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名师工作室
法布尔《昆虫记》,延续一个世纪的热爱

法布尔《昆虫记》,延续一个世纪的热爱 整本书思辨读写 2023-12-22 08:09 发表于重庆

郑凌燕发表于2023-12-25

1880年,一位年过半百的科学家买下小村庄塞利尼昂的一老旧民宅,并用当地普罗旺斯语给这处居所取了个雅号——荒石园。

年复一年,“荒石园”的主人穿着农民的粗呢子外套,尖镐平铲刨刨挖挖,一座百虫乐园建成了。他把劳动成果写进一卷又一卷的《昆虫记》中,并且这部作品也为他赢得了“昆虫学界的荷马”和“昆虫学界的维吉尔”的美誉。他,就是法国科学家法布尔。

(1823年12月22日—1915年10月11日)

荒石园里的昆虫学家

为什么法布尔对研究昆虫情有独钟?这与他的人生经历有何关系呢?

NO.1   童年生活

1823年12月22日,法布尔出生于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他的童年是在乡村的祖父母家度过的,那是一段愉快的时光。无限的自然风光、淳朴的人文环境,激发了他无尽的好奇心。他常常被乡野间的昆虫吸引,时而在原野中搜寻它们的踪迹,时而在小径边蹲坐观察。

NO.2  学有所成

他从阿维尼翁师范学校毕业后,当了一名自然科学史教师。1849年,他被派到科西嘉岛担任物理教师。岛上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物种,刺激着他的初心。他还向植物学家和博物学教授学习,为后来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854年,法布尔获得博士学位,并决心致力昆虫研究。

NO.3 锋芒初现

1857年,法布尔发表《节腹泥蜂习性观察记》,被授予“实验生理学奖”。这以后,他继续将精力投入研究,达尔文称他为“无与伦比的观察家”。

NO.4 立言千秋

1870年,法布尔辞去教师工作,立志做一个为虫子书写历史的人。他对以往昆虫研究的资料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整理,于1879年出版《昆虫记》第一卷。次年,他用积攒的钱买下了“荒石园”,而后一直居住于此,耗时三十余年,接连完成了《昆虫记》第二至十卷的撰写。

NO.5 昆虫情结

“他一生中最喜爱的是昆虫,而现在他所喜爱的昆虫也都留恋着他。”法布尔走在路上,看到一群蚂蚁搬动一只苍蝇,会掏出放大镜进行观察。他为了不伤害一只小虫子的脚,宁愿自己摔一跤。

晚年时,法布尔得了重病,躺在床上。看到窗台上几只小虫快被冻僵了,便把他们放在自己的怀里。后来昆虫苏醒了,法布尔高兴极了,他的病也因此有所好转。

1915年,法布尔与世长辞,享年九十二岁。《法布尔传》的作者在描写法布尔的葬礼时极为动人:蝴蝶立在灵柩上面,蟋蟀赶快从草中爬出,螳螂也来向他致哀。

鲁迅曾把《昆虫记》称为“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他曾说:“他(法布尔)的大著作《昆虫记》十卷,读起来也还是一部很有趣,也很有益的书。”

《昆虫记》不是小说,但里面妙趣横生的昆虫故事着实带给我们趣味;不是散文,但法布尔描述时文笔精练清晰,是不可多得的学习范文。

如今,《昆虫记》成为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必读12部名著之一。面对这样一部作品,我们该从什么视角去阅读和品味呢?

法布尔的凝视与惊异

法布尔对昆虫学的研究采用了自己一生都在坚持的方法,那就是几十年如一日地对昆虫进行观察、记录、研究、思考、推断和验证。法布尔通过对昆虫一生的“凝视”,给读者带来了满满的“惊异”。

凝视,不仅是法布尔观察昆虫世界时的专注和用心,更是一种对待生命的态度,哪怕观察的对象微末无闻。

惊异,是法布尔对昆虫世界凝视后,经过研究、思考,获取关于昆虫世界的新知后的一种惊讶与新奇。

法布尔“凝视”被世人忽视甚至厌恶的昆虫世界,并搜求关于这些卑微生命的科学知识,引领大家关注自然,发现真知。他努力求索的态度,体现了他对科学真知的坚持。

19世纪,现代科技的触角已经伸向微观领域和自然界可以触及的方方面面。深受科学精神影响的法布尔一生专注于昆虫学,他秉持众生平等的理念,像艺术家一般地去观察,像哲学家一般地去思考推断,像文学家一般地去感受和表达。《昆虫记》自问世以来,一代代读者一起分享着法布尔毕其一生研究昆虫所收获的惊异。

在荒石园里,法布尔对那里的昆虫们给予太多的耐心和时间:他挖掘了一百多个洞穴,只为研究圣甲虫的梨形粪球;他等待三年才等到小阔条纹蝶茧的再次出现。他凝视的是由一个个昆虫组成的充满着生命力量和富有生活气息的昆虫社会,并得到惊异的发现:蝉的幼虫竟然是一个天生技艺高超的“泥水匠”;螳螂不仅凶猛捕食猎物,而且和金步甲、朗格多克蝎一样,雌性螳螂对自己的“新郎”会毫不留情地痛下杀手;灰蝗虫的蜕变过程竟然如此精致与完美;体形相对庞大的蝉竟然被同样会“引吭高歌”的绿蝈蝈凶残地吞噬;蝴蝶的“爱情”竟然如此唯美和执着;豌豆象原本应该称作蚕豆象;小蟋蟀想要快快长大,首先要过蚂蚁这一关;天天与粪便打交道的圣甲虫不仅充满“母爱”,还是大自然的清道夫;西班牙蜣螂产卵以后就忍饥挨饿地守护着小宝宝。

法布尔研究的是虫性,反观的却是人性。在他眼里,昆虫的生存方式与生命状态是让人惊讶与敬畏的。他常常凝视着它们,不分昼夜地关注着它们的蜕变、劳作、休息、繁殖和争斗。“以同情劳苦人民的心去同情渺小的昆虫”,这种众生平等的意识超越了他所处时代的价值观,法布尔在世人守旧的傲慢与偏见中坚持以科学精神从事昆虫学研究,把对生命的敬畏放在第一位。

凝视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在惊异于昆虫生命状态的可爱和生存方式的艰辛的同时,法布尔一直对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进行着深层思考。他认为“生命是一种很严肃的东西……我们不应把生命视为一种享乐,一种磨难,而是应该把它视为一种义务……”。法布尔的研究“是在蔚蓝的天空下,在鸣蝉的歌声中观察”,对待昆虫,他沉重地表示:“你们探究的是死,而我却探究的是生!”对生命的执着,让法布尔像农夫一样触摸泥土、石块和粪便,他闻着自然的芬芳和腐烂的气息,观察昆虫的生命状态。他一辈子都在观察,在思考,在探索,在感悟。结 语

《昆虫记》既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又是一部优美的生命散文,是“诗与科学两相调和”的范例。在阅读中,不仅能获得知识、思想和趣味,更能引起人们的思考。

《昆虫记》简直就是一座无尽的宝藏,从不同的角度阅读都能读出各自的意味。不过,找准阅读此书的视角和搭建合适的学习支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读进去、读得深入、读出它的独特价值。

评论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