对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于永正老师备课,把工夫花在功夫——反复练板书、练朗读、练批注;支玉恒老师备课,读一遍,就把课文反扣过来,捕捉文本的第一印象,根据文本特点设计教学;贾志敏老师备课,几乎小学课文的所有名篇,都能熟读成诵。这些前辈名师是真正用一辈子备课。他们,把工夫下在了课堂以外——文本细读的功夫、板书的功夫、朗读的功夫、背诵的功夫、点拨的功夫。

          他们把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以成就学生的精彩为己任。

          也许是受他们的影响,不知从哪天起,我给自己下了个死命令——今后,我的任何第一次亮相的公开课,不再试教。朋友们戏称,开启了裸课模式。

         每次上课前,用心地研读文本,思考教学方案,并对各种可能进行充分的预判;进入课堂,心里会莫名兴奋(当然也带着一丝丝紧张和期待),仿佛前往某地探险。

        上完课,常常会有意外的惊喜,有时也难免遗憾。

        可是,如果我们把所有的公开课当作研讨课,而不是示范课,那么,我们就不必太计较某一个环节不够完美

      真实的家常课,也是不完美的。

      “不完美,会带给上课者和听课者共同的思考——如何抵达完美

      当然,对于初入教坛的老师,适当的试教,是必要的入格训练;对于走向成熟的教师来说,不试教,不仅是勇气,更是修炼的法门。

评论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