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鱼塘自主游戏案例:童趣过家家
“过家家”是小班幼儿非常喜欢的角色游戏,他们可以扮演自己喜欢并熟悉的角色、人物,模仿他们的行为和活动,用语言、动作等创造性地反映自己的生活经验。“过家家”角色游戏能够满足幼儿在心理上的各种需求,让幼儿的情绪在“家”的环境氛围中得到缓解和放松,同时提高生活技能。一次自主游戏时,欣荣、浩涵、若瑜等几个小朋友玩起了“过家家”的游戏……
一、案例实录
1、美味冰淇淋
室内自主游戏开始了,欣荣将案板、刀、超轻黏土放到桌子上,拿起刀切着黑色的超轻黏土,若瑜将听诊器挂在脖子上,在一旁观看。不一会,浩涵走了过来,说:“你切橡皮泥呢?”欣荣说:“这是胡萝卜。”随后浩涵陆续从生活区拿来了筷子、玉米粒、盘子、勺子、蛋糕等。欣荣把切好的黑色球球放到一个棒棒糖袋子里,然后径直向老师走去,高兴地说:“这是我做的玉米味的冰淇淋,还有草莓味的、胡萝卜味的,你尝尝。”老师拿过冰淇淋,闻了闻,说:“哇,好香呀!”一直在旁边玩车的梓睿马上模仿,对老师说:“老师,给你一个棉花糖,你吃一口。”老师拿过棉花糖,假装咬了一口,说:“嗯,好甜呀!”
2、分工趣讨论
若瑜指着自己说:“我是爸爸”,拍了拍庞欣荣说:“你是妈妈”,还说浩涵是哥哥。欣荣噗嗤一笑,反驳道:“浩涵是小男生,是爸爸,我是妈妈,你是小女生,是姐姐。”若瑜笑了笑,低头思考片刻说:“我爸爸是小男生,我妈妈是小女生,我姐姐也是小女生。”欣荣说:“对呀,我爸爸也是小男生,我妈妈也是小女生,我们家有两个小女生。”
3、给宝贝看病
欣荣做完冰淇淋,又开始做饭。若瑜不想做饭,拿着听诊器坐到了旁边的一个角落。在角落坐了一会,眼见没有人来找她看病,她便走到欣荣旁边,悄悄地说:“你带着你的宝宝来医院打针。”过了一会,欣荣带着宝宝走了过去。若瑜有模有样地问:“你的宝贝怎么了?”欣荣说:“我的宝贝生病了,她流血了,她头部有血。”欣荣一边说一边摸着宝贝的头部。说完又继续回家做饭了。只见若瑜马上带上听诊器,认真地在宝贝胸部听来听去。听完后,若瑜摘下听诊器,给宝贝喂了点药,在宝贝头部缠上纱带,还在宝贝头部扎了一针。完成这一系列操作后,若瑜冲着欣荣大声喊道:“欣荣,你的宝贝好了。”欣荣只顾着做饭不去接宝贝,若瑜就把宝贝给她送回来,说:“你的宝贝好啦!”后来,欣荣和浩涵抱着宝贝一起回家了,若瑜也紧跟其后。
4、跑闹小插曲
欣荣抱着宝贝,给宝贝喂药,喂完后就把宝贝放到桌子上,说:“不哭!”浩涵温柔地对欣荣说:“我给你做饭去。”随后,浩涵端来了一块蛋糕。欣荣把蛋糕上的黑色超轻黏土使劲拽下来,若瑜说:“疯了你啦?”欣荣听后就跑开了,若瑜也跟着欣荣跑了起来,两人开始在屋里一圈圈地跑,老师见状,马上提醒:“你们的娃娃哭呢,快点回来!娃娃找妈妈呢!”欣荣听后马上跑回来,抱起娃娃,两个孩子渐渐停止了乱跑和打闹。
5、不和谐音符
梓睿想和欣荣、若瑜、浩涵一起玩,也来到了家里。欣荣说:“不许进我们家!不许吃我们的蛋糕,这是我们新做的。”梓睿没有理会,挤了进来,站在旁边继续玩小汽车和两粒豆子。浩涵对欣荣说:“我去上个厕所,你看好了我们的彩虹蛋糕。”欣荣说:“谁也不能吃我们的彩虹蛋糕还有糖果。”玩着玩着,梓睿的两粒豆子滚走了,和欣荣玩的豆子混在了一起,梓睿伸手去拿自己的那两粒,欣荣说:“你不是我们家的孩子,你走开。”若瑜也喊道:“你是别人家的!”梓睿仍然没有理会,捡到自己的两粒豆子后又继续玩了起来。欣荣见梓睿没有反应,问道:“听不见啊,邵梓睿!”若瑜也附和说:“你没有耳朵呀?聋啦?”梓睿始终没有正面回应,一直默默地在那儿玩。
6、唱响生日歌
过了一会,浩涵回来了,继续装饰蛋糕。蛋糕做好了,老师问道:“你做的蛋糕好漂亮呀,好吃吗?”欣荣说:“这个蛋糕可好吃了,给你吃一口。”老师说:“哇,我们一起分享这个蛋糕好不好?”老师的这句话瞬间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所有的孩子都兴奋起来。若瑜说:“我们做好了,我们唱会儿歌行不行,唱‘生日快乐歌’。”欣荣说:“来,1、2、3……”“开始!”浩涵默契地喊道。几个孩子一边拍手一边唱:“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唱完后,孩子们一起吹蜡烛。欣荣兴奋地说:“再来一遍。”若瑜说:“预备,开始。”孩子们又一起唱起了英文版的:“Happy birthday to yo,Happy birthday to you,Happy birthday to yo……”欣荣说:“我都要流口水了。”梓睿模仿说:“都流口水了我要。”
后来孩子们又拿来了勺子、叉子、两个饮料桶、几只小动物,准备一起吃蛋糕。浩涵递给老师一个叉子,老师开心地说:“谢谢爸爸。”欣荣听后,说:“那我是妈妈。”若瑜说:“我是姐姐。”梓睿说:“我是哥哥。”若瑜不同意,说:“你是弟弟。”梓睿大声说:“我就是哥哥。”两个人争论不下。最后,梓睿说:“我马上长高了,我是哥哥。”若瑜没有再反对。生日会在孩子们的一片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视频)
二、案例分析
(一)幼儿发展
1、角色认知与性别意识萌芽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指出,幼儿在2--7岁处于前运算阶段,在这一阶段,幼儿开始对性别有一定认知,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察形成简单的性别概念。当若瑜提出“她当爸爸、欣荣当妈妈、浩涵当哥哥”这样的角色分工时,欣荣提出不同意见,两人沟通、讨论后达成一致意见:若瑜是女孩,当姐姐,浩涵是男孩,当爸爸。这反映出她们对家庭角色已有初步观察和感知,性别意识初步萌芽,并开始模仿成人世界的性别分工。在沟通、协商的过程中,她们不仅加深了对性别角色差异的理解,还尝试将自己代入角色,学习按照社会期望展现相应行为,迈出了社会化的重要一步。
2、表现出良好的亲社会行为
随着认知能力提升,幼儿从自我中心思维向能理解他人观点转变,开始意识到他人的需求和感受,为亲社会行为奠定认知基础。若瑜了解了宝贝的病情后,马上拿起听诊器认真听诊、温柔喂药、细心包扎、小心打针,就像现实生活中医生关爱病患的模样,说明她已具备一定的共情能力,能识别他人痛苦,并将关心转化为实际行动,在照顾他人的过程中体会到自我价值,强化内在的社会责任感。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幼儿多次表现出分享行为,如将做好的冰淇淋、棉花糖、蛋糕,主动送给老师品尝,尤其是最后一起唱响生日歌,分享蛋糕。分享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高阶表现,对于小班幼儿尤为可贵,它意味着幼儿开始突破自我中心,愿意将喜悦传递给同伴,增进彼此情谊,为将来融入大社会奠定情感基础。
3、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幼儿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进行学习。在自主游戏中,幼儿有更多机会听到同伴丰富的语言表达,通过模仿和学习,丰富自己的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这是我做的玉米味的冰淇淋,还有草莓味的、胡萝卜味的,你尝尝。”“我爸爸也是小男生,我妈妈也是小女生,我们家有两个小女生。”“我去上个厕所,你看好了我们的彩虹蛋糕。”……这些表达逻辑清晰,用词准确,说明幼儿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梓睿从起初一言不发,到后来模仿同伴语言,如“老师,你吃一口”“都流口水了我要”,开启了语言表达第一步,同伴生动的表达成为他语言输出的范例,激发其模仿欲望。再到后来梓睿在与别人争论时,大胆表达“我马上长高了,我就是哥哥”以及一起唱生日快乐歌,实现了从被动倾听者到主动表达者的转变,提升了语言自信。
4、手部精细动作得到锻炼
欣荣用小刀切割超轻黏土,然后将超轻黏土团成小球,放入棒棒糖的袋中做冰淇淋;若瑜用听诊器在宝贝胸部仔细检查,给宝贝扎针;浩涵制作美味的蛋糕。这些动作要求手部肌肉协同运作,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手指不断拿捏、按压、伸屈,手部肌肉得到充分锻炼,手部灵活性得到提升。
(二)游戏价值
1、空间开放性助力幼儿自主探索
室内开放的空间为幼儿提供了变换“场地”的可能。在室内自主游戏中,幼儿可以将各种游戏材料带到任何一个地方进行游戏,从制作冰淇淋的厨房区域,到可以看病的医院角落,再到三口之家,不同区域自然切换,幼儿能根据游戏情节随心创造,充分发挥想象力,使游戏内容丰富多元。各游戏区域间没有明显阻隔,方便幼儿自由穿梭,如浩涵能轻松地从生活区拿来各种材料用于做饭,欣荣可以带着宝贝快速到达医院看病,这种联通性方便幼儿交流互动,也有利于游戏的持续推进。
2、丰富的游戏材料拓展游戏广度与深度
在本案例中,幼儿有着不同的兴趣点,丰富多样的游戏材料能满足不同幼儿的兴趣需要,充分调动他们的游戏积极性。欣荣、浩涵热衷于做饭,案板、刀具、超轻黏土、玉米粒等使他们能做出美味的冰淇淋、可口的蛋糕、好喝的饮料。若瑜对医生这一角色兴趣浓厚,听诊器、针筒、塑料瓶等关键材料是她开启游戏的钥匙。梓睿则专注于小汽车,虽然有时遭到排斥,但是玩汽车的快乐使他始终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3、宽松的游戏氛围将怎么玩的权利真正还给孩子
宽松的游戏氛围是幼儿自主游戏蓬勃开展的沃土。它能赋予幼儿十足的安全感,在这种宽松自由、温暖有爱的游戏氛围中,幼儿的思维不受禁锢,能天马行空地想象,自由生成多种游戏情节,尽情享受探索的乐趣。幼儿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案例中有关“谁当爸爸、谁当妈妈”的角色讨论,以及梓睿大胆表达自己想当哥哥的想法。幼儿能够根据兴趣转换角色,如当若瑜对做饭不感兴趣时,马上转换为自己喜欢的“医生”角色。幼儿敢于将自己的想法变为现实,如当大家都想唱生日快乐歌时,每个孩子都能愉悦、自信地开唱。
(三)反思支持
1、巧妙的语言支持是幼儿游戏发展的“助推器”
在幼儿游戏过程中,老师的语言支持恰似“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发挥着奇妙且关键的作用。当欣荣、若瑜脱离游戏状态,在室内一圈圈乱跑时,老师没有马上叫停、批评指责,而是充分利用游戏情境进行提醒:你们的娃娃哭呢,快点回来!娃娃找妈妈呢!老师巧妙利用共情心理,瞬间拉回了她们的注意力,制止了混乱,既维护了游戏秩序,又不着痕迹地引导幼儿回归角色情境,让游戏得以继续。
“哇,我们一起分享这个蛋糕好不好?”老师简单的一句话瞬间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所有的孩子都兴奋起来,一起唱起了生日快乐歌。老师凭借敏锐的教育感知,抓住小班幼儿的兴趣点,用简单的话语激发幼儿兴趣,点燃他们的热情,拓展游戏内容,使幼儿在自主游戏中收获更多的快乐与成长。
2、思维共创引导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当梓睿想和欣荣、若瑜一起玩时,遭到了排斥和拒绝,梓睿一直没有理会,只是默默地在旁边一边玩自己的车,一边试图融入其中。老师察觉到了梓睿的失落与孤立。游戏结束后,老师就这个问题和孩子们一起进行思维共创。老师录制了孩子们的游戏过程,思维共创时让幼儿观看这一情节的相关视频,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并展开讨论:梓睿当时会有什么感受?欣荣、若瑜怎样做会更好?当被不友好地对待时,你会有什么感受?怎样友好地对待他人?最后,大家一起约定:礼貌、友好地对待自己的伙伴;伙伴一起游戏往往比一个人游戏要更快乐。游戏后的思维共创为幼儿提供了复盘、反思的机会,使幼儿能对游戏中的问题、策略进行思考和交流,促进幼儿游戏水平螺旋式上升。
3、角色游戏助力幼儿健康成长
角色游戏是自主游戏中一种重要的游戏类型,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价值,能促进幼儿多方面发展。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班幼儿处于全运算阶段,具有自我中心、泛灵论等特点,角色游戏为他们提供了模仿、想象的空间,能帮助幼儿通过扮演理解周围世界。在本案例中,幼儿通过扮演医生、爸爸、妈妈等不同角色,丰富了认知经验,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促进了社会性发展。
评论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