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名师工作室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吴淑玲发表于2021-12-08

  为政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白话】孔子说:“只学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无所得;只思考而不学,就会危疑不安。” 

       学:学,觉也,觉悟、觉路,学者,学乎其事也,指古之学,所学为成人大学问,学为圣贤,内容包括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到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思:思考,思索,研究其理之所以然也。学自外来,思由内出。张栻曰:徒学而不能思,则无所发明,罔然而已。徒思而不务学,则无可据之地,危殆不安矣。二者不可不两进也。学而思,则德益崇;思而学,则业益广。盖其所学,乃其思之所形;而其所思,及其学之所存也。用功若此,内外进矣。罔:有多种解释,一、迷惑;二、蒙蔽、受骗;三、无;四、惘然无知。这里指后一种,迷惘,惘然无知,而没有收获。殆:也有四种解释,一、危险;二、疲怠;三、几乎;四、疑惑。这里指的是疑惑,危疑不安。王引之:“思而不学,则事无征验,疑不能定也。疑不能定,则危殆不安。” 

        下面,我从两方面谈点体会。一是学思不可偏废。孔子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弊端,思而不学的危害,主张学思结合。

《论语注疏》曰:此章言教学法也。钱穆曰:此章言学思当交修并进。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中还有许多章节从不同侧面强调“学“与”思“重要。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博学而日参(三)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硕)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君子贵其全也。浇灌身心、贯通畅达。可以说,君子之学,合于道,成于事。我们现在经常说,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学懂弄通做实,就是这个道理。避免死读书,读死书,,乱了心,迷了路,学思如果有所偏颇,就会误入歧途,丧己误人。朱子曰: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徐英曰:学而不求诸心,则昧;思而不据于学,则妄。康有为说到的阳明格竹子、傅子渊晚岁癫狂、潘藻鉴冥坐苦思至病狂而卒,以及我们都非常熟悉的方仲永,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反观当下,记问之学、口耳之学太甚,学思脱节、心不在焉、闭门造车、剑走偏锋,不能入心入脑、举一反三,高分低能非常普遍。云门隐者按:学之,而能反求诸己;思之,而能合乎经书。内外交修,不可偏废,则从容中道,进德修业矣。

二、学思是一不是二。学而思、学而习,一体两面,是个太极,程子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和知行一样。关于学习,特别是传统文化的学习,每个人情况不同,因为根性、禀赋、阅历差别,接受的方法、路径、选择各异。前段时间,一个学友来交流,她的出现还是震撼了我们,善于和高手过招,遍访各地寺庙住持、方丈,帮着解答人们提出的所有问题,她讲灵性觉悟,随缘而为,不赞成循序渐进,提到神秀大师渐悟、六祖慧能顿悟等等,观点新奇,出神入化,令当地几个老师醍醐灌顶、深信不疑、回味无穷。我则如坠云里雾里,竟有些犹疑。通过不断思考体悟、深入践行印证,进一步强化了我的认知,增强了信心信念。传统文化不是天上飘的,终归要落实到身心,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应是不二法门,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都需要勤勉精进,踏踏实实,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对维度啊、玄学啊什么的神技法术没有深研的兴趣,觉得还是坚持守正的态度、务实的精神、理性的视野,不离根本,不偏不倚,老老实实地学习圣贤智慧,坚定不移地相信经典所传,这样学思践悟,绵绵用力,久久为功,锲而不舍,终会虽远可达。道不离居室,全在日用伦常。有理走遍天下,却走不出厨房。经典只有融入生活才有生命力,用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我常年以工作忙掩盖了惰性、懒散、不负责任,就像做家务这样再平凡不过的事情做得实在太少,辛苦了家人们,这也是我没有说服力的原因之一。学以致用、知行合一,那才是真的。还有就是人的进步与改变其实也是很难的、很慢的,只有从点滴做起,勤而行之,心上用力,持之以恒,才能滴水穿石,量变到质变。所以啊,奇迹不会从天降,都是坚持的结果。正道是最大的捷径,乐学向道,志在圣贤,嵌入生活,匍匐前进,自化内化然后化他,所谓立身行道、经世致用,也就是做到学道、知道(明道)、悟道、行道、得道、传道六部曲,才符合为学规律。

评论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