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名师工作室
学习《合作教育理念的实践与探索》心得体会 朱金枝

上学期我们工作室购买了一些关于工作室如何开展工作及其成果呈现形式的书籍。工作室成员认真阅读后,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这对于工作室以后工作的开展我们更明确了方向。

张和平发表于2022-05-08

有幸阅读了《合作教育理念的实践与探索》这本书,书中在学校特色建设过程中,着眼点放在“合作教育”上。通过各方面工作上的合作,促进学校更快更好地发展,向我们展示了“合作思想”统领下对学校发展的探索与实践,详细解读了“合作管理、合作教研、合作学习、合作发展”四个方面的内涵,既有理念剖析,又有实际管理,展示了基层学校真实的探索之路,合心、合力、合拍的教育效果。下面仅根据数学课堂上,对合作教育理念的实践与探索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课堂上,小组合作探究被广泛应用这种学习方式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之中,有一定的实效性 ,并且由外及内地强化了很多内容来帮助达成这种实效性,如:学生的学习习惯、倾听的习惯、小组分工和职责以及互相评价等等。

对我而言,我很清楚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学习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大多数人还只是本着模仿的态度开展工作。在形式上我们将学生分成了学习小组,合围而坐,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本以为一帆风顺的学习却遇到了重重困难,使我们不得不放慢脚步,蹒跚而行,问题就在于小组合作之外的这些环节没有跟上。我想如果我们一开始便一味的追求形式上的到位,而忽略学生学习习惯和态度等的养成,则应属于舍本逐末,我们前进路上的困难尚未扫除,行进起来怎能畅通?那我们怎样才能使其畅通呢?

首先,要明确学习目的。

小组合作是一种开放性、自由性较强的学习方式。在学习时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否则就会流于形式。当遇到学生的确不能独自解决的问题时,合作才有必要;当观点可能出现分歧,思路可能有多样时,探讨才有价值。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好了组,提出一些问题或任务,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索交流,可是,大部分学生在合作学习是流于形式,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讨论,各组代表进行汇报一下小组交流的情况。这是一种情况,教师在布置合作学习的任务时,小组内分工不明确,导致出现没有合作实效的情况。

其次,要把握好合作时机。

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价值。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广泛的参与, 一有问题,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一些没有思维容量,甚至是一些根本就不屑一顾的问题充斥其中,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课堂时间大量浪费,教学效率事半功倍。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反而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之真谛。因此小组学习必须建

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否则就会产生依赖心理。时时合作、时时探究,也会使人产生厌倦的心理。

第三,优等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的职责,后进生则处于从属或忽略地位。而一些后进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等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

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通过相互探讨 ,不断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

所以教师务必深入思考以下问题:

一是如何让学生去进行合作,教师如何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例如主角的分配,根据个人个性、特长等开展合理的分工,给所有学生都创造平等参与的机会等等。

要明白,没有经过训练的合作小组是散乱的,这样的学习肯定是失败的,最起码对大多数学生是没有效果的。合作学习决不是学生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训练。每一个人都需要在无数次反复演练中找到自己适宜的位置,或者说去适应某个主角。比如进行记录,代表小组发言等。社会是丰富多变的,行业是不同的,每个人担当的主角也就应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认为,小组交流应涵盖两方面的资料: 一是表述自己的见解看法;二是倾听他人的意见。这样,人才能感受到交流的快乐,分享合作的愉悦。这样才能培养合作意识,获得真正好处上的团队学习成果。

在多次听课中, 我发现多数的小组学习,形式大于效果,基本上是低效的、放任的。经常是某几个人在表演,学生回答学习的结果时,根本没有用“我们小组有人认为.... ,有的人认为.....最后一致认为.... 的方式汇报交流的结果。而只是说“我认为....“我觉得... 小组学习只是反映在形式上,这样的小组学习是低效的。

合作学习,不教给学生方法,小组学习就会在一张张叽叽喳喳小嘴的废话中耗掉学习时间,学习行为和方式并没有得到实质的转变,到头来仍然是几个优秀学生在发言,而其他学生并没有参与体验学习的过程。小组学习就不能实现重全员参与,重情感体验,重人文关怀与合作的效果。

评论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