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一线教师,教学经验有,但没有理论深度,什么样的课是好课,可能我们看得出,却说不出,近日有幸观摩了第十六届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展示活动,记录于此,启发你我。
第一天 听课5节
第一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互动:2020年习主席到学校参观并问候学生:安康幸福,借此,老师让孩子们也如习主席那样问候听课老师们。能用这样的视频做为互动可不是谁都能有的。亮点:本节课中,授课老师用到了“面积单位片”(我第一次见),“百变箱”(几何画板做的)随机挑选任意平行四边形,以次验证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能转换成长方形。旁边听课老师小声议论,这节课探究面积公式推导不够透彻,其实,这样的大场合,谁又敢太放手呢?可不放手就看不到精彩的课堂生成。互动环节:一位听课老师问了一个很深奥的问题,我也忘了问了什么,授课教师也很机智,他说:我也想问问专家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一下子把自己的难题推给了专家,那位专家也没有正面回答那个问题
第二节,《垂直与平行》,互动:巴黎奥运会夺冠精彩瞬间集锦,配上激情的音乐,着实让会场很震撼!由巴黎奥运会引到学校运动会的跳远项目,如何测出跳远成绩,引出三种测量方法:相交(特殊教学 垂直和一般相交)和平行,学生利用黑板贴把三种情况分为两类,(用黑板贴展示很好)然后去探究不想交的那两条直线真的不想交吗?相交的两条直线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自学课本垂直和相交,学生介绍什么是平行,什么是相交,课堂练习,回归测量跳远成绩。我感觉这节课这样的导入已经很好了,可专家却问了这样的问题:你为什么用测量跳远成绩来导入?专家的意思是,平行和垂直是相对于直线说的,而测量跳远成绩是测量的线段,这样会误导孩子们。哎呀!我在质疑:现实生活中我们在哪里能找到直线?如果不这样导入,又该如何导入?自我感觉这节课已经很好了,可专家却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第三节课,《圆的周长》,这是今天最精彩的一节课了,这是一位风格激情幽默且严谨的老师,“先鼓掌,后欣赏”、“说了等于没说”、“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请你骄傲的走回去”,这些幽默风趣的话语让听课老师们都感到有趣!亮点:1.化曲为直是我们经常用到的验证方法,这节课我还听到了化直为曲,把直径变为曲线和周长去比较。2.根据实际情况,π会取小数点不同的位数,航天精密仪器会保留小数点后面15位,为什么?一个孩子居然回答:差之毫厘 失之千里,听课老师们都赞叹孩子这样的回答,我也联想到了我的那节课《毫米的认识》,也用到了这个成语,如果是我的孩子们坐在这里上课,能否也会想到这句成语呢?3.最后一分钟,欣赏美妙的钢琴曲(由π谱曲而成的),同时视频再次介绍钢琴曲和π的关系,音乐动听,时间把控准。这节课给我的感觉就是,老师激情豪放 幽默风趣 设计完美 学生们表现非常出色。可互动环节一位听课老师却问出了这样的问题:这节课如何加上一点”哲学思想”?天呀!居然有人问出这样的问题。授课老师是这样回答的:这个问题让我想到了这句话: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关于如何加上“哲学思想”我也没有过多的思考,那就请专家来解决这个问题吧!,现场听课老师们都笑了。
第四节课:《确定起跑线》,一节综合实践课,其实这样的课老师们都不太注重,包括我,但看了这节课,还真学到了不少,互动也是用巴黎奥运会,由奥运会引到田径跑,设计起跑线,你需要知道哪些信息?设计400米跑道起跑线,学生们通过计算,跑道1和跑道2起跑线相差7.85米,当然7.85米如何得到的,学生需要交流展示,在展示环节,一个非常爱说的小男生引得听课老师们的阵阵掌声:“本来我想捂住自己的嘴????,但还是说一下吧!”(刚开始上课他就总想着回答问题,老师让他控制一下,给别人机会)一会这个小家伙又上台展示作品了“虽然不太清楚,但你们应该能够看得清”,讲解完之后,老师这样评价:孩子,思路清晰 表达流畅,你比老师还像老师!”听课老师也给与热烈掌声!那跑道2和跑道3起跑线相差多少呢?400米探究完了,那200米的呢?800米的呢?1500米的呢?照刚刚的计算,1500米的起跑线就得相差29.4米,PPT显示相差的距离,这样合理吗?学生说出不合理的理由。老师视频播放5000米的起跑,弧度起跑线,同一个跑道,教师讲解中长跑比赛,考虑“切入差”,我也这样上上这节综合实践课
第五节:《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这节课本身就比较简单,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让学生出题,圈小棒或列竖式自行解决,找出错误点,说出错误原因,再次练习,引出计数单位的细化。
听课过程中,旁边坐着的是两位安徽的小老师,年轻,但他们的教研水平可不低,小声议论课时很有见解,惊叹他们如此年轻业务水平却很高,他们还议论着徐斌老师的公众号,一直跟着公众号来上课,还关注着徐斌老师的新书,很欣赏这种能够积极向上的年轻老师,从他们那里,我还知道了两个软件,南山对讲 掌上看家。
评论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