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名师工作室
《德育课堂模式探究》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在学校,德育课堂和德育活动是德育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通过这两方面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杨丽发表于2023-11-27

德育课堂是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的主要场所。在德育课堂中,教师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合作探究等方式,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德育课堂也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堂上的互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受道德的力量,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

开展德育活动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形式,是学生参与道德实践和社会实践的主要途径。学生可通过参与志愿服务、社区服务、环保活动等德育实践活动,德育活动能满足青少年的心理需求,能为他们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好机会,能为他们开辟一个进行思想对话、感情交流、建立友谊的好场所,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愉快地接受教育。增强交流和合作的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

一、新时期德育教学工作指导思想

作为人民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具备高尚的师德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在工作中,大胆实践,勇于创新,认真钻研,探讨教法,选择灵活多样的方法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一)教师要提高站位,深刻认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要增强做好德育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精神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全面改进德育工作的内容、方法、途径,不断的寻求德育工作的拓展创新。

(二)将德育工作进一步突出重点,提高其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把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和教学服务活动的全过程,努力形成人人关心德育、事事渗透德育、时时体现德育的良好育人氛围。

(三)将德育工作进一步完善做法,提高其感召力和科学性。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蕴涵的教育资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渗透到各门学科教学之中;要积极开发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德育校本课程,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二、新时期德育课堂教学工作目标

德育教学是服务于教育对象的教学活动,目的是为了促进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教师的视野对于德育教学工作能否顺利开展以及取得什么样的效果具有直接影响。

德育教学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从精神面貌的角度看,德育教育可以使教育对象的精神面貌发生质的变化,使受教育者的意志坚强、情感健康、充满自信心,对于未来充满向往,使教育对象在面对挫折和挑战的时候能够具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能够积极的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其积极面对困难和挫折。

从道德的角度出发,德育教学主要是促进教育对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使教育对象有着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能够自觉地承担起社会责任,遵纪守法,严于律己,乐于助人。

从认知角度出发,通过德育教育,可以使教育对象对于事物的判断和辨别的能力有所提高,能够自觉的分清是非善恶,善于获得使自己积极进取的力量,能够从不同的方面对于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

与学科教育相比,德育教学具有很大的特殊性,除了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之外,它更注重解决学生的社会信念以及内在思想素质的教育。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利于学生视野的拓宽以及德育教学的发展,因此,要在原有教学理念的基础之上,解放思想,拓宽视野,在德育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因素,使之有机地结合,达到提高学生德育水平的目标。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对学生不明白的地方进行解答,将大纲的要求内化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当然在教学活动中,不能一味的进行灌输,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加强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要进行开放式的教学活动,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而不是单纯被动的接受德育教育。教师应该将目光看到课堂之外,站在学校的高度,对课堂进行设计、完善,提供德育教育咨询工作。教师要将目光看的更长远一些,充分吸纳社会上有利于德育教育的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将其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现实。

三、新时期德育教学模式整体构建

德育教学模式的整体构建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课堂教学为媒介,课外实践起辅助作用的全方面、多层次的结构。

德育教学模式一部分是德育课教学过程的整体构建,另一部分是对德育有效教育的构建。德育课教学过程的整体构建,首先,德育教师要考虑学生的特点,了解把握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经历以及道德水准;其次,教师要有充分的教学前的准备;再次,在施教过程中,要借助多媒体教学、网上远程教育资源以及课堂外工具场所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最后,德育教学过程还必须辅之以广泛的课外实践来巩固和检验其效果。这个过程教师既要把自身和学生置于课堂内,又要着眼于学校和社会,做德育教育的实施者和促进德育实践的设计者。德育教育有效部分体现在其有效性同时作用于学生和老师。一方面,学生通过课堂中教师的影响形成新的认识,促进三观的正确形成。另一方面,教师也通过德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影响,形成新的认识,得到新的经历,并反映在其教学前的准备中,循环作用于德育教育过程中。

四、新时期大教育观下规范德育课堂教学模式

新时期德育课堂教学应该具有时代性、先进性的特点,同时也要形成自身的教学规范以及模式,只有将德育教育内容及手段规范化、模式化,才能保证德育教育实施的稳定性与有效性,这是不可否认的。德育课堂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是为了促进学生道德水准的提高。因此,德育课堂模式的确立必须建立在大教育观之下。

(一)德育教育过程中互动。由于德育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层面的修养,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双向交流关系,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在彼此尊重,互相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沟通,而不是用一种观点去反对另一种观点,这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德育教育是师生之间互相传授知识、经验、智慧、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过程。

(二)德育教育载体多样化。以往的德育教学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教师在课堂之上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内容往往空洞并且枯燥无味,往往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德育教学应该谋求教育对象自我提高的实现,而并非通过外力的作用进行一味的灌输。这就必须将德育教学与其他的活动相互结合,各学科的教师都可以在学科教学工作中深入渗透德育教学,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受到德育教育。

此外,学校开展的各种课外活动、学生实践活动,都可以渗透德育教育,都可以服务于德育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构建教育良好生态。坚决克服唯分数论的倾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励志演讲比赛、歌咏比赛、拔河比赛等等,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演讲比赛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与民族传统教育,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感受祖国的日新月异,并将爱国情感转化为奋发学习的动力,促使学生树立理想,确立人生目标。拔河比赛发扬团队精神,增强班级凝聚力,提高学生团体合作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做到相互沟通,使师生在互动中产生积极影响,同时还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尽情参与,激情飞扬,发挥所长,锻炼胆量,树立自信,适时进行奖赏予以评价。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在实践中成才,更好的实现德育教育。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是老师的天职,育人德为首,整体提高育人水平。

(三)德育课堂生活化德育课堂生活化是密切联系生活,深刻挖掘自身生活、身边生活、周围生活、现实生活实例的探究交流过程,而不是依赖教材,照本宣科,远离身边的生活,禁锢在认知层面。深入合作交流,创设宽松和谐、自主、开放的畅所欲言的探究交流过程,使德育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形成。

德育课堂生活化是一个脚踏实地,实效为先的教育过程,关键在于形式背后的教育效果,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对效果负责。德育生活化课堂是内化于心,情真意切的情感教育过程,情理交融,内化于心,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强烈的道德情感,才是最永恒的、高效的德育教育过程。德育生活化课堂是源于生活,又走向生活的教育过程,应该重视课前的准备、加强课中的探究交流、落实课后的德育实践,这样的课才会有效、高效、实效。

(四)德育教育渠道开放。多元化的思想道德观念的涌入,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快捷而且多样。在这些多变的信息冲击之下,价值观、道德观随之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当前的社会环境给广大教师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因此,教师应该站在大教育的基础之上,打破常规,寻求教学方法的突破与创新,在教育活动中利用发散思维,使之贯穿于课堂过程中。将德育教育从单纯的课堂中传授解放出来,使其与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结合起来。通过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活动的扩展,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以及手段,完成德育教学任务,最终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能够达到一个新的层次。

德育课堂和德育活动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展示学校德育成果和学生道德素质的主要途径。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我们应该注重德育教育的实施,让学生在德育教育中切实得到全面提高和发展,努力达到理想教育的目的。“理想的教育并不是要以各种现实的规定性去束缚人、限制人,而是要使人从现实性看到各种发展的可能性,并善于将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它要使人树立起发展与超越现实的理想,并善于将理想赋予之于现实。”培养一种理想与现实相统一的人,超越意识与超越能力相统一的人,这才是教育之宗旨。

评论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