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名师工作室
2021版义务教育化学新课标学习(5)——学习主题二:物质的性质与应用

2021版义务教育化学新课标学习(5)——学习主题二:物质的性质与应用

刘瑞芳发表于2021-12-13

2021版义务教育化学新课标学习(5)——学习主题二:物质的性质与应用

【学业要求】

1.能依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并能识别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能依据物质的类别列举一些简单的氧化物、酸、碱、盐及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

2.能举例说明和描述氧气、二氧化碳及常见金属、酸和碱的主要性质,并能用化学方程式表征。能举例说明物质性质的广泛应用及性质与用途的关系。能利用常见物质的性质,分析、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和事实,设计简单实验,检验和区分氧气、二氧化碳及常见的酸和碱。

3.能应用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从物质类别的视角,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和反应,初步预测常见金属、酸和碱的性质,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和解释有关的实验现象和事实,进行证据推理,得出合理的结论。

4.能从定性和定量的视角,说明饱和溶液、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能根据需要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能利用物质的溶解性,分析和评价粗盐提纯、水的净化等物质分离的方案。

5·能基于真实问题情境,依据常见物质的性质,初步分析和解决相关的综合问题。能基于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从辩证的角度,初步分析和评价物质的实际应用,对空气和水体保护、酸雨防治、低行动、资源回收、化学品合理使用等社会性议题进行讨论,积极参与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提示】

 

1.教学策略建议

(1)通过实物、图片、模型等直观手段,联系学生身边的具体物质,引导学生感受物质的多样性;结合元素及微粒等核心概念,通过比较、分类、概括等活动,建立物质分类的认识,逐步形成基于物质分类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视角。

(2)通过典型实例,帮助学生建立物质性质与用途的联系,展现丰富、鲜活的物质应用事实,引导学生基于物质性质对物质应用进行分析解释和创意设计,促进学生“性质决定用途”观念的形成。

(3)充分发挥学生必做实验的功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实践和动脑思考的机会,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在反思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炼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4)设计关于物质性质与应用的真实情境和大任务,充分利用“碳中和与低碳行动”等跨学科实践活动,开展项目式学习,发展学生多角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实践、创新的综合素养。

 

2.情境素材建议

(1)地球大气成分的演变,自然界中的碳一氧平衡;氧气的发现-从普利斯特里到拉瓦锡;宇航、潜水、医疗的呼吸供氧;鱼池缺氧现象和增氧方法;碳单质的研究进展;溶洞等自然奇观的形成;二氧化碳在蔬菜大棚中的作用;二氧化碳的捕集与封存、转化与利用;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措施。

(2)淡水危机,自来水的阶梯水价及收费项目;水的净化和自来水的生产工艺;工业、农业、生活及医疗等领域使用的溶液;海水制盐和海水淡化。

(3)我国重要的金属矿产资源及其分布;《天工开物》中对我国古代金属冶炼成就的描述;我国古代合金材料的制造(如铸造钱币、青铜器等);我国在金属及金属材料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成就;现代交通、航空、航天、军事等领域使用的合金材料及发展;废弃金属的分类回收和再利用。

(4)人体内几种体液或代谢产物的正常pH范围;作物生长适应的pH范围;生活中常见物质的酸碱性;酸碱指示剂的发现;海盐、岩盐、湖盐和井盐;我国古代文献中对制盐方法的描述;侯德榜对我国制碱工业的贡献。

 

3.学习活动建议

 

(1)实验探究活动

 

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气体中主要成分的差异;制取蒸馏水;探究活性炭和明砚等净水剂的净水作用。

实验观察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三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比较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查阅溶解度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自制酸碱指示剂并观察其在不同溶液中的颜色变化;使用pH试纸等检测生活中常见溶液的酸碱性。

 

(2)调查与交流活动

 

关于空气中二氧化碳是否会越来越多、氧气是否会耗尽等问题的讨论;调查降低空气中PM2.5浓度的措施;调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用水量的变化并讨论分析原因;调查饮用水源的质量和水净化处理的方法。

调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金属材料生产和使用的有关数据并讨论分析;收集有关钢铁锈蚀造成经济损失的资料;调查在日常生活中金属废弃物的种类及回收价值。

(3)项目式学习活动

 

空气质量检测与微型气象站;讨论并制订可行的节水方案;水质检测及自制净水器;自制汽水;制作面点;腌制松花蛋;开展关于化肥的功与过的辩论;设计海报、展板等,并走进社区宣传和指导垃圾分类。

评论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