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名师工作室
职初、骨干、卓越教师的成长抓手各在哪里?

不同阶段的教师知识结构,决定了职初、骨干、卓越教师的成长抓手是不同的,那么不同在哪里?本文与你分享特级教师张祖庆的实践总结。

孙凤珠发表于2023-12-27

职初、骨干、卓越教师的成长抓手各在哪里?

校长会 2023-12-27 06:30 发表于北京


不同阶段的教师知识结构,决定了职初、骨干、卓越教师的成长抓手是不同的,那么不同在哪里?本文,校长会(ID:xiaozhangclub)与你分享特级教师张祖庆的实践总结

五年前,我聆听了李海林教授的一次教师专题讲座,他提到不同阶段教师的知识结构,当时听了非常有启发。

da3e3d4e80c770f7d50bc0a397f3cda.jpg


看这一张知识结构变化图,你会发现三类知识当中,黄色变化最少,也就是说“原理知识”是从你成为教师的那一天开始到成为卓越教师,变化基本微乎其微。而卓越教师与职初教师和骨干教师最明显的区别就是橙色色块,也就是案例知识。
一位年轻教师努力工作三五年,积累了大量学科的案例与经验,能够很好地管理班级, 能够很好地从事学科教学,在学校里面发挥重要作用,这一类教师就是骨干教师。

是否成为骨干教师关键在于有多少案例经验,一部分教师成为骨干之后,他的发展经常会碰到天花板,如果不能突破,最多只能成为骨干教师,要想成为卓越教师必须在策略知识上有大幅度发展,将原理运用实践。
分析这个知识结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层级老师的成长任务和成长的抓手应该是不一样的。

0ba6045d20bc17d5dfba1c8f78796a0.jpg

104c01fd41bb7afbfef78cf8c3e85f1.jpg
职初阶段

比方说职初阶段,你一定要稳扎稳打,切不可好高骛远,还没有站稳讲台,就想着要成为一个卓越的、出类拔萃的老师,这是不可能的。一步一步走,从建立教学常规开始训练自己的教学技能。
怎么样提升自我呢?有两个路径。
第一是向优秀的书籍案例学习,当然包括视频案例、文字案例等等,这一类直接可以拿东西学习;
第二要向身边的智慧教师学习,一般来说学校里面都会结对,而这个结对非常重要,你能否快速成长就看你跟师父学得怎么样。

这里我想起了几个小故事。
第一个小故事是我熟悉的老教师,有一次跟我说:现在有些年轻教师我真是看不懂,学校里边安排了我跟他结对,这位老师蛮有意思的。他说,师父啊,您工作很忙,我也很忙,咱们的结对就简单一点,您以后就不要来听我的课,我也不好意思打扰您,咱们到学习结束的时候,学期末写几节听课记录就可以了。
你想想,你主动这样跟师父说,师父愿意教你吗,所以主动听课非常非常的重要。
第二个小故事,30年前,我被分配到温岭龙门海岛,那是温岭条件最艰苦的海岛,岛上只有137名学生,那时我教四年级,老教师江先生教学很有特色,当时也没有明文规定不要拜他为师,但是我发现江老师很有方法,教学设计有自己独特的一套方法,于是我就经常端一个板凳坐进去,开始的时候江老师抵触,“没什么好听的,不要来听”。
可我就是死皮赖脸坐在边上,我说:“江老师您不管怎么样上,肯定上得很好的,我就在边上听着,向您学习。”而且我故意把自己的教学进度慢于老师,听完课我就走,并没有马上向江老师反馈我学习的心得,然后我再去找相关的杂志,找到这一课的三四个案例去对比江老师的案例,发现江老师这节课的设计妙在何处,然后我再向其他的教学杂志吸收一些先进的教法,上一遍之后我再去向江老师汇报。
我说,江老师,这堂课我从你这儿学到了这几点。我又自己想了一些招,江老师听了之后,就会觉得这个小伙子爱动脑筋。于是他今后再上课就不会再马虎,因为他知道我经常要溜进来。他会很用心的去备课,就这样我用我独特的方式去听江老师一节又一节好课。
我并不是标榜我自己,我听课的姿态和刚才那一位不愿意师傅来听课的老师的姿态,哪一个进步更快,我想答案不言而喻。
在向师傅学习的过程当中,切不可因为师傅年纪大了在新技术方面跟不上就看不起他,反过来要谦虚低调。信息技术好但只是你遇到了一个好时代,师傅身上的那些经验是你所欠缺的,你一定要静下心来谦虚地学,这样你就会进步非常快。
而且在进入教师队伍时待人接物非常重要。比方说师傅在边上你要不要倒个水,那肯定说师傅我来给你倒杯茶,这都会让教师觉得这个年轻人爱学、谦虚、靠谱,他就会愿意帮你。
向师父学习不仅仅学习教学,同时要学习班级管理。


比方说,你建立了一个班级微信群,你经常被微信群折磨得焦头烂额,因为你没有设定好管理规则,你会发现群里边乱糟糟的;有的家长经常冷不丁爆出一句话,有的家长就在那应和,诸如学校的伙食不好,最近怎么考试考了两周了,成绩还没出来啦,怎么数学作业越来越多了,微信群很有可能成为定时炸弹。
怎么样管理好微信群?有经验的老师就很有办法。
著名的班主任田冰冰就很有办法,开学之初家长会上约法三章,微信群它的功能定位是:早上7点以前、晚上10点以后是不能发言的,敏感的话题、广告、拉票坚决不能发,不利于班级团结的话坚决不能说,如果是个性化的一些要求可以跟老师私聊。如此一来,班级微信群就管理得井井有条。

骨干阶段

64da82af04be010d6ca2c2c5887fb78.jpg


成为了骨干教师,成长的核心任务是什么?
我个人认为就是走好关键期,关键期怎么样去走?通过记录教育教学生涯当中的关键事件。记录关键事件,认真反思,向关键事件学习,向自身的经历学习。
什么是关键事件,我个人理解是在教育教学生涯当中所发生的一个事件,对你日后的教育教学行为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就叫做关键事件。
它有可能是你的高光时刻。比方说你参加教学比赛获了奖,比方说你在某一次展示一下子被人记住,比方说一篇文章发表了,比方说你的一节公开课非常成功……
当然也有可能是你的至暗时刻。你某一次家校沟通彻底失败,你考试考得很糟糕,带的班级出了重大问题,或者你某一次公开课上得特别糟糕……
在我的教育教学生涯当中这样的关键事件非常非常多。我说一个正面、一个反面。

关键事件1:我大概在教书第二年的时候,好的机会冒出来,被进修学校的老师关注到,有了很多成长机会。那是在1990年,应该是三十多年前,我教书教了一年多,担任了教导主任。


那一年,我们县里面在温岭临川乡召开一次教研活动,按照惯例教研活动肯定要在教研会上作为地方代表听课的。


我深深地知道每一次发言的机会都非常重要,就提前介入学习,这一次的主题是语文教学当中文道结合,向文道学习,我就到很多杂志上去找文道结合的相关信息。


做了一万多字的笔记,整理出来两三千字的评课笔记,听课的时候我把两位老师的课例片段填入到我的评课提纲当中,轮到我发言的时候,因为这些内容已经烂熟于心,站起来非常自信地发言,滔滔不绝讲15分钟,教研室的老师和进修学校的老师发现了我,关注到我


第二年就让我在县里公开课展示,又一次我抓住了机遇,很快就崭露头角,让我在专业发展的路上有了一个崭新的起点

关键事件2:大概是2010年前后,我刚刚评为特级教师,济南某一个主办方让我去上一堂《狼牙山五壮士》的课。这节课是红色经典,非常难上,当时安排我跟一个老师进行同课异构。因为自己想到了一个蛮有意思的设计,于是就同意了。


我交代主办方,孩子一定要读书,因为离孩子们的年代太久远,一定要用原班人马,不要用几个班级拼起来。一定要先看一看《狼牙山五壮士》这部电影。

结果到现场你猜怎么着,三四百老师的现场,台上只坐着十来个学生,而且一看就是“多国部队”,二年级到六年级都有,我就问主办方这个班级是一个班级吗?不是,是多个班级的组合。


怎么回事?原来那个学校的校长接到命令,周末不许孩子们出来,于是就到辅导机构里找了三到六年级的孩子。预习了吗?没有!课文刚刚发到手。


完了!这可怎么上?但临时改变已经来不及了。于是硬着头皮开始上,第一个环节朗读得非常动听,可是孩子们脸上的表情木然,就像一块木板;继续往前推进,问孩子们,你感动吗?什么地方感动?一个孩子都没有举手,个个都紧闭嘴巴;后来我上得一点心情都没有了,问题都是自问自答。


两节课八十分钟,我只上了四十几分钟,灰溜溜下课,拎起行李头也不回地走了。回来的路上发短信给主办方,埋怨怎么可以把这样的学生给我,你存心让我丢脸啊。主办方一个劲地道歉: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


可是后来,我读到于永正先生的《教海漫记》里面的故事,恍然大悟,于老师借班上课,有一次上课也遇到类似的事情,他怎么启发学生呢?他干脆不教了,带着孩子们朗读,读了两遍之后,把所有的孩子脑袋摸了个精光。


于老师说:各位同学,接下来我要问大家,谁的脑袋被我摸了的请举手,全班同学都举手了,接下来我再问一个问题: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什么,又都举手了。就这样于老师带着孩子们读书、摸脑袋,让他们建立课堂自信,慢慢地放松下来,课渐入佳境。


同样是遇到不发言的孩子,于老师的做法和我之间的关键区别在哪里?于老师目中有人。他知道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成长。此刻学生需要老师的帮助。而我想怎样出彩,怎样把自己的精彩展示给别人,所以我无法放下自己的身段。


是否从内心想要帮助一把学生,直接决定了你的教学行为。从此以后,我就多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后来的公开课上碰到的问题,我都能够迎刃而解。



其实人啊,成功的时候往往容易被胜利冲昏头脑,而失败的时候,在跌倒的地方捡起一把沙子,最终会在岁月的磕绊里变成一颗熠熠闪光的珍珠,在疼痛处生长,伤口结痂的地方就是智慧。
要想从骨干教师成为卓越的教师,自己要选定一个努力方向,专注于自己的特色打造,专注于自己的课程建设,锻造自己的品牌。这个过程,遇见一个重要他人或精神导师非常重要。要向重要他人学习,在他或者他们的引领下成长。我在教育教学的路上遇到了很多很多的贵人,是他们引领我一步一步往前。
我认为,我们更要向课程中的自己学习,我们的眼睛既要向外又要向内,凝视自己才能发现自己有什么样的优势,有哪些缺失,才能够扬长避短。


卓越阶段

97bb23b1c0ecfc8f05035f00cd2d3da.jpg

从职初教师到骨干教师到卓越教师,我们要懂得常识,不断增长见识,拥有卓识。那么,为什么很多教师止步于骨干,无法再往前走一步,原因是什么呢?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也许是职业定位出现了问题,也许是他走偏了路,也许是他不够专注,也许他对自己的职业产生了倦怠感。总而言之,无法再往前走了。

我曾经在《卓越教师必须迈过的三道坎》中,提炼了三个关键词:方向、能量、专注。
方向就像导航,导航一旦出错,就无法抵达远方。能量相当于这辆车的油,如果没有油了导航再精准也无法抵达远方。专注是什么呢?不因为路上的迷人风景停下来欣赏,一往无前、心无旁骛地向前开。

送几组关键词给大家——


认识自我,准确定位


中国往往是“教而优则仕”,教书出色的往往被委以重任,教导主任、副校长乃至于校长,可是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够当好校长,我看到很多特级教师教学非常好,可是当校长之后,校长当得不怎么样,业务也丢掉了。当然也有校长,教书教得好,校长也当得好。这样的人我无比敬佩。

认识自我、准确定位。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有一句话:宝贝放错了位置,就是废物。如果你的兴趣、爱好在教学上,而行政又不是你的专长,那么你完全不必要走上那一条熙熙攘攘的路,你就安安心心的守住一间教室。当然,如果你觉得可以两者兼顾得很好,你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按照自己对自我的认知来发展自己的专业。

持续阅读、汲取能量

通过读人、读书、读物、读自己,来汲取源源不断的能量。其中“读人”特别重要,我们要用自己的眼睛研究名师。
(1)读人
每位老师在成长的过程中,肯定要认真地研究名师的成长之路,这个名,既指的是有名气的老师,也指的是身边有经验、有智慧的“明”师。我想和大家分享我是怎么研究名师的。
在我的教学路上,我曾经很用心研究过四位教师。

第一位,贾志敏。最先听贾老师上课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贾志敏教作文。我尤其欣赏贾老师一瞬间听出学生语病的功夫,以至于常常很用心去模仿贾老师的严谨,对于我的作文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我记得2008年8月25日在广东参加七彩语文杯作文擂台赛的时候,于永正说我的课有贾志敏的风范,尤其是一瞬间听出学生病句并纠正的功夫非常像。我听了,小小的惊喜。

第二位,于永正。听了于老师很多课,我发现于老师在课堂上,非常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同时非常巧妙地让学生自己纠正,于老师的课堂对我影响非常深。

第三位,支玉恒。支老师教学的创意,我以为是中国教坛上的一座丰碑,他的创意设计几乎让每一课都成为经典,他的《第一场雪》《太阳》(《太阳》最经典),真的非常棒。支老师的教学设计也让我在自己的教学设计路上有自己的想法,常常有人说祖庆老师的课蛮有新意的,实际上,是支老师在深刻地影响我。

第四位,薛法根。薛老师的课赢得了很多老师的赞誉,我也很认真研究过他的课。

这些老师的课都对我有多多少少的影响,当然绝对不只是这些老师。

怎么研究呢?读他们的文章,听他们的课,有意识地去模仿。我个人认为,要想在公开课上能够有所建树,模仿是必经之路,从模仿起步,走向创造,几乎每个老师的必由之路


可以模仿片段,也可以模仿单课、群课,做到全方位无死角,把这位老师的全部课一节一节找出来,一起研究。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去听课,就会发现这个老师教学艺术的变化,教学思想的变化,就能从整体上把握了这个老师的风格。
切忌听一遍就扔开,“浅尝辄止”绝对没有办法交换到生命根本,听一遍就扔开就好像你在大街上新见到一个人,你就永远不再碰到他一样,很难学到东西。要想把真正重要的学到家,必须听上三五遍,有的甚至可以听十几遍。


光听他们的课还不够,还要深度反思,读他们的课堂实录,将其还原成教案,王崧舟老师就经常这样做。我也学王老师这样做,还原成教学设计,并且还原到教学目标。


同时还可以微格研究,比如这个老师课前导入什么规矩,课堂提问什么规矩,课堂练习设计有什么奥妙。还可以同课同构,就是你跟这位老师用同样的教案上这节课,把这节课录下来看录像带,看差别在哪里,你会发现课堂的引导功夫是预设不了的,必须下苦功才能修炼,你可以研究老师的理答。
课例研究要全,全面全程;深,深入深刻;炼,锤炼提炼提炼他的教学思想、教学艺术,锤炼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艺术、教学氛围。
这样扎扎实实地学三五年之后,你对这位老师研究透透的,你甚至还可以出一本专著,他的语文人生、他的教学主张、他的教学艺术、他的访谈录……都可以系统地研究。如此,你就对这位老师有了深度的把握。
每五年研究一位特级老师、一位名师或者身边的“明”师,你研究一二十年,自己也就成了一位“明”师——明白事理的老师。
(2)读书
要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读书上,读书才是最本源性修炼。就我自己而言,我的成长就是读书的历史。从听书开始,爱读连环画,各种各样的武侠小说,到温岭师范三年期间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再到后来找了一些大部头的专业作品来阅。
现在基本上是超功利的阅读,喜欢哪一本就读哪一本。我读得最多的当然是文学作品,大师级学问家钱穆说:文学即人生,人生即文学。
作家与作品融二为一,通过阅读文学积累人生经验,积累智慧,同时提升文本解读的能力。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非常重要,你所能教给孩子的往往就是你自己所能读到的。
当然,我们还要读各种各样的专业书,《教学勇气》特别推荐骨干教师阅读,《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优秀是教出来的》特别推荐给年轻的教师。于永正先生的《教海漫记》非常好读,小故事藏着很多的深刻教育道理。
关于阅读的做法和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分享,哲学家叔本华说:读好书的前提是不读坏书,坏书再少也嫌多,好书再多也嫌少。作为一个教师,你当然可以读消遣性的书,但是长期只读消遣性的书,读和不读区别并不大。
阅读如登山,经常登小土坡,也许就无法登高山,也就无法领略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所以适当读几本挑战性的书,就好像你一年要征服一两座高山一样。
老师一定要多阅读,读点思想类的书,读一点历史改革的书,让我们的格局逐渐地拉大。

1aa4f069b5832c4aefdcc4a82aefc7f.jpg

无论你是教幼儿园、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大学。只要你是老师,就应该用人类的文化方式来武装自己,让自己更有学问,更有文化,让自己腹有诗书气自华。读有点历史感的书,可以让我们跳出当下去看当下,读了有些历史的书,你就不会为了自己所遭遇的一点点委屈而长吁短叹,你会豁然开朗。



总而言之,一个老师要成长必须持续阅读、汲取能量。职初教师多读案例、方法类的书籍,骨干教师多阅读基础经典与理论,而卓越教师可以进行深度穷尽式阅读。

(3)读物

读物是什么意思?走出去,让眼睛去丈量世界。记得张志龚先生说过这样类似的话——不读书、不听戏、不旅游、不交友是一个语文老师最大的不务正业。我信以为真,认为非常有道理。一个语文老师一定要走出去,让大千世界都成为自己的知识仓库。

(4)读自己

我有一个基本想法,就是通过写作来反思、来读自己。我经常说写作是什么,写作就是为生命存档。

我工作是从1989年开始,其实我真正写作是1999年开始的,到2004年这期间是我的练笔时代,担任教科室主任,为学校写了很多作品。遇到了人教论坛,在论坛上写下了许许多多的文字,以至于后来我有了第一本书,再后来有了博客、微信公众号,好几本书都直接脱胎于微信公众号。

那么,写什么呢?

写自己正在做的、做自己正在写的。
写我所想,想我所写。写自己翻来覆去的再想的,写好之后翻来覆去地去想。

我写文章,文章写我。不要以为你只是在写文章,你写下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在见证你的历史,都是在塑造另一个自己。

你可以写教学手记、写教育故事、写教学案例、写课堂思路,也可以写自己的教学设计、读后感和观影随笔,多写一些这些鲜活的东西,积攒到一定程度,也许写论文就会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就这样一天一天地写,一本一本地写,2019年8月到2020年我一共出版了五本书,《名家名篇的写作密码》,散文集《刚好遇见你》以及《给语文教师的新建议》。读书,写书,教书将是我今后不变的职业。

活着的每一天都是写作的最好的一天,通过写作梳理自我、反思自我、重塑自我,让自己的职业生命永远保持一种蓬勃向上的姿态,这就是写作——遇见更好的自己。

职初教师学技术,骨干教师写故事,卓越教师做课程;如何从骨干走向卓越,明确方向、汲取能量,同时还要有专注力。

互联网+时代教师成长的密码,首先我们要树立职业信念,加固底板,汲取自己的成长力量,同时适度加高你的短板。自我调教,最关键的是要拉伸长板,形成自己的品牌。
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包括我自己也走在成长路上。无论在哪里,无论是什么,关键看这个人做什么。我想今后我会一如既往地以自己的方式做教育,为我们整个教育大厦贡献自己的一砖一瓦。


来源 | 中国教育报作者 | 张祖庆

评论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