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名师工作室
文化常识知识梳理

王春艳发表于2025-02-28

二、文化常识

六书:古人分析汉字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称为“六书”。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汉字的形体演变:甲骨文(殷、商)→金文(西周、春秋)→大篆(战国)→小篆(秦朝)→隶书(汉朝)→草、楷、行书

(2)   五种常见字体特点及示例

字体       特点     范 例

篆书       笔法瘦劲挺拔,圆润流畅浑厚,笔画均匀,粗细基本一致,特点是“因形立意”“体正势圆”。 

隶书       书写效果略微宽扁、工整,横画长、直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草书       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偏旁假借, “状似连珠,绝而不离”。其特点为: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   

楷书       从隶书演变而来,更趋简化,笔画平正,结构整齐,在体势上多呈长方形,章法上多取直行直势。   

行书       介于楷、草之间,大小兼收,收放结合,疏密得体。    

(3)   常见书法名家作品

篆书也叫篆体,是大篆、小篆的统称。秦代的李斯被称为中国书法鼻祖、小篆第一人,其代表书法作品是《峄山刻石》。      

李斯《峄山刻石》      

隶书从篆书演变而来,有秦隶、汉隶等。代表作家有东汉时期的蔡邕,代表作品是《熹平石经》。     蔡邕《熹平石经》      

狭义上的草书作为一种特定的字体,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代表作品有怀素的《自叙帖》   

怀素《自叙帖》   

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颜真卿书法特点:结构独异,法度严谨,笔力险峻。用笔瘦劲挺拔,点画丰厚饱满,结构阔大端正,大气磅礴,雄壮刚强,庄严肃穆。代表作品《自书告身帖》。    

颜真卿《自书告身帖》      

行书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古人以 “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兰亭集序》   

2.     敬辞和谦辞(教材七上 P31 补白) (1)敬辞类

       (九下)]、圣驾、陛下[例如: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九下)]、大王对将军:麾下      其他       久仰、劳驾、赏光(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邀请)、赏脸(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要求或赠品)、贵姓、贵庚(问人年龄)、大作(称对方的著作)、大驾(对他人前来家中的敬称)

(2)谦辞   

谦辞       释意及示例

家    用于对别人称比自己辈分高的或同辈年纪大的亲属。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例如:君与家君期日中。《陈太丘与友期行》(七上)]、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对别人称自己的母亲)

舍    用于对别人称比自己辈分低的或同辈中比自己年纪小的亲属。舍弟(对别人称自己的弟弟)、舍妹、舍侄

 小    用于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小弟、小女、小儿、小店、小老[老年人谦称自己。例如:我小老这一双眼睛。《范进中举》(九上)]

 愚    用于自称。愚兄(对同辈年轻者于己的自我谦称)、愚见(称自己的意见)

 生    用于后进的人在前辈面前谦称自己。例如:晚生久仰老先生。《范进中举》(九上)

 拙    用于称自己的文章、见解等。拙作或拙著(称自己的作品)、拙见(称自己的见解)

敝    用于称跟自己有关的事物。敝人、敝姓、敝校(称自己的母校)

鄙    用于自称。鄙人(对人称自己)、鄙见

特定      

 对象       帝王自称:孤[例如: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孙权劝学》(七下)]、寡人[例如:寡人欲以 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九下)]、朕

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   

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旧时后进的人在前

辈面前对自己的谦称)、晚学、不才、不肖      

尊长者自称:在上      

晚辈自称:在下   

老人自称:老朽、老夫       

其他       寒舍(称自己的家)、见谅(请对方谅解)、见教、斧正(请人修改自己的文章)

3.     官员的升迁、降职

(1)   升迁常用词语:擢、迁、拔、晋、封、陟。例如:陟罚臧否。《出师表》(九下)

(2)   降职常用词语:谪、左迁、左降、贬、放等。例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指降职。(七上)/“宣室求贤访逐臣”中“逐臣”指被放逐的大臣。《贾生》(七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 “谪守”指因罪贬谪流放,出任外官。《岳阳楼记》(九上)/“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中“迁客”指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员,“迁”,贬谪、降职。《岳阳楼记》(九上)

(3)   授予、选拔官员常用词语:征、辟、荐、拜、举。例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八上)

(4)   调官常用词语:“去”,去职,被调离。例如: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岳阳楼记》(九上) (5)罢官常用词语:黜、罢、免。

4.     古代地理

(1)地区名常识

①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上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②河北、河南:古代分别指黄河以北和黄河以南的地区。

③四境、四海:四方疆界,四方边境地区,引申为举国。例如:四海亦谬称其氏名。《送东阳马生序》   (九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邹忌讽齐王纳谏》(九下)

④居延: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例如:属国过居延。《使至塞上》(八上) (2)山川、关隘名常识

①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江”指长江;“河”指黄河。例如: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八上)

②潇湘:潇水是湘水的支流,湘水流入洞庭湖。例如:南极潇湘。《岳阳楼记》(九上)

③五津:岷江上的五个渡口,即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例如:风烟望五津。(这里指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八下) 

(3)地理常识

阴、阳:山北水南谓之阴、山南水北谓之阳。衡阳、江阴、华阴、汉阳、洛阳都符合这一原则。例如: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岸。《愚公移山》(八上)/阴阳割昏晓。《望岳》(七下)

5.     科举考试

(1)   科举考试的分类

考试                           类型       院试                    

 (童生试)  乡试                    

(秋闱)     会试                    

(春闱)     殿试                    

考试                           

地点       县/府/州 京城/            

各省       礼部       金殿             

主考官    地方学政       中央特          

派官员    钦差大臣       皇帝             

(委命大臣)                         

参考                           

条件       童生       秀才             

(监生)     举人       贡士             

通过后                        

身份       秀才                    

(进学)     举人       贡士       进士      

第一名                        

称号       ——       解元       会元       一甲前三名:

状元(鼎元)、                      

榜眼、探花;                           

二甲三甲                           

第一名:传胪                           

考试                           

时间       三年两次       三年一次       乡试      

次年三月       会试                    

同年四月                           

注: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亚元:乡试中举,第一名称解(jiè)元,第二名称亚元。《范进中举》(九上)

(2)   太学:我国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元、明、清时期不设太学,设国子学或国子监。司业、博士都是古代学官名。例如:有司业、博士为之师。《送东阳马生序》(九下)

6.     古诗文中的特指、代称

(1)   意象

①子规:即布谷鸟,又称“杜鹃”。例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七上)

②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例如:此夜曲中闻折柳。《春夜洛城闻笛》   (七下)

(2)   对不同状态的人的代称 

①矜:同“鳏”,老而无妻。

②寡:老而无夫。

③孤:幼而无父。

④独:老而无子。

⑤废疾:有残疾而不能做事。 (3)对不同年龄的人的代称

★教材梳理

①“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小孩”。例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八下)

②“伛偻”代指“老人”,“提携”代指“儿童”。例如:伛偻提携。《醉翁亭记》(九上)

③蛾眉:女子。例如: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满江红(小住京华)》(九下)

★拓展梳理

④须眉:指胡须和眉毛,也指男子。

⑤巾帼:巾帼原是古时的一种配饰,先秦时期,男女都能戴巾帼用作首饰。到了汉代,变为妇女专用。  “巾帼”后来引申为女子的代称,如今已是对妇女的一种尊称。

⑥手足:比喻兄弟。

⑦同窗:指同学。

⑧桃李:比喻栽培的后辈和所教的门生。 (4)对不同身份的人的代称

★教材梳理

①“鸿儒”代指“博学的人”;“白丁”代指“没有功名的人”。例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陋室铭》(七下)

②“布衣”代指“平民”。例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九下)/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唐雎不辱使命》(九下)

③九重天:指皇帝。例如:一封朝奏九重天。《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九上)

④征人、征夫: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例如:一夜征人尽望乡。《夜上受降城闻笛》(七上)/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秋思》(九下)

⑤骚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称屈原或《楚辞》作者为“骚人”,后泛指文人。例如: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九上)

★拓展梳理

⑥杏林:指医学界,人们用“杏林高手”称颂医生。医家以“杏林中人”自居。后遂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来称颂医家的高尚品德和精良医术。

(5)   借代

①“丝竹”代指“音乐”。例如: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七下)

②“烽火”代指“战事”。例如:烽火连三月。《春望》(八上)

③“婵娟”代指“月亮”。例如: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九上)

④“锦鳞”代指“鱼”。例如: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岳阳楼记》(九上)

⑤“庙堂”代指“朝廷”。例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九上)

⑥“桑梓”代指“家乡”。例如:世先生同在桑梓。《范进中举》(九上)

⑦“汗青”代指“史册”。例如: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九下)

⑧“干戈”代指“战争”。例如:干戈寥落四周星。《过零丁洋》(九下)

⑨“南冠”代指“俘虏”。例如: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别云间》(九下)

⑩牺牲: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例如:牺牲玉帛。《曹刿论战》(九下)

⑪鸿雁:书信。例如:归雁洛阳边。《次北固山下》(七上)

⑫星汉、星河:银河。例如:星汉灿烂。《观沧海》(七上)

⑬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

⑭黄花:指菊花。例如:为篱下黄花开遍。《满江红(小住京华)》(九下) (6)计时单位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7.     年龄称谓

★教材梳理

(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而立:指三十岁。

(3)不惑:指四十岁。 (4)知天命:指五十岁。

(5)   花甲(耳顺):指六十岁。例如: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十二章》(七上)

(6)   弱子:幼儿,小孩。例如: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八上)

(7)   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例如: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愚公移山》(八上)

(8)   垂髫:垂下来的头发,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泛指幼年。例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八下)

(9)   丈夫之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例如:丈夫之冠也。《富贵不能淫》(八上)

(10)  加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例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送东阳马生序》(九下)

(11)  耄耋:指八九十岁。例如:今虽耄老,未有所成。《送东阳马生序》(九下)

★拓展梳理

(12)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泛指童年。 (13)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

(14)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15)古稀:指七十岁。 (16)期颐:指一百岁。

8.     姓名称谓

古人的姓名最初由“姓+氏+名”构成,其中“姓定血统,氏别地位”。后逐渐演变为“姓+名”。此外文人或有身份地位的人还有字、号等,有“称己用名,称人以字”的说法。

(1)   字:是对“名”的解释或补充,有意义相关性。例如:李白字太白,杜甫字子美,王维字摩诘,杜牧字牧之,李商隐字义山,辛弃疾字幼安。

(2)   号:①别号:即文人或有身份地位的人以居住地或室名为自己取的别称。例如: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苏轼号东坡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等。别号中常见的“居士”“山人”等表明鄙视功名利禄的志趣。也有人以号明志,例如:周敦颐号濂溪先生,诸葛亮号卧龙,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欧阳修号六一居士,陶渊明号五柳先生。

②尊号:即死后门人、后人对其的称呼。例如:称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称诸葛亮为诸葛武侯。

③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例如:陈康肃公善射。《卖油翁》   (七下)

古人其他称呼方式:

(1)   称籍贯——以出生地命名。例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作者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浩然为“孟襄阳”。/《马说》的作者韩愈,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八下)

(2)   称官名——以官职名来命名。例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王勃称姓杜的朋友为“杜少府”。(八下)

(3)   称官地——以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命名。例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王昌龄被李白称为“龙标”。(七上)

9.     传统节日

节日       别称       时间       习俗

春节      新春、元日、新正      农历正月初一       贴春联、挂年画、拜年、吃饺子

 元宵节   上元节、元夕      农历正月十五       赏花灯、吃元宵(北方)、吃汤圆(南方)

 寒食节    禁烟节、冷节、百五节   清明前一二日      禁烟火、吃寒食

 清明节   踏青节    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一般在公历四月五日前后   扫墓、祭祖、放风筝、踏青

端午节    端阳节、龙舟节    农历五月初五       赛龙舟、吃粽子

 七夕节    乞巧节、七巧节、女儿节      农历七月初七      乞巧、拜织女

中秋节    团圆节、秋夕、   八月节    农历八月十五       赏月、祭月、吃月饼   

 重阳节    登高节、重九节、九九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       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

 腊八节    腊日祭、腊八祭    农历腊月初八       喝腊八粥

 除夕      大年夜、除夜       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夜晚      守岁、吃年夜饭

10.   古诗文中的礼俗

(1)   送别习俗:①时间:多在清晨或傍晚时分。②送别地点:多在水边、渡口、长亭之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③送别方式:饮酒作别(“劝君更尽一杯酒”。

《送元二使安西》);音乐相伴作别(“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赠汪伦》);折柳相送(“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设帐送行。

(2)   春社日:古代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祭社公(土地神),祈求丰收。例如:“箫鼓追随春社近”。《游山西村》(七下)

(3)   揖:拱手行礼。例如:“将军亚夫持兵揖曰”。《周亚夫军细柳》(八上) (4)归:女子出嫁。例如:“女有归”。《大道之行也》(八下)

(5)   朝:朝觐,古代宾礼之一。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例如:“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九下)

(6)   跪: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落在脚跟上。长跪则是把腰挺直,以表示敬意。例如:“长跪而谢之曰”。《唐雎不辱使命》(九下)

(7)   讳称: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分别称:崩、薨、卒、百岁、千秋等。例如:“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九下)

(8)   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旄节以为凭证。例如:“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江城子·密州出猎》(九下)

11.   二十四节气

节气       含义

立春       开始进入春天。“立”  有“开始”的意思。

雨水       空气湿润,雨水增多。

惊蛰       天气转暖,春雷始响,万物苏醒。

春分       昼夜等长。“分”有“半”的意思。

清明       气候变暖,降雨增多,是春耕春种的时节。

谷雨       寒潮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利于谷物生长。

立夏       夏季开始。温度升高,雷雨增多。

小满       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       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

夏至       炎热将至。“至”有“到”的意思。

小暑       天气炎热,未到最热时。“暑”即“炎热”。

大暑       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       开始进入秋天。“秋”指暑去凉来。

 处暑       炎热暑期即将过去。“处”有“止息”的意思。

白露       天气已转凉。

秋分       秋季中间,昼夜等长。

寒露       气温下降,露水更凉。

霜降       天气渐冷,开始降霜。

立冬       冬季开始。

小雪       部分地区开始降雪。

大雪       天气更冷,降雪可能性更大。

冬至       寒冷将至。

小寒       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

大寒       天气严寒,最寒冷的时期到来。

含有特殊意义的节气:

(1)   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2)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南方有过节庆贺,吃冬至团、年糕等习俗。

(3)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寒暑递进变化程度。 (4)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雨、降雪的时间和程度。 (5)白露、寒露、霜降:反映水汽凝结、凝华现象。

(6)   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雷打惊蛰前,高山好

评论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