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名师工作室
共汲“语文”活水,同逐“研路”芳华

学习新的教法,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让自己成为源头活水,更好的滋润学生渴求知识的心田。教育人的长青,要不断的拥抱醍醐的浇灌,不断播种希望的田野,不断地凭风借力去远航。

张燕发表于2021-11-30

天高云淡,秋色宜人,正是一年好景时。在景县第二小学这个浸润书香、充满朝气的校园里,名师工作室研修活动拉开了帷幕。

主持人刘彩虹老师说;教师为“育人”而学习,为“育人”的学习是教师的天职。学习新的教法,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让自己成为源头活水,更好的滋润学生渴求知识的心田。教育人的长青,要不断的拥抱醍醐的浇灌,不断播种希望的田野,不断地凭风借力去远航。

就《小学语文》这本杂志的学习,工作室成员畅所欲言,相互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

刘希霞老师分享学习收获:《小学语文》中“名家讲堂”这一板块是我的挚爱,每期必先品读。思维是语文教学的总开关,读、写、听、说,语文能力的培养都不能脱离思维训练。在我国古代,传统教育就很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如《论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朱熹则强调“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他还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处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中庸》则把学习过程分为五个重要阶段;“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中,“博学”即广泛学习是基础,是前提;“笃行”,学以致用是学习目的,是根本;而“审问”“慎思”“明辨”都属于思维过程,是关键。离开了完整的、缜密的、深入思考,纵然“学”得再多也不过是浮光掠影;“行”也终将缺乏脚踏实地的可靠基础。

张秀清老师,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语文要素和人文教育。以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为例,人文主题是“自然之美”,语文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引导学生规划想象画面的路径,达成准确、丰富、鲜活的画面,品读语言的力度与情味。

1.     建构画面   

按照顺序来建构,让画面更清晰。寻找表示顺序的关键词,借助表示顺序的词,边读边想象画面,初步建立连续的画面。可联系生活建构,如“两丈多高”,联系生活——两丈多高,大约七米,类似于生活中哪些事物的高度?联系生活——站在江边、湖边、海边,曾听到什么样的声音?可分层推进来建构,让画面更到位。浪潮越来越近,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勾勒,逐步形成壮观恢弘的画面——“马”,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战马”往往与普通的马有什么不同?“千万匹白色战马”,是怎样的画面?“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2.     延展画面   

可由感官辐射开去。站在观潮台上,看到潮水来的样子,听到潮水来时的声音,你还能感受到什么?张开你的双臂,闭上你的双眼,用心感受一下。触觉、嗅觉、听觉都可以参与其中。

3.     丰富画面

可沉浸其中,不受外界干扰,进入想象世界,营造自我私密的空间。可借助手势,以潮来时的样子为例,根据由远及近的顺序,用手势表示潮水的变化。可借助媒介、书上的插图,让视频、插图在脑海里打好底子,然后尝试动起来、活起来。

围绕“想象”这一学习活动,有力落实语文素养,学生学习想象的方法,感受想象的乐趣,提高想象的能力。在建构中初步感知,在延展中丰富感知,在鲜活中深化感知,一次又一次领略到自然之美,人文教育以无痕融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驾语言之轻舟,寻人文之芬芳,真正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最后刘老师总结道:教学的设计的对象永远是与时俱进的人,更新原有观念,增加呈现方式,授业与被授业者达成和谐的融合,应是一线教学人的不断追求。

教师读书的宽度决定教学设计,永远一桶水的水平浇灌不好学生的方寸之地,不断充实自我,汲取活水,不断遴选时代精华为我所用,方能永保鲜活生命力。

评论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