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实践·创新:小学语文高年级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实践探索 ——以“自然与人文”主题单元为例摘要
在新课标背景下,跨学科主题教学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本文以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为切入点,结合“自然与人文”主题单元案例,探讨语文与科学、艺术、社会等学科的深度融合策略,分析跨学科教学中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思维品质及文化意识的协同发展,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
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主题式学习;核心素养
一、引言
研究背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加强课程内容整合”,倡导“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小学高年级学生认知能力提升,需通过跨学科主题教学实现知识迁移与综合素养发展。
研究意义:打破学科壁垒,构建真实情境下的语文学习生态。通过多学科联动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教学的理论基础
核心概念界定
跨学科主题教学:以语文学科为核心,围绕特定主题整合其他学科资源,形成综合性学习任务。
理论支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跨学科协作促进意义建构。
项目式学习(PBL):以问题驱动实现深度学习。
三、跨学科主题教学的设计与实践策略
(一)主题选择原则
立足语文要素:紧扣教材单元主题(如“人与自然”“传统文化”)。
符合生活实际:选择与学生经验相关的真实问题(如环境保护、非遗传承)。
(二)教学实施路径
学科融合设计示例
语文核心目标 | 跨学科关联内容 | 学习任务设计 |
---|---|---|
说明文阅读与写作 | 科学(生态知识) | 撰写“家乡河流生态调查报告” |
古诗词赏析 | 美术(诗配画)、音乐(吟唱) | 创作“诗画交融”主题作品集 |
口语交际“辩论赛” | 社会(环保政策)、数学(数据) | 开展“科技发展与生态保护”辩论 |
典型教学案例
案例名称:《探秘二十四节气》
学科整合:
语文:赏析节气诗词、撰写观察日记;
科学:探究节气与物候变化规律;
劳动教育:制作传统节气美食;
信息技术:制作节气主题数字海报。
成果展示:学生通过“节气文化博览会”展示跨学科学习成果。
四、教学成效与反思
实践成效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显著提升(如调查报告逻辑性增强);
跨学科思维逐步形成(如能运用科学数据支持观点论证);
文化认同感与社会责任感同步增强。
反思与改进
需加强教师跨学科协作机制;
需开发多元化评价工具(如“成长档案袋+表现性评价”)。
五、结语
跨学科主题教学为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注入活力,通过学科协同、任务驱动和真实实践,推动学生从“知识积累”向“素养生成”转变。未来需进一步探索学科融合的深度与广度,构建更具开放性的语文学习生态。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夏雪梅. 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李吉林. 情境教育理论探究与实践创新[J]. 教育研究,2019(05).
评论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