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名师工作室

已结束【冲刺必备】高考历史重点难点提升与横向关联(世界史)(转载)

2024年高考复习资料

王玲玲发表于2023.12.24起止时间: 2023年12月26日-2023年12月28日

专题内容
高考历史重点难点提升(世界史)专题九 古代文明交流和多元的中古世界世界文明1.世界古代文明多样性的原因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造成世界古代文明多样性的根本原因。亚非文明古国以农业立国,形成了和平保守的大河文明;而古代希腊以工商业为主,形成了开拓进取的海洋文明;以畜牧业为主的游牧民族则形成杀伐奔袭的特点地理环境在世界上古时期,生产力相对落后,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巨大。人类早期文明一般分布在大河旁边,利用冲积平原的有利条件进行农业生产周边环境西亚文明是两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和希腊文明的交汇处,一方面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交融;另一方面,朝代更替频繁,也不利于文明的稳定。中国、印度文明周边压力较小,外部压力较轻,文明相对稳定宗教、哲学宗教与哲学是文明多样性的重要表现,也反过来深化了文明的多样性。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印度的婆罗门教、中国的儒家思想、罗马帝国的基督教都对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世界古代文明交流的途径经贸往来是世界文明交流交往的基本形式,虽然没有扩张和战争引发的交流引人注目,但是,和平的经贸往来是最持久、最深刻的人类文明的交往形式人口迁徙导致不同种族、文明的族群产生接触,从而形成文明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大大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世界古代史上,西亚地区的人口迁徙最为复杂,文明之间的交流也最为活跃军事征服征服者的文明占据优势地位,往往能够大大加速文明的传播速度。亚历山大帝国的扩张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大大促进了希腊文明的传播,是东西方文明的一次大规模交流和交往国家统一在一个统一的国家内,由于相对稳定的环境和国家政策的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交流将更加便捷,罗马帝国繁荣时期,亚非欧区域文明的交流速度加快,奠定了罗马帝国繁荣的基础    考点二 中古时期世界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1.中古时期世界各大洲文化的多样性欧洲在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国的基础上,产生了西欧的封建社会,它的基本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产生,推动了王权的强化和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拜占庭帝国一度繁荣,俄罗斯在反抗蒙古的斗争中逐渐崛起亚洲阿拉伯帝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突厥人在印度建立了德里苏丹国;日本大化改新后初步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后来幕府掌握了实权;朝鲜半岛政权更迭,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非洲在西非,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古国先后兴起;班图人建立津巴布韦国家美洲印第安人独立发展了农业,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建立了美洲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帝国,并成功维持了比较稳定的统治 2.中古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1)政治上:城市的兴起使欧洲出现了新的等级——市民阶级。城市与王权结盟,促使王权加强,市民阶级参与政治,促进了议会制度的出现。(2)经济上:城市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旧制度瓦解,孕育了资本主义的萌芽。(3)思想上:在西欧城市市民争取自治的过程中,自由、平等、民主、权利的意识逐步觉醒,追求自我价值、实现人性解放、谋求人生幸福等思想观念得以张扬。(4)文化上:随着城市的出现,产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为日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作了准备。专题十 近代西方思想解放潮流世界文明考点一 人文精神视野中的西方思想演变1.西方人文精神的演变人的觉醒古希腊的人文精神(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探讨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人类社会;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发现文艺复兴(人追求世俗的生活)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现世的幸福。把人从神权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人的解放宗教改革(人追求心灵的生活)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把人从教权的控制中解放出来人的智慧启蒙运动(人追求政治的生活)激发了人追求理性的勇气和决心,把人从王权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人的力量科学革命(人追求幸福的生活)建立了人在自然界中的自信,把人从自然束缚中解放出来 2.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关系共同点(1)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2)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文化繁荣区别批判对象天主教会→君主专制涉及领域文艺方面→政治领域批判形式古典外衣→直接批判思想特点人性崇拜→理性崇拜历史作用解除枷锁→革命准备传播范围欧洲范围→世界范围考点二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共产党宣言》的历史价值(1)第一次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空想性。(2)第一次指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前进的动力,也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3)第一次提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工人运动,推翻旧的制度,建立新的国家机器,从此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4)与时俱进,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与各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产生了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理论创新成果,成功地指导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2.法国巴黎公社的特点爆发的偶然性巴黎公社并非因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而爆发,而是在普法战争失败后,民族矛盾激化引发尖锐的阶级矛盾的形势下爆发的失败的必然性当时法国的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阶段,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时机尚未成熟意义的深远性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教训的深刻性缺乏一个以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专题十一 由权力走向权利的西方政治制度和社会治理考点一 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1.西方民主制度确立的特点(1)过程:传统与创新的平衡。①英国保留了君主制度,发展了中世纪形成的议会制度,开创了责任内阁制和政党政治。②美国保留了殖民时期的州自治制度,也没有废除奴隶制度,在妥协的基础上形成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③德国政治体制中保留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传统,地方各邦拥有较大的自治权。(2)内涵:权力的制约与平衡。(3)策略:斗争与妥协的平衡。妥协也是一种艺术。在西方民主政治确立的过程中,既有刀光剑影的激烈斗争,也有相互妥协的人类智慧。①英国:国王和议会相互妥协,形成了君主立宪制。②美国:地方与中央相互妥协形成了联邦制;南方与北方妥协,保留黑奴制度;大州与小州妥协,形成了独特的选民分配制度;社会精英与普通民众相互妥协,形成了参众两院制度。③法国:君主派与共和派相互妥协,制定了1875年宪法。④德国:资产阶级与容克贵族相互妥协,制定了《德意志帝国宪法》。2.南北战争对美国近代化进程的深远影响(1)南北战争摧毁了奴隶制,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但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维护了国家统一,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扫清了道路,并为美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奠定了基础。(2)《宅地法》的实施,加速了西部的开发,促成了农业资本主义发展中美国式道路的胜利。因而19世纪末美国一跃而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工农业资本主义大国。(3)黑人在内战后的重建时期仍受到多方面的歧视和种植园场主的剥削,但在政治上取得公民权及选举权,从奴隶枷锁下解放出来。因此,美国内战在美国历史发展中具有划时代的影响。  考点二 近代西方的文官政治1、英国文官制度对政治文明的影响(1)巩固和加强了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英国确立的文官制度奉行“政治中立”的原则,可以尽量避免因“政党分肥”而导致的政府工作紊乱,保证了政策的稳定性,以达到巩固和加强资产阶级统治的目的。(2)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和各部门的行政效率。①公开考试,择优录用,保证了文官的质量。②严格的考核制度,有利于激励官员日益进取。③文官制度管理日益制度化、民主化,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④保证了政局的稳定性和政策的连续性以及社会正常运行。⑤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起到了模范作用,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的发展。总之,英国的文官制度为整个西方国家文官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蓝本,虽然也存在问题,但是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在世界政治文明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考点三 近代西方的法律、教化1.西方法律制度发展演变、特征(1)发展演变:经历了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再到形成法典、法系(法典化和系统化)的过程。(2)特征①在罗马法的基础上,分别形成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在法律渊源和法官地位上存在明显不同。②近代西方法律制度在继承罗马法自然法基础上,融入了启蒙思想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③近代西方两大法律体系都具有司法独立,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保护个人权利等突出特征。④法律的适用范围从少数男性公民扩大到全体公民。2.西方教化的特点及作用(1)特点:基督教深刻影响西方社会,特别是欧洲的中世纪及近现代。(2)宗教改革前天主教的作用天主教影响了中古时期欧洲人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它严重阻碍西欧社会进步,被称为“黑暗时代”。①政治上废立国王,地位至高,教义具有最高法律效力;②经济上教会是最大封建主(十一税、赎罪券);③思想上教士们主要任务是宣讲教义,抄录经典等;④文化上,教会还开办学校,主要讲授宗教内容;⑤生活上控制人们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的方方面面,如几乎所有的节日都与基督教有关。但天主教也奠定了西方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基础,维护了当时社会的安定等。(3)宗教改革后,新教的作用①激发了人们追求财富的热情,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促进文化普及;②仍坚持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束缚了人们的思想;③新教排斥异己,引起多次宗教冲突,造成重大损失等。专题12 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与整体世界的形成考点一 新航路开辟与世界联系的加强1.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物种交流的特点(1)从主导看,以欧洲为主导,伴随欧洲的殖民掠夺进行的。(2)从内容看,具有丰富性,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水果、家畜家禽等。(3)从范围看,具有全球性,欧洲人把欧亚大陆的家畜家禽、农作物、水果引入美洲;美洲的物种陆续传播到欧洲、亚洲和非洲等地。(4)从结果看,具有两重性,不仅改变了人类的食物结构,也给美洲带来了灾难。(5)从时间看,具有长期性,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殖民扩张开始了物种大交流。时至今日,国际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2.新航路开辟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考点二 改变世界面貌的工业革命1.从社会转型角度认识工业革命的历史影响(1)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工业革命下的机器化生产方式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巨大突破,而新技术革命则使生产方式面临从单纯增长到可持续发展的挑战。(2)工业现代化转型:工业革命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也是工业化的重要内容。(3)城市化转型: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加快了人口向城市的流动。(4)经济理论转型:自由主义成为工业革命时期主要的经济思想。(5)生产组织形式转型:工厂制和垄断组织先后成为生产组织形式。(6)社会形态转型:经济上,工业取代农业占主导,城市化进程加快;政治上,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两大阶级,社会改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意识形态上,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2.工业革命时期自由主义的基本内涵思想自由 自由主义是启蒙思想的重要内容,最早提出是在英国,18世纪成为法国社会思潮的主流,是资产阶级对抗君主专制和教权主义的有力武器政治自由 英国最早实践了自由主义思想,保护个人自由、私有财产成为国家的基本职能,其后,美国、法国、德国等欧美国家也先后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经济自由 工业革命后,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增强,工业资产阶级强烈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要求自由竞争,自由主义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基本的经济政策,一直延续到罗斯福新政艺术自由 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对艺术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要求摆脱理性、规则、形式对人类思想的束缚,印象派、现代派都是自由主义哲学影响下的产物考点三 西方殖民侵略与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1.近代西方国家殖民扩张的特点(1)葡萄牙:以侵占军事据点、建立商站为主,同时利用武力垄断商路、暴力掠夺和敲诈勒索来获取财富。(2)西班牙:占领殖民地全境,直接掠夺财富,并在当地建立种植园,以其农产品供应欧洲市场。(3)荷兰:荷兰的殖民扩张,几乎和英国同时开展,以政府为后盾,通过发展远洋贸易进行贸易垄断;组建大型商业公司;主要方向为亚洲和北美。(4)英国:政府鼓励“海盗式”掠夺,发动一系列商业战争,开始建立海上霸权并在海外积极进行殖民扩张。18世纪下半叶确立海上霸主地位。(5)美国和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崛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扩张较晚,但是进展迅速;德国因为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与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矛盾尖锐,进而引发一战。(6)日本和俄国:日本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进行了明治维新,实力增强,对外扩张野心巨大;俄国因为自身经济实力较弱则偏重于占领他国领土。 2.早期殖民扩张对全球的影响经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世界贸易方式不断变化,贸易范围、种类和总量不断扩大;掠夺亚非拉的同时,也把先进的生产方式向世界传播;玉米、番薯、可可和西红柿等世界物种进行了大交换政治早期殖民扩张,开始改变世界格局,西欧逐渐崛起,东方开始衰落;争夺殖民霸权,开始建立世界殖民体系科学文化促进了全球性的文化交流,如西学东渐、中学西传等,尤其是天主教等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文化扩张社会生活食物:玉米、土豆、西红柿等;饮料;咖啡(非洲)、可可(美洲)、茶叶(亚洲)等,丰富了世界各地人们的社会生活人口迁移通过殖民移民、宗教移民、贩卖黑奴、种族灭绝等方式,导致人口大迁移、人种分布大变化等疾病传播随着人口迁移,许多大洲的疾病向世界蔓延,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 专题13 近现代民族独立运动、社会主义运动和国际法的发展考点一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从历史概念看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和一切被压迫民族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压迫剥削,争取民族解放,维护民族独立的革命运动,亦称“民族民主运动”从高涨原因看(1)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资产阶级实力壮大(2)一战过程中,英法等殖民国家暂时放松了侵略,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经济、政治发展创造了条件(3)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4)俄国十月革命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斗争从呈现特点看(1)从发展道路看,各国发展不平衡①多数国家资产阶级掌握运动领导权②有的资产阶级国家由向西方学习转为向苏俄学习③部分国家无产阶级政党开始探索民族解放的道路(2)从斗争方式来看,从孤立的、分散的、自发的斗争方式走向普遍的、集中的、自觉的斗争方式(3)从领导阶级看,资产阶级领导民族民主运动成为主流;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建立从指导思想看(1)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无产阶级思想为核心的新型民主主义,如中国、越南、朝鲜等国的革命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取得胜利的(2)在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思想指导下取得独立的国家,这些国家的民族资产阶级在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启蒙时期或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民族民主思想之后,结合本国、本地区的进步思想,形成了具有亚非拉特色的民族主义。正因如此,这种民族主义门类繁多。例如,印度的尼赫鲁主义、印度尼西亚的苏加诺主义等 2.二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历程及特征(1)历程第一阶段(1945年至20世纪50年代初),亚洲和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并取得胜利,苏丹、突尼斯、摩洛哥、利比亚等一系列国家独立。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民族解放运动在非洲和拉美广泛展开,第三世界崛起,至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独立的国家已达到41个,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之一。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民族解放运动向纵深发展,世界殖民体系崩溃,出现联合反帝反殖反霸局面,开始了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2)特征①时间长(持续半个世纪),范围广,并且不断向纵深发展。②成果大。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全部获得独立,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第三世界的崛起有力冲击了两极格局。③一些国家独立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民族解放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两大潮流的进一步汇流。考点二 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1.列宁的贡献及评价(1)贡献①革命方面:列宁是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创建了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革命路线;领导了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民粉碎了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巩固了新生政权。②建设方面:十月革命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权及时调整政策,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出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进一步巩固了苏俄社会主义政权。(2)评价①伟大的思想家: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恩格斯“多国胜利论”的基础上,结合俄国实际,提出了“一国胜利论”,创立列宁主义。②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历史新纪元;巩固政权,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为世界人民指明新方向。2.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三种方式(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试图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来发展生产力,着眼点在于生产关系的变革,结果忽视了生产力发展水平。(2)新经济政策则是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落后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3)苏联模式单纯利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通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过渡,造成农业长期落后、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失调。3.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不同点侧重点农业工业前期是经济领域,后期是政治领域结果取得一定的成就,最后失败失败失败原因未改变原有体制,对苏联模式进行修修补补进行根本性改革,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相同点①目的: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②内容: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③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都是失败的改革考点三 近现代国际法的发展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主权平等原则各国不论政治、经济、社会等情况有何不同,一律享有平等权利,承担同等的责任互不侵犯原则各国在其相互关系中不得以武力侵犯他国,也不得以任何借口侵犯他国,不得以战争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互不干涉原则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都不得以任何借口或任何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之事件平等互利原则各国在法律上必须是平等的,在事实上必须是互利的和平共处原则根据国际法的要求,彼此尊重对方现存的社会经济制度,实行广泛的合作,发展友好关系,和睦相处民族自决原则被殖民主义奴役和压迫的民族,有权采取国际法确认的一切合法手段,自由决定自己的命运、摆脱殖民统治、建立民族独立国家和平解决争端国家之间在发生纠纷或争端时,应当通过和平的方法予以解决善意履行义务善意履行由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和规则产生的、其作为缔约国参加的国际条约所承担的各项义务 专题14 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演变考点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理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的一次大调整,是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2)它的建立是一战后初期战胜国实力对比较量的结果,是它们分赃和妥协的产物。(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西方、远东亚太地区的关系,客观上维护了欧洲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一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发展。(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没有改变世界的基本格局——资本主义列强剥削和压迫广大落后国家和地区。因此,资本主义大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矛盾依然存在。(5)该体系不但没有消除列强间的矛盾,反而因分赃不均,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复杂,从而注定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必然崩溃的命运。考点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深化】英美对战争政策立场的变化及启示(1)英国政策变化及带来的结果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政策极力推行干涉苏俄的政策;凡尔赛会议上反对过分削弱德国,推行大陆均势政策结果干涉苏俄的活动失败;为德国保存了元气,有利于德国的恢复和发展 ②20世纪30年代政策对法西斯采取绥靖政策,妄图祸水东引结果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政策放弃绥靖政策,采取对法西斯的强硬政策结果不列颠之战中粉碎了德国的侵略计划,取得了胜利 (2)美国政策变化及带来的结果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政策倡议召开华盛顿会议结果建立起华盛顿体系,与凡尔赛体系一起构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②20世纪30年代政策实行“中立”政策结果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势力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政策放弃“中立”政策,加入反法西斯阵营结果取得太平洋战争的胜利,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进程 (3)启示①国际经济纠纷容易引发战争,在遇到世界性经济危机时,各国应该团结互助,共渡难关,切记以邻为壑。②面临侵略势力的威胁,应该联合起来,奋起反抗。绥靖政策只能养虎为患,祸水他引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③一个国家必须注重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加强抵御外敌的能力。④要加强维和性国际组织的权威,目前,要努力提高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作用。考点三 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的演变与当今世界形势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影响(1)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体现各国和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和利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抑制或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符合国际民主化的潮流,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3)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既是经济多极化、全球化的结果,又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4)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它既提供了发展机遇,又提出了挑战。专题15 20世纪以来的人类经济生活与文化考点一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新变化1.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常运转的三个基础条件(1)美国国际收支保持顺差及美元对外价值稳定。如果美国发生长期性国际收支逆差,美元对外价值长期不稳定,作为国际货币体系中心的美元,就会从根本上丧失其中心作用,造成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与混乱,必然会危及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2)美国黄金储备充足。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下,为保证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持有的美元,按35美元=1盎司黄金的价格可向美国兑换黄金,美国必须具有比较充足的黄金储备。(3)黄金价格维持在官价水平。二战后,美国黄金储备充足,一旦黄金市场价格发生波动,美国可以通过抛售或购进黄金加以平抑。如果国际市场黄金价格波动剧烈,而美国或有关组织由于黄金短缺,无力平抑黄金的价格波动,则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也就为之动摇。2.辩证评价“福利国家”(1)进步性:实质上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平等,缩小了贫富差距,缓和了社会矛盾,展示了西方民主的价值和普遍的社会关怀。(2)局限性:培植社会惰性,降低社会发展效率,并造成国家财政负担沉重,进而引发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3)启示:政府在试图平衡社会各阶层的利益时,一定要从社会公正角度出发,兼顾公平和效率,趋利避害。考点二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趋势1.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实质(1)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世界各国都不可能离开这一进程而获得独立发展。(2)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超越国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配置,促进全球经济不断增长的方式。(3)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全球经济市场化的过程:经济全球化之所以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新一轮浪潮,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市场经济体制成为世界上多数国家的选择。2.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和表现及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的对策(1)特点:世界贸易呈现体量巨大、增长乏力;服务贸易增长速度快于货物贸易增长速度;“规则之争”更加显著。(2)表现①从生产国际化走向生产要素配置的全球化。②从流通国家化走向贸易自由化和区域集团化。③全球金融市场联网和各国货币国际化形成金融市场一体化。④世界经济增长中心走向多元化。(3)中国的对策①中国将继续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支持多边贸易。②中国将加快同有关国家商讨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和投资协定,推进国内高标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③在有序开展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开放国内资本市场的同时,中国将继续推动人民币走出去,提高金融业国际化水平。考点三 近现代科学文化和文化交流、文化传承与保护1.我国文物保护和研究的重要作用(1)文物的历史作用①文物的史料作用。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可以证实文献记载。②文物的证史作用。校正古史记载之谬误,订正史传,纠正错讹。③文物的补史作用。文物为无文字可考的历史提供实物资料;对于有记载的历史,则补充记载的缺失。④文物的史料功能是运用文物史料,研究历史、以促进文化的发展。综合运用文物史料和文献史料,恢复历史本来面貌;文物史料对专门史的研究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形式方面,发挥着文献资料所无法发挥的特殊作用。(2)文物的借鉴作用①借鉴与发展的见证。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物,总体来说,其本身就是不断借鉴、发展的实物见证。②为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借鉴。③借鉴与发展科学技术。如古代铜矿石的来源、产地对今天寻找矿石有价值。(3)文物的教育作用①文物可作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教材。②文物具有凝聚力。我国文物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出来的。③文物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直观的、形象的物质文化遗存,具有强大的感召力。2.认识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1)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它直观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有历史的、社会的、科技的、经济的和审美的价值,是我们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证。因此,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人类文化的传承,培植社会文化的根基,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保护社会不断向前发展。(2)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全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3)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塑造民族情感、增进民族团结、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4)保护文化遗产能够帮助各族人民广泛汲取民族精神养分;文物对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有着无可代替的作用;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各族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历史根基;文化遗产在扩大对外交流、促进旅游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横向关联】1.20世纪世界形势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领域表现政治列强侵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从列强共同支配中国到日本独霸中国再到美国控制中国中国革命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革命领导阶级为无产阶级,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走苏俄(联)式道路到走中国式道路国际地位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胜利使中国国际地位有所提高,解放战争的胜利最终使中华民族获得了独立经济民族工业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民族工业经历了较快发展,但经济危机及列强侵华使中国民族工业到后期逐渐萎缩甚至破产思想文化思想解放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广泛传播思想理论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形成并发展 2.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的变动及中国的国际地位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基本特征欧洲为中心(一战前)→欧美为中心(一战后)→美苏为中心(二战后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20世纪70年代后)国际格局的变动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原因: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对比;帝国主义战胜国为重新瓜分世界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它们在欧洲和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国地位: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中国作为战胜国未得到尊重,说明弱国无外交;华盛顿会议上签署的《九国公约》,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说明中国仍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之下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原因:二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欧洲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削弱;美国的经济军事力量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政治军事力量壮大,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美苏在实力均势的基础上,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形成了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中的中国地位: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政权,成立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原因: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两极格局随之结束。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根源于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中国地位:在多极化趋势发展过程中,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是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重要力量 3.近代中国与西方工业化起步的差异 西方中国发展进程工业化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和新航路的开辟开始发展,虽然有来自封建势力的阻碍,但政府的重商主义政策还是推动了西方工业化的进程。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工业革命的开展更是大大加快了西方工业化的进程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没有独立成长为资本主义经济;鸦片战争后的工业化进程受到内部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和外国资本主义的阻碍,曲折而缓慢领导力量资产阶级一直扮演着主角,开始是商业资本家,后来是工业资本家、金融寡头推动工业化一开始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在其过程中作用甚大,民族资产阶级没有真正掌握领导权资金来源资本的原始积累洋务企业多靠政府投资,民族资本主义则是在资本主义萌芽被外来侵略截断的情况下出现的,资金严重不足工业化的次序从轻工业开始,如棉纺织业,再发展重工业洋务企业一开始就发展重工业,轻工业是辅助,民族资本主义则多集中在轻工业领域,工业结构极不平衡 4.16—18世纪中国和欧洲科技的不同结局及其原因 中国欧洲结局未能形成近代科技近代科学产生原因经济基础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和狭隘性欧洲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经济政策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欧洲先进国家实行保护科学发展的政策并推行重商主义思想条件明清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主义西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政治制度日趋衰落的封建专制制度欧洲资本主义政治制度逐步确立  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如涉及版权,请联系说明或删除。
更多>>
专题成果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