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新课程背景下,六、七年级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的关键时期。然而,学困生在这一阶段往往面临较大的学习挑战,缺乏主动提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通过分析学困生的学习特点和问题所在,探讨提升他们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阐述,旨在帮助学困生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新课程;学困生;问题意识;数学学习;教学策略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数学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然而,六、七年级的学困生在数学学习中普遍表现出缺乏问题意识,难以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绩,也限制了他们的全面发展。因此,探索提升学困生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学困生的学习特点及问题所在
(一)学习基础薄弱
六、七年级的学困生,学困生的数学基础薄弱,难以形成有效的知识链接,导致学习新知识时出现障碍。
(二)学习兴趣匮乏
学困生困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觉得数学抽象且难以理解,从而丧失学习动力。
(三)思维能力受限
学困生缺乏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常只能机械记忆与模仿,限制了问题意识的形成。
(四)学习方法不当
学困生可能缺乏有效的预习与复习习惯,不善于总结与归纳知识,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二、提升学困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与问题意识,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此外,借助多媒体资源,如动画、视频等,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也是提高学困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二)优化教学方法,促进参与
为了提升学困生的问题意识与参与度,教师应优化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他们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探究式学习也是提升学困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思维培养,提升能力
为了提升学困生的问题意识与思维能力,教师应注重数学思维训练,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创新思维与数学建模等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课本、质疑老师,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与问题意识。通过不断的质疑与反思,学生能够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的质疑与提问,给予积极的引导与反馈,使他们在质疑与反思中不断成长与进步。
(四)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每个学困生的学习状况与个体差异都不同。为了提升他们的问题意识与学习效果,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与个性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计划。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应从最基础的知识点入手,逐步夯实其学习基础;而对于有一定基础但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应重点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与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教师能够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与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与辅导,从而帮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升学困生问题意识的重要保障。教师应以平等、尊重与包容的态度对待学困生,关注他们的成长与进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与鼓励。同时,教师还应积极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与困惑,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与指导。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问题意识,使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六)家校合作,共同促进
为了提升学困生的问题意识与学习效果,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与进步。通过家校合作的教学策略,教师与家长能够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三、结论与展望
在新课程背景下,提升六、七年级数学学困生的问题意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通过创设情境、优化教学方法、注重思维培养、关注个体差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及家校合作等策略,并结合具体的案例实践,我们可以有效地提升学困生的问题意识,帮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然而,这些策略的实施需要教师的耐心和智慧,也需要家长和社会的支持和配合。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和实践更多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为学困生的数学学习和全面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陈婷, 张华. 数学学习困难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 2023(6): 89-94.
3、李明, 王晓丽.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J]. 数学教育学报, 2024, 23(2): 67-72.
评论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