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名师工作室
物理学科中的审题

李健发表于2021-08-28

       新高三进入一轮复习期间,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老师,这个题怎么做,我的思路怎么做不出来?!”等你让他把题目在认真读一遍以后,基本都是没有认真审题,没有深入到题目中去。要么是急于求成,要么是惯性思维,生搬硬套,具体表现主要有:

      有些同学在解题时往往急于得出结果,在题意都没有搞明白的时候就开始解题,因此出现解答错误是必然的。

有些同学是受惯性思维的驱使,即使看到了关键词语,也不深入思考,习惯性地按照以往的答题经验,生搬硬套,罗列很多公式,却不去分析那些是真正需要的,偶尔也能得到正确的结果,但是整个思维过程混乱不堪。

以上的这些现象其实是在解题过程中不善于(抑或是不认真?)审题

那么什么是审题?

       对于物理学科,审题过程可以概括地说,六个字:“情境”、“条件”、“设问”。仔细地阅读题目,弄清楚题目创设的物理情境,注意题目中出现的物理条件,看清楚题目问什么,带着问题去寻找解题思路,建立物理模型,寻找解题方法。对于物理学科的审题,主要要做好以下几个环节:

审清题目中关键词语的内涵和外延

       仔细地阅读题目,抓住题目中涉及到的关键词语,要认真思考、仔细斟酌。物理学科中常见的关键词有:“缓慢”、“匀速”、“相距最近(最远)”、“足够长(无限长)”、“至少”、“至多”、“刚好”、“最大”、“最小”、接触面“粗糙(或光滑)”、物体“导电(或绝缘)”、物体与弹簧“连接(或接触)”、电池“计内阻(或不计内阻)”……在一轮复习中一定要培养对这些关键词语的敏感度,搞清楚它们在各种情景下的物理内涵和外延,这样才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审清题目创设情境中的一些隐含条件

        其实在高考范围内,虽然现在也在试图让学生解决原始问题,但是纵观历年的题目,都做的不伦不类。所以高考中的涉及的物理问题(包括实验),都是在命题人创设的特定物理条件下,结合高中物理学科涉及的物理现象拟定的。一部分限制条件是直接给出,也有一部分限制条件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明显条件的背后,如果在审题的过程中,不能顺利地找出和利用这些隐含条件,一定会导致解题错误甚至无法求解。

    常见的隐含条件例如:

     1)物体“轻轻地”放在运动的传送带上,表示物体初速度为零;

     2)“绳端物体刚好通过轨道最高点”表示绳子拉力为零,仅由重力提供向心力;

     3)同时发生的多过程问题,往往是“时间相等”;

     4)“缓慢地让物体从一点移动到另一点”,表示物体处于准静态,物体处于任意点时,受力是平衡的。

     5)“电容器一直与电源保持连接”,表示电容器上的电压始终不变。。。。。。。

          审清题目中“中间过程”的临界状态

     所谓的“临界状态”是指:物体从一种物理状态变为另一种物理状态时,可能存在的一个转折点,在这个转折点物体所处的状态叫做临界状态,与之相对应的条件就叫做临界条件。由于临界状态是“问题”发生突变的时刻,一般在物理问题中有极强的隐蔽性,稍不留心就会出现错误的结论。所以,。在解决此类问题时,要特别注意临界状态的分析,找出转折点,抓住承前启后的物理量,确定临界值。常见的临界条件:

      1)“刚好离开接触面”的临界条件是“此时两物体仍然接触但没有挤压”,也就是说力学条件是弹力为零。

      2)“刚好不相撞”的临界条件是两物体最终速度相等或者接触时速度相等;

      3)“刚好不分离”的临界条件是两物体仍然接触但两物体间的弹力为零,且速度和加速度相等;

      4)“刚好不滑动”的临界条件是静摩擦力达到最大静摩擦力;

      5)“粒子刚好飞出(不飞出)磁场”的临界条件是粒子的运动轨迹与磁场的边界相切……

    在一轮复习过程中要不断地总结和完善各种临界条件,并弄清临界状态对应的动力学特点、能量特点、动量特点,对提高解决物理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做好两个分析、一个草图和一个图像

      对于力学部分,做好受力分析和运动状态分析是首当其冲的事情,这样才能搞清楚整个物理过程。在审题时画出运动草图,一幅好草图就是一种无声的启发,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审题,可增强对物理图情景的理解,为我们正确地解决问题提供有利的帮助,其次凡涉及到运动问题,往往速度-时间图像可以帮助我们准确的审题和解决问题。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独有的语言表达系统。对于物理学科,在我看来就是:文字、公式、图像。大家在一轮复习中一定要仔细体会文字的严谨性;公式应用的局限性以及图像的直观简洁性。

评论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