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名师工作室
谈高中历史教育与学生个性培养

安凤利发表于2021-06-13

谈高中历史教育与学生个性培养

  摘要: 伴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世界性的人才争夺战拉开帷幕。教育也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到一个战略性的地位。而历史科目作为我国“九年义务教育”体系中一门必修课程有其深刻且不可替代的意义。
  关键词:历史教育;个性化;能力培养
  引言:历史教育长期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沦为一门全靠死记硬背的学科,致使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减弱。再加上社会性地普遍不重视历史,以及教师对于应试教育制度下的功利教育地推崇,历史科目难见天日。
  一、历史教育的现状
  (一)中国教育现状
  中国的教育模式一直以来深受业界和界外人士诟病,但事实是,这是现有条件下最适合中国发展的教育模式。当然,适合的不一定是好的,但是到底该怎么选择,历史早在九十年代初期就已经反复点醒我们,“别总顾着看最好的,还得看看自己是啥样”。
  (二)历史教育现状
  历史这一科目来说,情况就很不乐观。在应试教育制度下,学习历史无非两种结果,学得好,分数高的;学得不好,分数低的。于是历史的学习状况大都呈现两种局面。第一种学生,历史成绩本就不错,因而把更多的学习精力放在其他主要科目上,追求成绩方面更大的提升。第二种学生,历史成绩稍差,却也不会想着努力地提升历史成绩,因为历史科目要想取得一定的成绩 ,需要更多的时间。于是历史教育长期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地位。
  (三)历史教学问题
  历史教育地位尴尬、不受重视,但这并非说明历史教育不重要。相反,它告诉我们历史教育要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结合,增强历史教育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不能仅仅只是单纯的一门应考科目而存在。
  二、高中历史教育
  (一)高中历史教育的改革
  年,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揭开神秘面纱。该标准在知识结构和专业教学两方面均做出了更贴合学生发展的科学性的规定。
  (二)历史教师的改革
  长期以来,历史教育进步缓慢,并不只是学生单方面的问题,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历史老师教学的惯性思维和惰性教学方法。历史学习不易,历史教学更难。历史是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一门学问,天生的就具时空属性,也就是同一事件因时因地具有不同观点。许多历史教师教学存在着两方面的误区:一是具有惯性思维,习惯于接受类似标准答案的有明确结论的定义和概念;另一方面则是具有惰性思维,缺乏发现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三)历史教学问题及案例
  什么叫做思维的惯性?举个例子,问: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是什么?我们的脑子里立马就会反射出“反侵略战争”,但这还不够,我们还应该知道为什么它的性质“反侵略战争”其实如果稍稍认真一点,我们会发现说它是反侵略战争并不准确,这其实是场对朝鲜控制权的争夺战,只不过是以中国战败告终,还签订了耻辱的《马关条约》。据史书记载“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宗主国清朝乞援,日本也乘机派兵到朝鲜,蓄意挑起战争”,于是中日开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之所以还被称为是“反侵略战争”,更多的是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天朝上国”的思维在作祟。那什么是思维的惰性?惰性思维主要分为两种:一、缺少积极主动的思维意识;二,缺少积极主动的思维心态。
  (四)高中历史教学要求
  历史教师群体不能因为历史教育的氛围不好,就被动地去选择应付。历史教育应该看得更长远一些,着眼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高中历史教育与初中历史教育探究
 (一)教育目标的区别
  高中历史教育和初中历史教育相比有很大区别,尤其体现在历史教学的侧重点不同。初中历史教育以教授史实为主,而高中历史教育重在培养逻辑和思辨能力。
  (二)案例分析
  有趣的一点是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明明讲的是同一段的历史,但是同一道题的答案却并不一定相同。例一个学生们很熟悉的题目。
  问:“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如果是初中的学生,回答大概是这样的,
答:(1)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英法美俄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甲午中日战争,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从而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败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这样的答案大概就已经能够拿到满分了。然而高中生的回答应该是这样的,答:(1)、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逼签订《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遭到了更大的丧失,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发展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1901年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忽略答案字数的多少、史实的完整性,我们至少能发现一点区别:结论必须由论据支持。单看答案的第一部分来比较。初中的答案告诉我们签订了《南京条约》,标志着中国开始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可为什么签订一个条约中国就开始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了呢,高中的答案回答了我们,因为条约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这个例子并非是在批评初中的历史教育,不同的阶段对学习的要求自然不一样。初中历史教育以教授史实为主,而高中历史教育重在培养逻辑和思辨能力。简单来说,就是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更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是什么。当然,非学无以广才,学习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基础,以丰富的史实知识做里子,才能对历史事件做出正确的思辨。
  四、历史教育核心价值
  历史学科有五大核心素养:一、时空观念 二、史料实证 三、历史理解 四、历史解释 五、历史价值观 。如果当我们说到“中美建交”时,不仅仅只是1972年的尼克松访华,也不仅仅是1978年的《中美联合公报》,而是以国际局势如何影响国家发展、外交策略是一门怎样的艺术,甚至是大国博弈、国家利益为起点,历史的趣味性与深层价值才能得到体现。任何教育都离不开兴趣的培养。当有一天,学生能从课堂发现,历史上纷繁复杂的背景和盘根错节的人物关系并不比他们看的任何一部小说逊色,也并不比他们反复推算一道数学题缺少价值,或许才真正算得上历史教育的成功。
  五、高中历史教育的总结与反思
  历史知识的学习是必要的,但最终应该落脚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掌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从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中汲取力量,培养坚实的文化自信;学会用历史的思辨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深层次地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承担起人类的使命和责任,关注整个社会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
  参考文献:
  李桂芝.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J].《学周刊》,2018,
  赵盛林.新时期历史教育的培养目标——历史意识[J].《克拉玛依学刊》,2004,

  徐兆仁. 历史意识的内涵、价值与形成途径 [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

评论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