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好课堂》培训总结与感悟
赵辉名师工作室 刘丽华
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五育好课堂”教育模式对学生全面成长的重要性与积极影响,五育融合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更让教育回归到培养“完整的人”的初心。
一、五育好课堂的培训总结
(一)德育:培养核心价值观
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无处不在。例如,在介绍我国古代数学成就如《圆周率》时,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在数学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与耐心。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倾听、分享与互助,增强团队合作精神与集体荣誉感
(二)智育:创新思维与知识传授
五育好课堂并没有削弱智育的重要性,反而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方法与项目式学习,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在数学与科学的融合课程中,学生们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如设计一个环保节能方案,运用数学模型与科学原理,不仅加深了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更锻炼了创新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这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从而真正实现了智育的目标。
(三)体育:塑造健康体魄与精神
体育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体育课,而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体育元素可以巧妙地融入数学教学。比如在学习长度、重量、时间等度量单位时,可以结合体育赛事中的数据,如运动员的跑步速度、跳远长度、比赛时间等,让学生在熟悉的体育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还可以组织数学户外实践活动,如测量操场的面积、跑道的长度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体质,同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场景。
(四)美育:提升审美与人文素养
数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元素。从简洁的数学公式、对称的几何图形到规律的数列变化,都展现出独特的数学之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数学的简洁美、对称美与和谐美。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让学生通过剪纸、绘画等活动,感受对称图形的美感与奇妙。在数学规律探索中,体会数列变化的节奏感与韵律美,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与创造力。
(五)劳动教育:培养实践与创造能力
劳动教育能让数学课堂与生活实践紧密相连。例如,在学习百分数时,让学生调查家庭支出中各项费用所占的百分比,学会理财规划与合理消费。开展数学手工制作活动,如制作数学模型、绘制数学手抄报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通过这些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实用性与价值,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五育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机融合,可以培养出全面发展、富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学生,让小学数学课堂成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阵地。
二、个人感悟
此次培训让我深刻认识到五育并举是时代对教育的呼唤,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由之路。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各育均衡发展尤为重要。五育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相辅相成。例如,智育为其他四育提供知识基础与思维方法;德育为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指明方向;体育为学生参与其他教育活动提供健康体魄保障;美育可激发学生创造力与想象力,促进智育发展,提升劳动与体育活动审美体验;劳动教育则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深化对各育理解与应用。
作为教师,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从单一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五育融合的推动者与践行者。需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加强跨学科知识学习与整合能力,具备敏锐挖掘各育融合点的洞察力,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将五育有机融入教学全过程。同时,要注重学生个体差异与需求,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支持与引导,激发学生自我发展动力与潜能。
还让我意识到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的重要性,五育并举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发力。学校要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与师资队伍培训,营造浓厚五育融合校园文化氛围;家庭要树立正确教育观念,配合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活动,注重孩子品德修养、劳动习惯培养等;社会要提供丰富教育资源与实践平台,如汉王公园、六馆一中心、本校劳动实践基地等,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五育并举的良好风尚。
我将把所学所思所悟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适合小学生五育融合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教育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4.11
评论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