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名师工作室
读《课堂上的小革命》:在细微处重建教学的温度

《课堂里的小革命》着眼日常教学细节,阐述如何通过细微改变推动教育变革。书中强调给予学生思考时间,教师提问后耐心等待,激发学生自主思维。对待学生错误,倡导建立“错误博物馆”,化失误为学习契机。评价方面,主张“私人定制”,关注个体独特性。还提倡打破课堂边界,将生活融入教学,使教育成为贯穿生活的持续过程 ,助力教师重塑教学理念,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成长可能。

柳墁墁发表于2025-08-01

        拿到《课堂上的小革命》时,封面那句“教育的改变,始于课堂里的每一个微小瞬间”让我驻足。作为一名教龄八年的小学语文教师,我早已习惯了按“目标-流程-评价”的固定模式推进课堂,却常在学生迷茫的眼神里感到一种割裂——我们教的,和他们真正需要的,似乎总隔着一层。这本书像一把小钥匙,打开了那些被忽略的课堂细节,让我重新看见教学最本真的模样。

        一、“等待三秒”:让沉默生长出思考的嫩芽

       书中“等待的艺术”一章,像针一样刺破了我多年的教学惯性。作者记录了一位老师的课堂:提问后,她总会轻轻说一句“别急,让脑子飞一会儿”,然后默默数够三秒再请学生回答。这个细节让我汗颜——我总怕课堂冷场,学生刚迟疑半秒就急着点名,甚至自己说出答案。

        试着在三年级《司马光》的课堂上实践时,我才发现“等待”的魔力。当问到“司马光为什么不害怕砸破水缸”时,往常我会立刻引导“因为他想救人”,但那天我咬着牙等了三秒。起初是尴尬的安静,随后有学生小声说:“他可能没时间害怕,满脑子都是怎么救朋友。”接着,更多声音涌出来:“我觉得他平时就很勇敢,所以才敢砸缸”“说不定他知道砸破缸能救人,所以不害怕”……那些细碎的想法,是以往被我的“高效”掩盖的珍宝。

        原来,课堂的节奏不该是教师设定的鼓点,而应跟着学生思维的呼吸调整。就像书中说的:“沉默不是空白,而是思维正在土壤里扎根。”现在我的教案上总会标上几个“⏸”,提醒自己在提问后、讨论中、回答前,留一点让思考发酵的时间。

         二、“错误博物馆”:让失误成为学习的路标

        对待学生的错误,我曾信奉“及时纠正”的原则。作业本上的红叉、课堂上的即时打断,总想着把错误掐灭在萌芽状态。但书中“错误博物馆”的案例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一位老师专门在教室后墙设了块展板,让学生把“最有价值的错误”写在卡片上贴上去,旁边标注“我是怎么错的”“后来发现哪里不对”。

        我在班级试行了“错字小剧场”:让学生把总写错的字编成小故事。比如“的、得、地”总用混的学生,编出“白勺‘的’带着名词逛公园,双人‘得’跟着动词做游戏,土也‘地’拉着形容词跳舞蹈”;把“辩、辨、辫”记混的孩子,画了三个小人:“带点的‘辩’在吵架(争辩),带刀的‘辨’在挑水果(分辨),带绞丝的‘辫’扎着长头发(辫子)”。原本枯燥的纠错,变成了创作的乐趣。

        更意外的是,学生开始敢在课堂上“暴露”错误了。有个平时总低着头的女生,主动举手说:“老师,我刚才把‘蒲公英的种子像小伞’说成‘像小巴掌’,现在发现小伞才能飞起来,小巴掌不行。”她说话时眼睛亮亮的,没有丝毫怯懦。这让我想起书中的话:“当错误不再被指责,它就成了通往真理的路标。”

       三、“私人定制”的评价:让每个孩子听见自己的声音

       以前写作业评语,我常陷入“真棒!”“继续努力!”的套路。直到看到书中那位老师给学生的评语:“你把‘月亮像小船’改成‘月亮像外婆摇的蒲扇’,这个比喻里有你的故事,老师读的时候好像看到了夏夜的院子”,才忽然明白:评价的本质,是让学生感受到“我的想法被看见”。

       我开始在评语里“留一道缝隙”:给写不出作文的学生画个小漫画当开头,比如画只小猫说“我今天跳上窗台时,发现了一件怪事……”;给生字总写歪的学生写“你的‘家’字宝盖头像张开的手臂,要是下面的‘豕’能站得更稳,就像家人都坐端正了吃饭啦”;给回答问题跑题的学生记上“你说到‘蚂蚁搬家会下雨’,虽然和课文没关系,但这个发现很厉害,下次我们专门聊聊小动物的天气预报好吗?”

       有个平时总把“我不会”挂在嘴边的男孩,在作业本里夹了张纸条:“老师,您说我的‘笑’字写得像在咧嘴,我今天练了十遍,您看这次是不是笑得更开心了?”字还是歪歪扭扭的,但末尾画了个大大的笑脸。那一刻我忽然懂得,教学的温度,就藏在这些“私人定制”的回应里——它让每个孩子相信,自己的每一点努力,都有人认真收藏。

        四、课堂之外:教育是让每个日子都成为学习的素材

       书中最打动我的,是作者对“生活即课堂”的践行。她带学生给社区的老树写“身份卡”,记录树皮的纹路;让学生给家人的职业写“说明书”,理解每份工作的意义;甚至在下雨天上“踩水课”,观察雨滴在水洼里跳的“舞”。这让我反思:我们总在课堂里教“观察”,却很少带学生真正走进生活。

       于是,我布置了“家庭小侦探”的任务:让学生记录妈妈炒菜时的声音,爸爸修东西时说的话,奶奶择菜时念叨的童谣。在《我们的生活》口语交际课上,孩子们的分享让课堂变成了生活的剧场:“我妈炒辣椒时会先打开油烟机,边咳嗽边说‘等会儿给你爸多盛碗饭’”“我爷爷修自行车时总说‘螺丝要拧三圈回半圈,做人也得留余地’”……这些带着烟火气的表达,比任何范文都生动。

       有家长发来消息:“孩子现在总盯着我干活,说要记下来‘给老师写素材’,连我拖地的样子都被他写进了日记,说‘妈妈拖地像在给地板跳华尔兹’。”原来,当课堂的边界被打破,教育就成了流淌在日子里的细流,滋养着不经意间长出的嫩芽。

       合上书时,窗外的阳光刚好落在教案本上。我忽然发现,那些被标注的重点、预设的流程,旁边多了许多随手写的小字:“等三秒”“记下来他的比喻”“问问他为什么这么想”。这些细微的改变,或许称不上“革命”,但它们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正一圈圈漾开涟漪。

       就像书中说的:“好的教学,不是轰轰烈烈的革新,而是在每个课堂瞬间里,多一分对学生的敬畏,多一点对生命的温柔。”当我们蹲下来,和学生一起看世界,课堂就不再是预设的剧本,而是师生共同创作的、充满惊喜的故事——而这,或许就是教育最本真的模样。

 

      

评论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