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名师工作室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探讨(转自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高英慧发表于2021-12-10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探讨

                                   纪群英

       2001年,为了为了配合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钟启泉、张华等人在其主编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专辟一节阐述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详细介绍了有效教学的由来与发展,认为有效教学是解决现存中小学教学问题的—种方案,是推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实践持续深化的得力助手,并对有效教学含义从“有效”和“教学”两个角度来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

落实有效教学其实就是做到有效课堂。

一、什么是有效课堂

有效的课堂应该是,学生听得懂,喜欢听,有触动,在不知不觉中下课铃响了还意犹未尽,一节课下来不觉枯燥乏味,不会难熬昏睡。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有最大的收获。有效课堂不是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不在乎每节课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关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效果。

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领悟力不同,所获得的收获也会不同:有的是知识方面的,有的是情感方面的,有的是智慧方面的,有的是兴趣方面的……因此在课堂上对老师的要求应是相当高的。

二、有效课堂的重要性

为什么要打造有效课堂呢?

第一,为学生全面发展着想。书本知识毕竟只是学生学习的很小的一部分,还有社会知识,实践知识,我们不能让书本知识困住一个孩子的童年、少年、青少年的所有时光,孩子们在这个阶段应该体验更加丰富的生活。我们必须让他们在走进社会、走进职场前有一个全面发展的机会,能够积攒起将来生存所需的勇气和智慧。

第二,真正给学生减负的途径。知识是人类从各个途径中获得的经过提升总结与凝练的系统的认识。书本上的很多知识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终其一生都不能穷尽所有的知识。教是为了少教或不教。只有通过某一具体知识,教会学生掌握了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特定规律,举一反三,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真正实现减负。

第三,尽可能减少学习中的贫困生。老师眼中所谓的差生,在很大程度上应该是前期的无效教育造成的。我相信大多数情况下,只要学生是正常的,没有先天的问题,应该不会有特别大的差距。“人之初,性相近,习相远”。到了高中,这些“差生”如果没有相当有耐心的家长和老师的引导、督促,没有坚强的毅力,持之以恒的坚持,很难有再向上爬的勇气,向上升的机会了。因此,我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三、打造有效课堂的途径

如何打造有效课堂

首先,师生角色的定位。老师与学生,教与学,应该是动态的。刚开始应是老师为主导,教为主。教知识,教规律,教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想学,知道怎么去学,然后才能慢慢的向学生为主导方向放手。在学生对新知毫无了解的情况下,让学生去主导课堂,只能造成混乱和低效甚至无效,以致渐渐失去对本学科的兴趣与热情。特别是对一些基础比较差,学习习惯、思维习惯不是很好的学生来说,更是一场灾难。

其次,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构建中外历史发展的知识框架,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分析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从历史发展中汲取前行的智慧和勇气。教学设计至关重要。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教学内容要突出阶段性。不一定完全按教材的思路。同样的内容可以有不一样的分类。如古代史,可以按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我觉得这样线索更清晰。《三国演义》开篇之语:“天下之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怎么理解?按照上面的历史分期就一目了然了。在中国封建社会确实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这与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制度有关。但是又不是简单的分分合合,周而复始的循环,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每一个阶段发展的成就都是前一个阶段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所以,要在把握每一阶段历史特征的基础上,找出历史发展中的“变”与“不变”。顺应时代的“变”,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因素。如隋唐,着重在制度的变化和创新。因此,教学内容的阶段性应是最关键的。

二是注意教学思路的逻辑性。在每一阶段,按照经济、政治、思想方面来梳理会更合理。同时关注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所有内容归于这三个大框架下,很容易找到历史发展的“变”与“不变”。

只有帮助学生搭建了完整的知识框架,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变成主干分明,脉络清晰的有条理的知识网络,才能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对比分析,求同找异。这对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是大有好处的。孤立的、零碎的知识,难记也难理解,不利于学生迁移与运用能力的提高。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三是把握教学节奏。 刚开始的时候,稍微慢一点。不刻意追求每节课内容的完整性,而在乎阶段内容的整体性。因此,备课应是考虑一个阶段内容的完整体系,最好以学案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以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可以分几节课完成一个整体内容,对知识逻辑,基本概念,思维方法等,通过具体知识进行阐释,以学生听懂,真正理解为原则,不赶进度,不搞形式。历史常常有着惊人的相似,以后同类知识可一带而过。所以,越到后面就越快,而那时应不存在老师辛苦学生痛苦的情况。如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这个知识不讲透彻,封建社会很多问题学生无法理解:土地兼并、均田制、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等等。关于改革,关于革命,讲清楚透彻一二个,就基本能够把握此类知识的规律了。知识内容有联系,讲解过程有衔接。环环相扣,一气呵成。

四是课堂表达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学生毕竟不是专家,知识和阅历也不丰富,所以我们的课堂没必要使用太多深奥的理论。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合理诠释历史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教训。

总之,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的标准应是:逻辑思维的清晰展示,历史知识的合理解释,语言表达的通俗易懂,历史智慧的水到渠成,即读得懂的历史,悟得出的道理,学得着的智慧,打造有深度有温度,有思想有灵魂的历史课堂。

 

评论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