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
景县广川镇中学 常晓华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
3.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1.诵读、体会意境及品味语言。
2.体会意境及品味语言。
教学对象及特点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较快,自我意识增强,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在情感方面他们能进行自我教育。经过一年多新课程理念的熏陶及实践,学生已有了初步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但还有一些学生基础较差,我的教学目标分了三层,照顾不同程度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尽量让他们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降低学习难度,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使学生们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所选技术以及技术使用的目的
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
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PPT课件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由“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入题,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来介绍西湖美景。
师:同学们好!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是来赞叹江南苏州和杭州的美景可与天堂相媲美。
那么,同学们知道杭州最著名的美景是哪儿吗?对,杭州的西到湖是公认的天下名胜,西湖风光究竟有多美,大家想不想知道呢?下面就让我们在动听的歌曲中,来欣赏几幅西湖风光图片吧!
多媒体展示西湖风光图片,学生们欣赏歌曲和图片感受西湖美景。
师:同学们,西湖美不美啊?嗯,很美,西湖风光的确令人陶醉。在美丽的西子湖畔,有很多动人优美的诗篇。苏东坡曾写过这样一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潋滟: 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这首诗描写的是西湖美景,前两句是说西湖的景色在晴天和雨天都很美,后两句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不管是淡妆还是浓妆都很好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唐诗《钱塘湖春行》,作者是白居易。首先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一起朗读学习目标。
二 、作者与背景
1、 检查预习
同学代表展示课下搜集的资料,其他同学补充!
2、多媒体显示,学生整理资料。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极为著名。学生齐读作者资料,加深印象。
3、写作背景链接:此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诗人早春游湖,面对湖光山色,莺歌燕舞,草色花香,心情十分愉快,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三 、朗读感悟
1、 听读,注意读音和节奏,多媒体播放朗读视频。
师:现在请同学们认真欣赏视频朗读,注意听准字音、划出节奏。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学生齐读诗歌一遍。
师: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首诗,争取能够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3、反复诵读,感受格律之美
师介绍律诗的特点,同学们自由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四、通晓诗意
1、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师:在同学们诵读声中,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西湖。
那么白居易的诗歌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现在请同学们对照课文注释,边读边思考诗句的意思。
2、学生译讲诗歌。
学生分小组交流,对讲诗歌!
3、师生明确诗歌四联所写内容:
首联: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首联“孤山寺”和“贾亭”都是西湖名胜的具体地名,这里是诗人此次“春行”的出发地——“孤山寺”之北,“贾亭”之西,交代了诗人的游踪。诗人连用两个地名,表明诗人是边走边观赏,暗扣诗题的“行”。云脚低,指的是天上的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因此看上去浮云很低。诗人勾勒出西湖早春春水初涨、云脚低垂与湖面相接的景象,表现了湖面烟雾迷蒙,水汽萦绕的特点。
颔联: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暖树”指阳光照到的树,向阳的树。早早出来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歌唱。这里体现了初春微寒的特点。“争”字,惟妙惟肖的描绘了黄莺此呼彼应,此起彼伏的叫声,也写出了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诗人左右找寻动听的鸟叫声,看到黄莺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唱歌;“新燕”,是刚飞回来的燕子。“啄”,描写出燕子开始衔泥筑巢的动态场景,也表现出新燕稚嫩可爱的情态。洋溢着早春的生机和活力,流露出诗人喜悦的心情。(从动物禽鸟的变化写早春景象)
颈联:种类繁多且色彩缤纷的春花渐渐快要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乱”指各种各样的花,各种姿态、颜色、香味的花,写花开之多表现了初春的勃勃生机。
“浅”,形象写出了早春青草短浅的特点。“没马蹄”又写出了草的茂密。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此时,诗人由“贾亭西”已到了“湖东”。诗人把游春人的活动和春景结合起来描写,做到情景交融。(从植物花草的变化写早春景象)
尾联: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最爱”直抒胸臆,表达作者迷恋西湖早春美景的喜悦心境。
“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表达了诗人闲适自得的心情和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之情!
这首诗是边走边观赏美景,从孤山寺北开始到白沙堤止,描写景物的手法是移步换景。
五、探究与思考
1、分小组探究以下问题:
1)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几处”能不能改成“处处”,“谁家”能不能改成“家家”?
3)统读全诗,从中归结出诗人的游踪。
2、学生分小组探究与思考后,师生明确知识要点。
1)本首诗描写的是早春的景象,从“初平、早莺、新燕、渐欲、浅草”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
找出诗中最能表现早春的词语:
初平:说明秋冬水落,初春湖水刚刚涨平
早莺、新燕:说明春季刚刚来临,最早出现的黄莺在争抢暖树,刚飞来的燕子在衔泥筑巢。
渐欲:说明野花逐渐开放,还不到姹紫嫣红开遍大地的时候。
浅草:说明春草初生,仅能遮没马蹄而已。
2)不能。因为 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
因为是早春,莺和燕还不多,所以不是处处,也不是家家。从莺和燕的动态中,把大自然从冬眠中苏醒过来的生机与活力生动的描绘出来了。运用“几处”“谁家”突出了“春行”之“早”的特点。
3)诗人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
游踪:从孤山寺的北面到湖东的白沙堤。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水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全诗以“ ”字为线索,从 起,至 终。以“ ”字为着眼点,通过描写 , , , 等景物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给游人带来的 之情。抒发了作者被景色陶醉,流连忘返的心情,也表达了诗人对西湖,对春天的 之情。
七、鉴赏诗歌
1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写景的诗歌尤其如此。请大家把这首诗还原成画面吧。那么,请大家就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赏读,用下列句式说话:
1)“在……中我看到了……”
2)“在……中我听到了……”
3)“在……中我感受到……”
2、学生自由活动,用句式练习说话。
如:从一二句中,我仿佛看到长衫飘飘的诗人骑马来到贾公亭旁,他正极目远眺。只见那西湖波澜动荡,与岸平齐。水波粼粼,云朵地垂。我从“几初早莺争暖树”中,仿佛听到了黄莺清脆婉转的鸣叫声。
八、朗读背诵
自由朗读诗歌,比一比谁在最短的时间内能有感情地背诵。
九、 拓展延伸
1 师:你还能背出一首写早春景象的唐诗吗?
学生背诵: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十、 课后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古诗。
2、完成课后练习题。
评论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