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名师工作室
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

九年级数学组全体教师及名师工作室部分成员

李静发表于2021-12-12

作业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根据目的不同,学习有预习、练习和复习三类。不同的学习类型,要配合不同的作业,所以“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与布置是个技术活。结合我国课程设置的大致框架和教学的实际需要,配合小学语文统编教科书的学习,作业合并简化为三类:

01预习时布置的“引导性作业”,学生进入课堂之前需要提前完成,即“预习作业”

02课堂教学进行时同步完成的“形成性作业”,即教师口中常说的“随堂练习”

03学习之后安排的“诊断性作业”,即有助于复习巩固的课后作业

三类作业和三类学习相适应,瞄准不同学习阶段的目标,让作业与学习活动的不同环节构成闭环,让学习力不断提升。

课前预习阶段:引导性作业

引导性作业为学生提供顺利学习所需的背景知识。在预习阶段,可以借助此类作业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准备,如观看、聆听或阅读的相关资料,获取必须的资源,引导学生发现本次学习最为核心的目标,瞄准方向集中学习。

课堂学习阶段:形成性作业

形成性作业设计,总体思路是伴随着过程性评价,在“教”的过程中嵌入“学”。在教学中,学生尝试运用所学,展示初步了解、体验、感受、理解、应用新知识、新概念、新技能时的状态。

形成性作业,和学习同步。那些尚未完全掌握的技能,由练习得以更充分获取,熟练掌握。作业的结果即作业反应出的学情,将为教师提供研判——学习路径是否需要调整?学习应如何继续延展下去?

课后复习阶段:诊断性作业

诊断性作业,顾名思义就是为了诊断学习结果而设计的作业。在学习完成之后,学生通过诊断,需要明确:我掌握了什么?我能操练什么?我能解决什么问题?

诊断的结果也应分类对待:结果合格,学习活动继续;结果不合格,学习活动则补遗、改道、强化,甚至重组。

评论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