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名师工作室
记一次生活化的“作文教学”

王晶晶发表于2023-12-08

 星期六,我正走在大街上,突然来了一个陌生电话。

    我问:“你是谁呢?”

    老师,我是林洋洋呀!”电话里传来一个小女孩清脆明亮的声音。

     原来是她。今年刚插入我班,相处不久,竟主动打我电话,出乎我的意料。

     “洋洋,是你呀,找老师有事吗?”

     “老师,我,我……”她断断续续地说,“我觉得……无聊,该怎么办呢?”

     我有些惊讶,才四年级的小孩子,就体会到“无聊”了,想起自己的小学时代可从没有过这样的感觉,虽然也时常经历着喜怒哀乐,但可以肯定的是,不知道“无聊”为何物。

     我说:“你可以找些事情做呀!”

     “找什么事情做呢?老师,你能帮我想想吗?”

     “比如看电视、看书、出门找朋友玩、帮妈妈做家务、逛街等等都可以嘛,最好别长时间呆在家里,出门去在阳光下活动,找人玩吧!”

    她好像在考虑了一下,说:“哦,好吧,我这就去找人玩。老师再见!”

    星期一早上,洋洋拿了一篇日记给我看,正是记她给我打电话的事,题目是《老师,谢谢您》,大概有一两百个字。我说:“不错,不错,记的是我们俩之间的真事,这值得纪念呢!老师也要谢谢你把它写下来。”她听了很高兴……我本想指导一下,让她改得详细些,但当时有些忙,就没去做这事了。

     两天后的一节语文课,正好有些空闲,我想起了洋洋的那篇日记,便对大家说:“上个星期六,洋洋给老师打了个电话,她把这件事记在了日记里,而且写得也不错,你们想知道她同我说些什么吗?”大家听了顿时来了兴趣,纷纷放下手中的事情,我趁热打铁:“那我们欢迎洋洋上讲台给大家念日记吧!”有些学生竟喊着好啊好啊,还有的不禁鼓起掌来。

     我突然间的决定让洋洋深感意外,看着大家兴奋期待的样子,她脸上不觉飞过红晕,在犹豫着要不要上去。我暗想,要是她摇头拒绝,我就会取消这个要求。她望着我那鼓励的目光,稍停了一会儿,紧接着迅速地拿出日记本,抿着嘴,微笑中带着些许害羞跑上讲台念了起来:

                      

                老师,谢谢您

星期六,我打电话想问杨老师一个问题。电话接通了,我高兴地向老师问好。老师问:“你是谁呢?”我说我是林洋洋。老师又问:“你有什么事吗?”我说有个问题想问您。老师接着问:“什么问题呀?”我告诉他现在很无聊。老师就说:“可以看电视、看书、做家务、找人玩等等,最好出门去活动。”我听了就和四年(1)班的吴依繁出去玩了。果真出去玩最能打发时间。我要谢谢老师的建议。

 没想到这简简单单的一段文字,让很多学生听得兴趣盎然,又一次不由自主地鼓掌。

     黄娟说:“洋洋,你能自己打电话给老师,胆子比我大,我欣赏你!

     洋洋开心地说:“你也可以打呀,打了以后胆子就会大起来的!你试试就知道了。”

    李袁说:“要是老师没叫洋洋念这个日记,我还不知道有这事呢,她坐在我身边都没告诉我,真是守口如瓶哦。”

    王灿灿说:“四年(1)班的吴依繁我也认识。洋洋,下次也让我和你们一起玩吧!”

    洋洋笑着点点头……

    我问:“谁来说说,洋洋的日记主要讲了什么呢?”

    陈林说:“她写的是怎么对付‘无聊’的事。”

    “你说得对!”我接着问,“假如你们也觉得无聊时,会怎么做?”

    王良镜说:“我就去玩游戏,比如玩《救火队员》,很有意思,我一定要闯通关!玩着玩着就不会无聊了!”

    吴世国说:“没事做就在家看电视,看动画片,一边看,一边吃东西,很舒服,哪有时间无聊呀?”  

    杨博说:“去玩,找邻居的小孩子玩打仗!我可以当老大!玩累了,肚子就饿了,再去吃饭,津津有味……”

    陈兴业说:“无聊就睡觉,呼呼大睡,可以做梦呢!”

    听了这些同学的话,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

    第二天早上,我正坐在办公室前的走廊上,晒着太阳记这篇随笔,洋洋好奇地跑过来,站在旁边看我写什么。我抬头朝她笑了笑说:“老师在记你的事情呢。”

“啊!……”她脸上露出惊喜的神情,又下意识地抿起嘴巴,忽闪着眼睫毛,朝我的笔记本低下头去想看个究竟。“现在不给你看,”我忙合拢笔记本,“你的那篇日记如果再修改修改,写长些,就更好了。到时,老师的随笔就给你看。”

    “怎么修改呢?”她一下子来了兴致,急切地问,“老师,你现在就教教我啊!”

“你可以把打电话之前做了什么,想了什么,为什么会无聊,为什么不看电视,怎么会想到给扬老师打电话,会紧张吗,打的时候感觉怎么样,想了些什么,后来怎么玩,把具体的过程记下来,就精彩了。”

     她想了想,点点头说:“我明白了,这就去修改。改好了再拿给你看!”

    “好的,我等着!”我继续记录着这篇随笔。

    过了一个星期,洋洋把修改好了的《老师,谢谢您》拿给我。我仔细地看了,又给她提了些建议。后来还交流过三四次,她修改得一次比一次好,而且也挺喜欢同我这样面对面连续性地接触和沟通。最后定稿时,她把《老师,谢谢您》工工整整地抄在四百格纸上交给我,日记写长了很多,虽然这是经过她一次次不懈的努力达到的,但还是让我为她潜在的可塑性感到欣喜:

 

                    老师,谢谢您

     星期六中午,我在家里,四年(1)班的吴依繁来找我。

     我们一起弹琴,弹着弹着就感觉不好玩了。我对她说:“依繁,我们不要玩琴了,一直弹很枯燥。你除了会弹琴还会做什么呢?”她眨眨眼睛说:“让我想想看……”接着,她转着脑袋说:“还是看电视吧,这个不用学就会做呀!”于是我们就看电视了,可电视换了好多频道也不好看。后来,我们俩就面对面地坐在地板上,像一休哥那样想着做什么好……

     我说:“猜谜语怎么样?”

    依繁直摇头:“没新意!在学校里常常猜,回家还猜呀?就两个人,挺无聊的。”

    “画画呢?”

   “我不喜欢!”

    “那该做什么好呢?”……

    这时,有一个想法突然闯入我的脑袋,我兴奋地说:“依繁,有了,有了,我们打电话给老师吧!怎么样?”

    依繁一听也快活地喊起来:“好啊,好啊,这个有意思!”

 

打给哪个老师呢?我们犹豫了大半天,总感觉有些怕怕的,要是老师不理我们那多没意思呀!我考虑了一会儿,就有主意了:“打给我班的老师吧,和蔼可亲,也喜欢同大家聊天呢!”依繁立刻就同意了:“老师也教我班的美术呢,有时挺幽默的!

    我连忙到爸爸那儿拿手机。爸爸什么都没问就给了我,我就觉得奇怪,悄悄地对依繁说:“今天我爸怎么这么大方,也不问问我拿手机去干什么呢。”依繁笑了:“你呀,真笨哦,这也不知道,你没看见你爸正忙着打牌吗?”

    我又到楼上拿了记电话号码的本子,找到杨老师的手机号,一拨就通了,我又紧张又高兴地说:老师,你好!

    老师问:“你是谁呀?”

   “我是林洋洋,”我慢慢地镇定起来,“老师,我有一个问题想问你。

    老师说:“好啊,你说吧!”

    “老师,我,我……”我有些不好意思,说得断断续续的,“我觉得……无聊,该怎么办呢?”

     老师说:“可以看电视、看书、做家务、去找人玩等等,最好出门和朋友一起去活动。”

     我说:“哦,我知道了,老师再见!”老师也和我说再见。

     打完电话,虽然只有几分钟,只说了几句话,但是心里特别愉快。依繁在旁边竖着耳朵听,我都忘了让她也说几句。

     我们马上出门去了一个地方,这个地方我也不知道叫什么,走走跳跳随便玩了一大圈,我们又去书店,依繁买了一本古诗,我买了一支笔。不知不觉就到了傍晚,我们肚子都饿了,急忙回家吃饭。和朋友出去玩,果真像杨老师说的那样可以打发好多时间,这半天我们再也没感到无聊。

     杨老师,谢谢您!

 星期五下午放学,我对洋洋说:“你把这篇日记带回家读熟,下星期一读给大家听,好吗?”

      “上次我已经读给大家听过了呀!”洋洋有些疑惑。

      “它已经成了一篇很不错的文章了!”我很是欣赏地说,“经过你的几次修改,写得很生动!有对话,有想法,你和依繁被你写得很可爱有趣呢!再读给大家听,可以让大家对这篇日记修改前后有了对照,感觉肯定不一样的。”

     “好呀,我也愿意再读一遍,这也是我的劳动成果呢!”洋洋动作利索地接过稿子,“老师,双休日我一定好好练,到时候读得有感情一些。”

 

星期一那节语文课前,洋洋再次朗读《老师,谢谢您》时,竟来了段开场白:“大家好!这篇作文是原来的那篇日记修改过来的,现在再读给大家听,看我改得好不好,请大家听后提提意见。”……

     读完后,教室里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都向洋洋投来赞许的目光……

     陈林很是惊讶地说:“啊,长了这么多呀!洋洋你改了多久呢?”

     洋洋有些得意地说:“改了四五次呢,你看,我是不是很有耐心呀?”

     林强说:“写得比原来详细多了,过程很具体。洋洋,你和那个叫依繁的,对话很有意思!”

     王良镜说:“你把自己、依繁、杨老师三个人都说了什么,怎么说写出来了,我们听了,好像也在场一样……”

     张艳说:“原来日记也能修改成一篇文好作文呀,我也要记日记了,可以把有些真事记下来,挺有意思的。”

     洋洋把四百格纸朝大家扬了扬,“你们看,杨老师还教我怎么分段呢?这样一段段的排列起来好看吧?还有标点符号,这次也学了好多的用法,像不像我们语文书里的课文呀?”

    好多同学睁大眼睛,伸着脖子:“给我看看!给我看看!”洋洋迈着轻快的脚步,一组组地走过去给他们看……

    我没再说什么,也无须说什么,而是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眼前这一幕欢快的场景,我在心里也暗暗高兴,我知道,我和洋洋这延续十几天的事情本身,已经在明确地告诉学生怎么样才能把作文写得详细和生动了……

    这应该也算是一次“作文教学”吧,来自于生活,链接课堂内外,少了一本正经的所谓作文技巧的说教,多了一些生活化的“水到渠成”的自然生成。

 

评论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