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好课堂培训总结与感悟
赵辉名师工作室 王玉品
通过这次培训中出现一个词“五育融合”我觉得触及到了我的一个盲点它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带着这个疑问我也开始了收集资料思考。
一、追根溯源“五育融合”。
只有对五育融合思想进行追根溯源,才能把握其深层内涵。在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中我们能够找到五育融合思想的源头。1912年,蔡元培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首次提出了作为民初教育方针的“五育并举”,其初心在于促使民众养成健全的人格,并认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者也”。2019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五育并举思想,强调“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五育融合核心在于追求整体人的发展。课堂教学作为实施五育融合的一个重要场所,课堂教学是不可小觑的一个环节。因此,探索促进五育融合的课堂对整体推进五育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明确内涵理解“五育融合”
五育融合的核心字眼是“融合”。从词源看,无论是“融”还是“合”都兼具形容词和动词的词性。“融”除了具有融化的含义,也有恰适、和乐的含义。例如,《晋书·陶潜传》中就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无独有偶,“合”不仅具有结合、联合等含义,还表示和睦、融洽的一种状态例如,《诗经·小雅·常棣》中就有“妻子好合,如鼓瑟琴”(文献:周振甫.诗经译注)。基于此,“融合”二字既能指不同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融通过程,又蕴含着一种和谐、恰适的状态。可以说,五育融合不仅是五育之间融通的过程,也是五育和谐共生的状态。作为过程而言,五育融合首要问题是处理“立”与“合”的问题。“立”是基础,“合”是深化。由此可见,五育融合的样态应该是让德智体美劳“立”起来与“合”起来并行,使五育达到和谐共生的状态,最终实现人的整全发展。
三、思考“五育融合”的课堂实施课堂教学包括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学质量的价值判断。如何以课堂教学为“孵化场”促进五育融合。
(1)课堂教学外在形式:重视德智体美劳的全面与全程参与。德智体美劳的整合方式不是单一的、固定的,而是开放的、流动的,在某一个教学片段、某一堂课的教学中可以表现为两者、三者甚至多者流动、开放的整合。基于真实情境应用,用图表感受生活变化,提升审美意识。例如六年级《扇形统计图》本节课主要是通过统计图表的阅读,提取有关数据,从而加强用所学的百分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渗透学科育人的功能。 (2)以师生生命成长为价值追求,发挥课堂教学育人功能。通常,课堂教学指对某一堂课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的,教学工作是一个系统工作,其中每一堂课都是教学总体设计的一部分。五育融合的贯彻落实不仅仅是依靠某一节课就能实现的,需要一以贯之地将五育融合的理念落实到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课堂教学之中。五育融合的课堂教学更多地强调整体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价值。事实上,并不是每一节课都会包含德智体美劳各要素。五育融合还需在整体的教学活动中予以灵活安排。随着“双减”政策的全面推进,我们知道学生需要全面发展,不能再长于智,疏于德,弱于美,缺于体劳。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国情教育、环境问题、社会发展、生命教育、科技发展等有关内容,体现数学与理性、数学与社会、数学与思维、数学与方法、数学与美学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人文价值、美学价值、应用价值,彰显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
总之,五育融合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走势,基于五育融合理念构建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厘清五育融合的内涵是构建新型课堂教学策略的前提。让我们积极探索,认真做好我们想要做的事情,坚持那些你认为对的事情,相信美好的未来就在不远处。
评论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