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名师工作室
名师课堂听课心得

王崧舟老师用诗意语文的魔法,将《城南旧事》这本"记忆之书"转化为"成长之钥"。在他的课堂上,整本书阅读不仅是语文素养的提升过程,更是精神生命的滋养过程。当我们学会像他那样,在文本结构中发现规律,在离别叙事中解读人性,在成长主题中叩问生命,经典文本才能真正成为照亮学生精神世界的灯火。这或许就是名师课堂最珍贵的启示——阅读的终极意义,在于让每个生命都能在离别中生长,在生长中永存心灵的童年。

刘建芝发表于2025-06-26

以离别为钥,启成长之门

——王崧舟《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课堂听课心得

                                          刘建芝

 

        观摩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课,宛如跟随小英子的脚步重走城南旧巷。课堂以"五个故事"为骨架,以"离别"为血脉,最终在"成长"的精神沃土中生根发芽。王老师以其特有的诗意教学智慧,将林海音的童年回忆录转化为一场关于生命体验的深度对话,让学生在文本细读中触摸离别之重,在情感共鸣中理解成长之味。这堂课不仅展现了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范式,更启示我们:经典文本的教育价值,正在于引导读者在他人的故事里照见自己的生命轨迹。

一、五个故事的结构解码:在简化与聚焦中把握文本肌理

        王老师的课堂以"简化"策略切入,引导学生用表格梳理书中五个故事的离别要素——当"七岁惠安馆秀贞与妞儿死于火车轮下""八岁新帘子胡同小偷入狱""九岁虎坊桥兰姨娘远走""九岁家门口宋妈回乡""十二岁医院爸爸病逝"这组数据在大屏上依次呈现时,学生们赫然发现:五个独立故事竟以"离别"为轴构成了精密的叙事齿轮。这种结构化处理巧妙打破了整本书阅读的庞杂感,正如王老师所说:"整本书阅读的第一步,是学会把书读薄。"

        在梳理"小偷"故事时,王老师特意让学生对比英子与警察的不同视角——当学生用"为弟弟偷东西的好人""触犯法律的坏人"两种表述概括同一人物时,文本的复调叙事特质便跃然眼前。这种处理既尊重了《城南旧事》"散文化小说"的体裁特点,又凸显了五个故事的内在统一性:每个离别主角都兼具"心地善良、命运多舛、深爱孩子"的共性特征。最令人称奇的是王老师对"爸爸的花儿落了"故事的解读,他没有停留在丧父之痛的表层,而是通过"七个孩子中十二岁的英子要担起长姐责任"的细节,将个人离别升华为家族命运的缩影,让学生看到离别背后更广阔的生命承重。

二、离别主题的多维解读:在童眸与沧桑间架起情感桥梁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当《送别》的旋律在课堂响起时,王老师顺势抛出问题:这首歌在书中出现了几次?你听后有什么感受?"为什么这本书里每次离别都像这首歌一样伤感?"这个问题如同钥匙,打开了文本情感世界的大门。在分析秀贞与妞儿的离别时,王老师没有直接讲述"火车轧死"的悲剧,而是让学生朗读英子寻找小桂子时的急切描写,再对比医院里妈妈"含糊其辞的叹息",通过"儿童视角的留白"让学生体会成人世界的残酷。这种"不说破"的教学智慧,恰与原著的含蓄风格一脉相承。

        对于"兰姨娘离别"这一相对明快的情节,王老师设计了"中秋月夜送别"的情境还原——当学生用方言朗读兰姨娘"到南边去看海"的憧憬时,他突然追问:"英子为什么在笑中含着泪?"在师生对话中,孩子们逐渐理解:兰姨娘的自由远走,既是对旧生活的离别,也是英子对"女性自主"的初次认知。这种解读超越了简单的情感共鸣,触及到离别背后的社会意义。而宋妈离别的教学处理则更见功力,王老师先让学生计算"宋妈四年寄回家的七块二毛钱能买多少粮食",再呈现她"得知儿女双亡时默默纳鞋底"的细节,用物质计算与精神痛苦的反差,让学生感受底层人物离别的沉重质感。

        课堂的高潮出现在对比"第一次离别""最后一次离别"的环节:七岁的英子在秀贞离别时"追着马车跑",十二岁的英子在爸爸离世后却"安静地整理毕业文凭"。王老师通过这个强烈反差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让英子从哭泣的孩子变成镇定的大人?"当有学生说出"是一次又一次的离别让她学会了担当"时,文本的情感内核与学生的生命体验实现了深度联结。这种基于文本细节的情感引导,避免了说教式的主题灌输,让离别主题自然渗透进学生的心灵。

三、成长哲学的生命叩问:在文本与现实的对话中建构认知

        "爸爸说过,无论什么困难,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当王老师朗读这段文字时,课堂陷入了良久的沉默。他没有直接解释"成长"的定义,而是让学生对比"小偷被抓时对英子的微笑""爸爸临终前的嘱托",发现两者都传递着"困境中的善意与勇气"。这种跨故事的主题勾连,让学生看到英子的成长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在不同离别者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精神蜕变。

        在"给离别人物写信"的课堂活动中,王老师让学生尽情发挥,王老师敏锐地捕捉到:"这就是成长——把别人的离别转化为自己的力量。"这种评价将文本解读升华为生命教育,让成长主题具有了现实穿透力。

        最具启发性的是王老师对"心灵童年"的解读。他指着板书上"永别实际童年""永存心灵童年"的对比说:"英子失去了爸爸的呵护,却记住了他教的花夹竹桃;宋妈离开了北京,却留给英子一双虎头鞋。"在他的引导下,学生们发现:每个离别的人都留下了精神信物,这些信物构成了"心灵童年"的物质载体。这种解读超越了简单的怀旧情绪,赋予成长以辩证的哲学色彩——离别虽然带走了具体的人和事,却将美好的品质沉淀为生命的底色。

四、教学实践的启示:整本书阅读的方法论与教育观

        王崧舟老师的这堂课,为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范式。在方法论层面,他的"简化—聚焦—升华"三步法具有普适价值:先用表格梳理结构(简化),再通过意象对比深化理解(聚焦),最后联系生活实现迁移(升华)。

         更深层的启示在于教育观的革新。王老师没有将《城南旧事》视为单纯的语言材料,而是作为"成长教育的范本"。他通过五个故事的串联,让学生看到离别不是孤立的情感事件,而是成长的必然阶梯;通过不同人物的命运对比,让学生理解善良在苦难中的价值;通过"写离别信"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文本经验转化为生命智慧。这种"以文化人"的教学理念,彰显了整本书阅读的本质追求——不是掌握一本书的知识,而是通过一本书学会看待世界的方式。

        走出课堂,脑海中回响着驼铃与骊歌的叠唱。王崧舟老师用诗意语文的魔法,将《城南旧事》这本"记忆之书"转化为"成长之钥"。在他的课堂上,整本书阅读不仅是语文素养的提升过程,更是精神生命的滋养过程。当我们学会像他那样,在文本结构中发现规律,在离别叙事中解读人性,在成长主题中叩问生命,经典文本才能真正成为照亮学生精神世界的灯火。这或许就是名师课堂最珍贵的启示——阅读的终极意义,在于让每个生命都能在离别中生长,在生长中永存心灵的童年。

评论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