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文教学的活动心得体会
故城县郑口第五小学 随凤娇
参与此次古诗文教学活动,于我而言是一场知识的盛宴,更是专业成长的重要契机,收获满满,意义非凡。沈老师的《王戎不取道旁李》和王崧舟老师的《墨梅》公开课及集中研讨活动,为我开启了古诗文教学的新视野,让我在多方面都获得了深刻的启示与感悟。
沈老师讲授《王戎不取道旁李》时,其教学风格沉稳扎实。于字词教学,他对 “戎”“诸” 等字抽丝剥茧,从甲骨文、金文的字形演变,到字词在文中的精准释义,这种深入让学生仿佛触摸到汉字的古老脉络。例如讲解 “戎” 字,通过展示其在古代兵器形象的演变,使学生瞬间理解其与军事、战争的关联,进而更深刻地领会文中 “王戎” 这一人物形象的设定背景。朗读环节,沈老师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从最初的正音断句,到中期以轻重缓急体现文言文的节奏,再到后期配乐朗读以烘托氛围,逐步引领学生走进文言文的深邃世界。每一步朗读指导都紧密贴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朗读中自然地感受文言文的古朴与典雅。
王崧舟老师的《墨梅》公开课恰似一幅徐徐展开的诗意画卷。在诗意构建上,王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以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描绘心中墨梅的姿态与神韵。学生们在他的启发下,脑海中浮现出墨梅于洗砚池边静静绽放的清幽画面,真切感受到文字背后的艺术张力。而在情感与思想的深度挖掘方面,王老师紧扣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一主旨句,通过介绍王冕的生平经历、处世态度,让学生们深切体会到诗人借墨梅所表达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守内心纯净的高洁品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读懂了一首诗,更让他们与古代诗人的灵魂产生了共鸣,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
集中研讨环节中,教师们的交流讨论让我对古诗文教学有了更全面的思考。一方面,大家强调了朗读与理解相辅相成的关系。朗读不应是机械的发声,而应是理解基础上的情感抒发;理解也不应是枯燥的字词剖析,而是通过朗读去感知、去领悟。另一方面,对于古诗文文化内涵的挖掘成为共识。每一首古诗文都是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产物,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如古人的价值观、哲学观、审美情趣等。教学过程中,我们有责任将这些文化瑰宝以生动有趣、易于接受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在学习古诗文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要更好地引导学生亲近古诗文,兴趣激发是关键。可借助多媒体资源,如播放古诗配乐朗诵视频、展示古画与古诗文结合的动画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古诗文的魅力。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如古诗文朗诵比赛、诗词大会、古诗改写绘画创作等,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增强他们的参与感与成就感。还可以组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共同探索古诗文的奥秘,使他们在趣味中领略古诗文的精妙,在活动中提升对古诗文的热爱与学习的积极性。
评论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