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几点思考
今天,AI技术正以势不可挡之势,逐渐渗透到教育的各个角落。当AI第一次出现在孩子们的课堂上,带来的是“哇”声一片。这份惊叹,源于孩子们对新技术的新奇体验,第一次接触 AI 的他们,被其强大的功能所震撼。然而,在这声声惊叹背后,我们却不得不思考:AI的介入,真的让孩子们对知识的掌握更进一层了吗?
实际上,不少孩子对AI的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惊叹。课堂上,他们的注意力更多被 AI 的新奇功能吸引,而对知识本身的学习、理解与掌握,并没有因 AI 的出现而得到实质性的提升。相反,AI有时甚至会干扰正常的学习进程。虽说不可否认,部分孩子会因对 AI 技术的兴趣,在课后主动探索研究,但这毕竟只是少数。
随着AI在课堂上的应用逐渐增多,孩子们最初的新鲜感也在慢慢消退。当新奇感不再,课堂上开始出现孩子们的轻声讨论:“又是这个。”这一现象提醒着我们,必须反思:在教育过程中,究竟是技术重要,还是知识本身重要?
其实,老师们大可不必为此忧心忡忡。人工智能,本质上只是一种工具。孩子学会使用工具的过程,离不开老师的引导与组织。在AI时代,教师的角色确实会发生变化,从传统的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工具的合理使用者,以及学生正确使用工具的引导者。
那么,究竟该如何避免AI在课堂上带来的这些负面情况,充分发挥其正向价值呢?
其一,在课堂上使用AI技术时,教师需要深层次挖掘技术工具与知识的内在联系,让二者紧密结合。技术是为教学服务的,如用豆包整理学生的错题,不是整理了,就好了,而在于后期的使用,减少再犯做的几率。
其二,教师在引导学生甄别AI生成信息的过程中,也能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提升。利用豆包生成课本图片时,当AI生成的图片与古诗词所处时代背景不符时,教师便可发挥引导作用,带领学生分析图片哪些地方不合理、不符合教学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信息进行思考和判断,不仅加深了对古诗词知识的理解,更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信息甄别能力,避免课堂陷入从 “哇声一片”到 “又是这个”的尴尬境地,这正是教师不可替代作用的有力体现。
AI的出现,并非是对教师职业的威胁,而是一次推动教育变革的契机。它促使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掌握新的教学技能,更好地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教育的核心始终是“人”,是知识的传承与创新,是人格的塑造与培养。而这,恰恰是AI无法取代的。
在AI浪潮下,我们不能拒绝AI,我们应该找准定位,善用AI这一工具,坚守教育的初心,为孩子们创造更优质的学习体验。
评论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