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
24秋人教版英语《活页默写》3-6年级上册(网盘打包下载)
李浮慧名师工作室
2024.11.09
4
网盘链接打开https://pan.quark.cn/s/574431181207
高中化学
金属负价?CuFeS₂铁几价?NCl3化合价?常见易错元素的化合价汇总!
吴爱华名师工作室
2024.11.08
13
1、HCN中C的化合价?HCN分子结构式为H-C≡N,电负性(吸电子能力) N>C>H,则碳氮三键的电子对偏向原子,N为-3价,碳在这里为+3;但碳氢单键的电子偏向碳,电子指定给碳,碳就得到了1个电子,这部分碳显-1;氢就为+1.碳两部分加起来:+3+(-1)=+2,就是+2价.2、KSCN中硫为-2价,则C为多少价?C为+4价,N为-3,S为-2注:硫氰化氢H—S—C≡N,异硫氰酸H—N=C=S两种。但元素化合价相同。3、NaBH4中氢的化合价?NaBH4为离子化合物,BH4-为四面体结构 ,化合价可认为B只有+3,H为-1价。可见,若能写出结构式,则可据电负性分析电子对的偏向与偏移,标出化合价4、SiH4中H的化合价?H为-1价,电负性:Si—1.9,H—2.2,即电子对偏向电负性大的原子一边。注:NH3中N-3,H+1;NH4+中N-3,H+1;CH4中C-4,H+1.5、Na2S2O8中硫的化合价?7、草酸中碳的化合价?其实,无机物与有机物是相通的,分析方法可借用。8、关于碳元素的化合价碳原子的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目为4,最多有四次成键的机会。有机物中的碳原子能且只能成键4次。(1)碳元素只有同氢元素结合时才显负价,即C—H中C为-1价,故甲烷中碳为-4价。(2)碳元素同其它非金素元素结合时都显正价,如:C—X中C为+1价,C—O中C为+1价,C—N中C为+1价,C=O中C为+2价,C≡N中C为+3价。所以,H-C≡N中C为+2价。(3)碳原子与碳原子相结合时均为0价,即C—C、C=C、C≡C中全为0价。形成CH3CH3、CH2=CH2、CH≡CH后,碳的化合价分别为:-3、-2、-1.总结归纳:根据有机物的分子结构确定C元素的化合价。根据有机物的分子式计算C元素的表观化合价。9、SiHCl3中的化合价,CHCl3呢?CH2Cl2呢?通过下表的化合价:Cl>C>H>Si,知道CH4中C为-4,SiH4中Si为+4.SiHCl3中H为-1价,Si为+4价,分子中原子的连接方式CH4中4个C-H,共用电子对都偏向C,那么C就是-4价 而在CCl4中,共用电子对都偏离C,那么C就是+4价,在CHCl3中,1个C-H,共用电子对都偏向C,那么C就是-1价;还有3个C-Cl键,共用电子对都偏离C,那么C就是+3价 ,加起来C就是+2价。 CH2Cl2呢?2个C-H,共用电子对都偏向C,那么C就是-2价;还有2个C-Cl键,共用电子对都偏离C,那么C就是+2价,加起来C就是0价。总之,主要靠结构式、电负性帮助我们判断元素的化合价!附电负性表:10.如何判断NCl3中各元素的化合价?N、Cl的电负性相同,如何判断NCl3 中各 元素的化合价呢?基于NCl3 的水解产物来看:若不考虑NH3 被HClO氧化,NCl3水解的总反应可表示为:NCl3+3H2 O==NH3 +3HClO (实际反应可能要复杂些,与反应的酸碱性环境有关) 酸性环境:2NCl3 +3H2O==N2 +3HClON、Cl的电负性相同,如何判断NCl3中各 元素的化合价呢?基于NCl3的水解产物来看:若不考虑NH3被HClO氧化,NCl3水解的总反应可表示为:NCl3+3H2O==NH3+3HClO (实际反应可能要复杂些,与反应的酸碱性环境有关) 酸性环境:2NCl3+3H2O==N2+3HClO+3HCl 碱性环境:2NH3+HClO+OH-==N2H4+Cl-+2H2O 最终NH3被HClO氧化为N2或N2H4。反应机理比较N、Cl的非金属性:1、NH3能形成分子间氢键而HCl分子间没有氢键(或只有很弱的氢键)可以证实:N的非金属性略强于Cl,因此,NCl3中N为-3价,Cl为+1价。2、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判据: ①不同元素对应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②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 ③置换反应 但是,由酸性:HClO4>HNO3,得出非金属性:Cl>N,这一结论是不严谨的。这种方法大部分时候只适用于同周期或同主族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比较N、Cl的电负性: 高中各版本化学教材所引用的电负性数据,都是沿用徐光宪《物质结构简明教程》的 数据表,表中列出的N和Cl的鲍林(L. Pauling)电负性均为3.0。实际上,对同一个概念,标度不同,其数值也会不同。电负性数据表历史上常用 的有3种系统:1932年——鲍林标度、1934年——马利肯标度、1957年——阿莱﹣罗周标度。虽然最常使用的电负性定义仍然是鲍林电负性标度,但其适用范围不广,且在预言化学反应或化学键的极性时会偶尔失效,因此化学家们不断发展出了新的电负性标度。在阿莱-罗周电负性标度中,χN=3.07>χCl=2.83;在一种新的电负性标度—轨道电负性(χO)标度中,N和Cl的轨道电负性χO分别约为3.19和 3.10;2019年的《美国化学会志》刊发了 瑞典化学家Martin Rahm、加拿大化学家 Tby Zng、以及1981年诺奖得主Roald Hoffmann提出基于价电子平均结合能的 电负性标度。其中,N和Cl的电负性分别 为16.9和16.3;基于价电子平均结合能的电负性标度中部分元素的电负性数据2021年的《自然-通讯》中刊发了 两名俄罗斯化学家Artem Oganov和 Christian Tantardini对鲍林电负性进行 修订后的电负性数据,N和Cl的电负性 分别为3.56和3.50。2021年Artem oganov等修正后的鲍林电负性数据结论:N的电负性略强于Cl。因此,NCl3中N为-3价,Cl为+1价。11. HFO中O元素的化合价1971年之前,人们从经验主义的观点出发,运用类比思维,认为在HClO中氯呈+1价,而氟无正价,所以次氟酸(HFO)不可能存在。说什么F2与水反应的方程式不能写成:F2+ H2O = HF + HFO。但在1971年,科学家让氟气缓缓通过碎冰末,结果得到了少量次氟酸,说明上述反应是可以成立的。由于氟的电负性比氧大,自然不能认为HFO中氟元素的化合价如HClO中氯一样为+1。那么,如何理解HFO中氟元素的化合价呢?让我们从化合价(氧化数)的原始概念出发分析一下:根据价键理论,HFO的结构应该是F—O—H,氧原子分别跟氟原子、氢原子形成一对共用电子,这样分子内各原子均满足最外层的稳定结构。根据氟、氧、氢的电负性可知,氟、氧原子间的电子对偏向于氟,故氟为-1价,而氧对氟显+1价;同时,氧、氢原子间的电子对偏向于氧,故氢为+1价,而氧对氢显-1价。综合考虑,氧的化合价(氧化数)为0。HFO被发现后,有人根据HFO中氟元素的氧化数为-1提出该酸不能称为次氟酸,而应该叫“氟氧酸”。12.CuFeS₂中铜、铁到底几价?2018年海南省高考化学试题19一II(14分)黄铜矿是主要的炼铜原料,CuFeS2是其中铜的主要存在形式。回答下列问题:(4)四方晶系CuFeS2的晶胞结构如右图所示。①Cu+的配位数为 4 ,S2-的配位数为 4 。这题中CuFeS2明显指出Cu为+1价,Fe为+3价。13.金属有负化合价吗?近来看到一位网络名师讲化合价,重点强调“金属绝对没有负化合价”。那么果真如此吗?我们一般根据“电负性”判断化合价正负,所以先看一下电负性表。 《鲁科版物质结构与性质》从表中看出铂系元素电负性均大于H,ⅠB族的金电负性最大(2.4),这些金属电负性大于H的电负性(2.1)。那么貌似金的氢化物中Au就应该显负价,这是真的吗?另外电负性最小的金属是铯(0.7,钫具有放射性不作考虑),根据经验规律电负性差值1.7会形成离子化合物,那么金与铯电负性差值刚好1.7,那么金与铯会形成离子化合物吗?请看相关资料: 《无机化学第2版》;编者:周德凤 袁亚莉铂系及金的氢化物应该属于“金属型氢化物”。由于金电负性大于H,所以其氢化物应该属于②的情况比较合理,也就是说金的氢化物中金显示负价。再看一下,金与铯的化合物,没有在大学教材查到其资料。在百度百科中查到下列资料: 《百度百科》 据此资料,显然金不但应该显负价而且还形成了阴离子。不但电负性较大的铂系及金可能会显负价。即使一些非常活泼的金属如碱金属某些特定情况下也会显负价。例如碱金属在墓穴物中就会形成阴离子: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知道金属遇到一些电负性较小的元素及在某些特殊反应物情况下是可以显示负化合价了。
高中化学
重新认知钠与水的反应
吴爱华名师工作室
2024.11.08
1
几乎所有化学的初学者都喜欢看把碱金属扔进水中的“实验”。在中学阶段,大多数学生最多只能接触到钠和钾与水反应的现象(毕竟是高考考点)。当小块钠进入水中时,主要的现象只有钠块熔化和滋滋作响地放出氢气(我知道还有其他的三条,但是这里不做展开介绍了);当小块的钾被投入水中,则会燃烧起来同时在反应后期发生小规模的爆炸(事实上大块的钠与水反应也可能引发爆炸)。更加活泼的铷和铯则会在接触到水的瞬间就剧烈爆炸。然而,这个看上去十分简单粗暴的反应背后的机理却并不简单。高中对于“爆炸”这一现象最常见的解释是:碱金属与水反应放出的热量引爆了氢气。这种观点大体上没有问题,但不要忘了碱金属与水的反应应该是一个表面反应,也就是其速率受到碱金属与水接触面的限制,因此似乎不应该反应得这么快。事实上,碱金属有一个非常简单粗暴的特性,就是它们都极其容易把自己的唯一一个电子扔出去。在极性溶液中,它们把电子扔出去的方式则更加简单粗暴:像盐那样电离成碱金属离子和电子。在水的作用下,碱金属会迅速形成水合碱金属离子和溶剂合电子,这一步可以称为碱金属的溶剂化。这种在极性溶剂中电离的情况并不少见。以钠为例,将金属钠投入液态的氨中,会得到一种深蓝色的溶液: 钠在液氨溶液中电离(左)的示意图和钠的液氨溶液(右)。[1]这种溶液的分解并不像钠和水的反应一样迅速:它缓慢地分解为氢气和氨基钠(NaNH2)。溶液的深蓝色来自于电子在溶剂氨分子形成的空腔内的运动,这是溶剂合电子的特征颜色。回到碱金属与水的反应上来,如果我们用高速摄影机记录碱金属与水的反应,也会看到类似的蓝色: 高速摄影机拍摄的钠钾合金与水的反应[2]。可以看到,在碱金属与水反应的过程中,熟悉的深蓝色同样出现了。这与之前碱金属和氨的反应是类似的,只是在这个过程中,不稳定的水合电子代替了氨合电子。它的稳定性比氨合电子要差得多,在生成之后(大概几毫秒内)就迅速分解为氢氧根和氢气,不借助高速摄影机很难捕捉到这种不稳定的蓝色。碱金属进入水中之后,表面的一层电子会迅速被周围的水分子俘获,使得碱金属表面产生一层带正电的碱金属阳离子。这种碱金属阳离子之间存在巨大的静电斥力,因此引发“库仑爆炸”(Coulomb explosion)[2]。在排斥的过程中,静电斥力会在碱金属的表面拉出诸多刺状结构,增大碱金属与水接触的表面积,进一步引发碱金属与水的反应。这使得碱金属与水的反应远远比一般的两相反应来得快,从而最终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氢气,同时释放热量。 钠钾合金与水的反应,可以看到大量“金属刺”的出现[2]。分子动力学对钠簇在水中反应的模拟结果。当碱金属表面的正电荷(蓝色小球)与负电荷(红色小球)之间的平均距离大于5×10^-10m时,库仑爆炸就会迅速发生。[2]在液面局部区域,氢气的浓度是相当大的。如果碱金属足够活泼(电离得更快)或量够大,那么这个过程中释放出的热量足以混合氢气和氧气并将它们点燃,引发“真正的”爆炸现象。之前我们提到了碱金属与液氨的反应。那么,为什么碱金属和液氨的反应不会发生爆炸呢?事实上,碱金属和液氨的反应过程中同样存在库仑爆炸现象,“金属刺”同样会生成。不同的是,液氨合电子的稳定性要远远好于水合电子。这与氨分子及水分子的电子结构关系密切:由于氧具有更大的电负性,在水分子中,氢上带有更多的正电荷,因此比氨分子更容易俘获电子。因此,尽管碱金属与氨的反应同样迅速,这一过程并不会产生大量的氢气,因此也不会发生爆炸。
初中信息技术
新课标从“信息技术”到“信息科技”,有什么不同?
衡水牛志良名师工作室
2024.06.25
735
新课标从“信息技术”到“信息科技”,有什么不同?桂建旺 牛志良工作室 公众号文章链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正在悄然改变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以数据为核心的发展,逐步改变着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新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2022义务教育新课标也对此作出了积极的响应。其中最受瞩目的莫过于在2022新课标中,“信息科技”一改过去长期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部分,而独立成为了一门课程。“信息科技”课程的设立,标志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全新转型。从信息技术到信息科技看似一字之差,实则为教育思维的重大变革。“信息技术”课程过度重视对技术技能的训练,我们的孩子会打字、会操作、会编程,能完成很好的作品,能获得很优秀的课程成绩。但是,这些技术技能离开课堂之后,它到底能在现实生活中帮助我们解决什么具体问题?信息技术过于强调操作,如文字录入、软件的学习和操作。关注操作和知识点。培养的方向是熟练程度和技巧,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信息科技强调4大核心素养的综合培养。关注数字素养和技能。培养的重点是学生面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从“信息技术”到“信息科技”的转变,本质上是信息科技课程从原来的技能训练走向素质培养。重视“科”与“技”并重,去知识孤岛化,所有的知识之间都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让孩子在信息科技课程的学习中提升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和信息社会责任是2022义务教育新课标对信息科技课程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这四个维度奠定了我们未来要在教育中培养具有什么样素养形态的人。 ● 信息意识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 ● 计算思维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的思想方法,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涉及分解、建模、算法设计等思维活动。 ●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指个体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通过选用合适的数字设备、平台和资源,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开展探究性学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 信息社会责任指个体在信息社会中的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承担的责任。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中25次提到“自主可控”、5次提到“原始创新”、4次提到“原创精神”,强调信息科技课程对“促进科技创新自主可控、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信息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现在的孩子将来要面对的可能是:从事现在尚未诞生的新职业解决现在尚未出现的新问题学习现在尚未出现的新知识协同现在尚未和谐的机器人因此,信息科技课程所培育的4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提升学生面对信息社会发展、数字经济发展的适应力、胜任力和创造力。
高中物理
解读:2024年广东高考物理试卷评析透露了什么信息?
衡水李健工作室
2024.06.12
683
解读:2024年广东高考物理试卷评析透露了什么信息?转自公众号:物理根据地 一、广东2024年物理试题评析 今年广东物理试题依托高考评价体系,通过创设典型的生活实践和学习探究情境,全面考察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试题在深化基础性的同时,增强应用性和创新性,有效的发挥了试卷立德树人服务选材,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具体来说,有如下四个特点。第一,落实立德树人,体现育人要求。 试题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把科教兴国的考察素材融入其中。引导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比如说第2题以我国正在建设的大科学装置为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科技前沿,第9题引导关注近年来我国航天航空事业的发展,增强科技兴国的民族自信和远大理想。将显性的考察和隐性的价值有机结合,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第二,聚焦素养考察,服务人才选拔。 试题加强以问题情境为载体渗透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高考评价新理念。一是加强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的考察,比如说第14题,通过文字图形和图像呈现信息,要求学生通过提取整合有效信息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二是突出推理论证能力的考察,比如说第15题,考察了带电粒子在组合场中的运动,对分析推理和论证能力的要求较高,同时提升了对高阶思维能力的考察。三加强科学探究能力的考察,比如说第12题加强了实验设计数据处理等实验能力的考察。第三,加强教考衔接,着力引导教学。 2024年广东高考物理命题更有力地引导中学物理教学。回归课堂课标,回归物理概念和规律,内化物理思想和方法,灵活运用。避免机械刷题等应试教育现象。比如说第11题考察新课标必做的实验操作和实验数据处理,引导学生理解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加强实验操作能力。第四,优化情境设计,落实课标理念。 命题关注日常生产生活实际和科技前沿需要,将生产生活实际应用进行抽象建模,迁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比如说第4题,第8题,第13题,第14题,坚持从真实问题情境建构物理模型,还原知识应用和实践过程,增强了试题的综合性和应用性。 综上所述,2024年广东高考物理命题依据课程标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守正创新,坚持考教衔接,引导学生夯实基础,提高能力,发展素养,坚持面向未来,服务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对我省进一步发展素质教育,引导教学提质增效,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二、评析解读(一)评析告诉我们命题的来龙去脉 如何把握命题来龙去脉?不妨反复研读评析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把这两部分内容合在一起,基本能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命题的依据是什么? 2、怎样命题? 3、这份题跟以往有什么不同? 4、为什么要这样命题? 5、以后还会这样命题吗? 笔者结合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内容,尝试回答这四个问题。 1、命题的依据:高考评价体系,课程标准。原文:依托高考评价体系(第一段),依据课程标准(最后一段) 2、如何命题:通过创设典型的生活实践和学习探究情境来命题(第一段),简单来说就是无情境,不命题。 3、这份题跟往年有什么不同:深化基础性的同时,增强应用性和创新性(第一段) 4、为什么要这样命题:是为了发挥试题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第一段)。 5、以后还会这样命题吗:是的,因为现在国家需要大量拔尖创新人才,迫切需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模式(最后一段)。(二)与2023年对比,有何变化? 最后一段话通常有画龙点睛之功效。2023年与2024年评析的最后一段的“点睛之语”是什么呢?有无差别呢? 2023年评析(见文末附录)最后一段的点睛语是“注重通用方法”,2024年评析最后一段的点睛语是“服务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 为何有此改变? 在广东省委以2024年1号文发布的《关于扎实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省的意见》可窥一二。 言下之意就是,作为一场肩负选拔功能的关键考试,“注重通用方法”还是不够的,与建设教育强省的“高质量”还不相称。扎实推进教育强省建设,以高质量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三)启示 物理作为科学技术基础学习的科目,必定是被重点关切的。因此物理教学要提质增效,物理试题要向应用性和创新性方向推进。从这个角度看,对广东物理高考试题而言,2024年是一个转折点。明年的试题大概率会继续延续这种风格,即《意见》中提的“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四)对评析的反思1、即便是要改变,是不是也要缓一点,这次用力着实有点猛。2、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是不是应该重点放在高校的强基计划自主招生中?(五)2025届备考借鉴意义 落实小细节是对2025届备考而言,评析的一个重要意义是在于给后面的备考提供借鉴。 这需要从评析的四个特点中挖掘。 1、备考素材 关注我国的科技前沿 2、能力培养 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 推理论证能力 实验设计数据处理等实验能力 实验操作能力(要求做的实验认真操作一遍) 3、关注变化 今年显著变化是阅读量大增,这个在评析中似乎只字未提,有点说不过去。 阅读理解要花费时间是有意为之还是始料未及?天晓得。三、结语 不管怎样,引导学生重视审题,高考试题情境新、文字多是趋势。如果阅读理解能力跟不上,对象界定不明,状态分析不清,模型构建不了,那就抱歉了。高校或许会说:你不是我的菜。。
高中物理
着眼基础 突出能力 彰显素养
衡水李健工作室
2024.06.12
683
着眼基础 突出能力 彰显素养▪ 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 特级教师 屠旭滨▪ 浙江省杭州第十四中学 正高级教师 惠广俊 试卷遵循课程标准,依据高考评价体系,精选试题素材,优化考查内容,合理分布梯度,试卷题型、题量、分值分布保持稳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满足各类人才选拔要求,发挥对高中物理教学的引导作用。一、聚焦核心知识,着眼基础落实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核心概念、规律、思想方法等内容设计试题,试题素材较多来源于教材。第1题考查矢量概念;第2题考查简单的受力分析;第4题考查核反应方程;第8题考查开普勒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来源于教材内容和课后习题的有:第3题水流导光实验、第5题喷泉的喷水功率、第6题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影响因素、第17题热学题测形状不规则物块体积。考教衔接,回归教材,回归课堂,学生在答卷时有踏实感。 体现基础性的同时也适当突出综合性,考查结构化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第10题通过氢原子电子轨道示意图综合考查氢原子能级跃迁、光电效应、光的干涉、光量子理论等近代物理核心知识的理解;第13题通过线框在匀强磁场中转动和磁场均匀变化两种情景,考查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有效值等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二、强化科学思维,突出能力考查 试题信息呈现方式多样,问题设计角度新颖,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建构物理模型,进行推理论证,突出考查在综合复杂情境中的问题解决能力。第15题通过磁场中套在细杆上带电小球的运动,考查对动量定理的理解和应用、用微元思想解决变力冲量的问题;第11题呈现两个波源引起的某点振动图像,提取波叠加后的关键信息逆向推理波源情况,考查推理论证能力;第12题通过套在圆环上的带电小球在复合场中运动,考查空间立体建模能力;第18题设置滑块在圆形轨道和平板上运动的游戏情景,涉及牛顿运动定律、圆周运动、机械能守恒、动量守恒、能量转化与守恒等规律,常见模型中突出临界条件判断,考查综合分析能力;第19题通过法拉第圆盘发电机与电动机情景,考查灵活运用能量观念解决问题,考查在新情景中建构物理模型、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三、注重应用实践,彰显素养立意 试题取材联系生活实际和科技发展,设计真实问题情境,引导学以致用,在真实问题的解决中提升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例如,第2题蹬地跃起的小猫、第4题“玉兔二号”巡视器的核电池、第5题音乐喷泉等。第20题喷镀板装置,通过分析两种不同离子在磁场和电场中的运动过程和临界条件,判断喷镀板上下表面落点位置,确定电压调节范围。 立足教材实验,引导注重实验教学,引导学生真正动手做实验,发展科学探究素养。第16题考查验证机械能守恒、测玻璃砖折射率、测二极管伏安特性曲线和多用电表的使用等实验,欧姆挡挡位的选择、重力加速度的取值等,都着重于考查是否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真正理解实验原理。
高中物理
2024年北京市高考物理试题特点
衡水李健工作室
2024.06.11
732
2024年北京市高考物理试题特点(张春丽、宋诗伟、丁庆红、李宇炜、王美芹) 2024年北京市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物理试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充分发挥学科特色优势,为党育人、为国选才。物理试卷延续“北京特色”的风格,保持基础题简单有新意、中档题常规有综合、难题深入但不复杂的试题风格。试卷难度适中,在结构、题型、题量、分值分布等方面继续保持稳定。试卷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彰显素养立意;强化基础性,突出学科本质考查,发挥正向引导教学功能;优化情境设计,增强试题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深化关键能力考查;稳中有新,素材选取、呈现方式丰富多样,紧密联系实际、联系科技前沿,探究性强,顺应时代对创新人才的素质要求。具体体现以下五方面特点:一、彰显学科特色,发挥学科育人价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试题充分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和导向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对物理教学的价值引领,体现为党育人、为国选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试题彰显物理学科特色,激发考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体现物理学的科学本质和独特的育人价值。试题引导考生了解我国科技发展前沿,树立远大的科学志向和科技强国的社会责任感。 试题选择我国天宫空间站采用霍尔推进器控制姿态和修正轨道、飞船与空间站的对接等素材凸显我国科技发展的新成就,开阔考生视野,激发民族自豪感,引导考生加强科技自立自强的民族自信心,增强科技强国的社会责任感,引导考生树立远大科学理想。试题利用2023年诺贝尔物理奖探索产生阿秒光脉冲的研究、科学家根据天文观测提出宇宙膨胀模型等试题情境引导考生关注科技前沿发展,激发考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 试题立足物理学科特点,围绕生活、科技、实验等方面创设问题情境,引导考生崇尚科学精神、提升探究素养、增强安全意识、涵养审美情趣,促进考生全面发展。第17题考查利用水平排水管排水的原理,引导考生关注生活;第15题第3小题考查水果电池的原理,第3题利用手机和轻弹簧制作一个振动装置,引导考生关注实验设计、实验制作和实验原理,提升探究素养;第12题考查加速度计的原理,第18题考查电磁枪的原理,引导考生关注科技,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发现科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寻求合理解释。第14题通过电磁学物理量之间的类比,引导考生感悟物理学科的普适性、统一性和对称性,发现物理规律蕴含的科学美。二、注重基础,突出主干,聚焦学科本质,发挥正向引导教学功能 试卷保持命题理念的总体稳定,突出对考生实验能力的考查;加强对基础概念、规律以及学科思想方法的考查;重视从教材中选取命题素材,引导教学重视教材、回归教材。试卷对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原子物理学的基础概念、规律进行考查,既实现了教学模块的全覆盖,又实现了对主干知识的重点考查。在试题结构、内容以及考查方式上注重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深入理解,引导教学落实知识的构建过程,从中领悟科学思想方法的魅力,引导教学回归学科本质,注重知识生成和能力素养提升的规律性,正向积极引导教学方式的良性改进。 例如,第3题在对生活现象观察的基础上,引导考生对理想气体气体压强、内能、以及热力学第一定律等热学主干知识全面理解,既注重了知识的基础性,又凸显了对主干知识的结构化考查。再如,第4题通过飞船与空间站的运动与受力情况分析,既考查了考生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的形成,又考查了学生整体与隔离的科学推理分析能力。对基本规律、基本能力的考查体现了基础性,对物理观念和科学思维方法的考查又落实了新课标的要求。再如,第2题通过对汽车制动距离问题的求解,考查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第5题考查理想变压器工作的原理;第11题考查等量异种电荷周围空间的场强与电势分布;第17题以排污管排水为背景考查平抛运动规律,这些不仅是考生熟悉的基本物理模型,而且试题素材均源于教材,能进一步引导教学重视教材,充分发掘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对深入推进科学教育加法,减轻学生负担,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具有积极作用。 探究能力的考查以必做实验和演示实验为载体,重点考查学生对基础实验知识、基本实验技能和基本实验方法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查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例如第15题考查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等基本实验能力;第16题的第3问则是在教材原有实验的基础上以设计性任务为载体,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不仅考查了考生的高阶思维能力,还能够更好地引导教学,重视实验与思维的结合,关注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发展。 试题围绕主干知识,以设计性任务为驱动,综合考查运动主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12题以设计加速计为背景综合考查力和运动关系、闭合电路的知识;第18题以“电磁枪”为实践任务,考查力和运动、电磁感应的主干知识的综合运用;第19题以宇宙膨胀为背景,分别从力和运动、功和能的视角考查力学主干基础知识的融会贯通,以及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促进学生物理观念的形成和深化,更关注了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评价,同时引导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三、选材丰富,情境真实,设问灵活,深化关键能力考查 试题打通课堂内外,突出真实问题情境的设计,素材选取鲜活,贴近学生实际,设问灵活,在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关键能力的深入考查,让善于独立思考、思维品质优秀的考生脱颖而出。 试题依托考生熟悉的真实问题情境,创新多样化的设问角度考查考生建立物理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例如第8题研究小球竖直向上抛出后的运动中空气阻力带来的影响,第10题研究水平传送带上的物体在启动、加速、匀速等不同状态下的受力、运动及做功问题,这都需要考生在已有的学习经验基础上做进一步的迁移和创新。试题注重激发考生的好奇心和动手实践的欲望,考查考生在科学实践活动中创新实验方法,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第9题用手机自带的加速度传感器研究竖直弹簧振子振动,需要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从图像中提取信息并与弹簧振子的运动过程建立联系。第12题加速度计的素材虽然来源于教材,但考生需要对传感器将力学信息向电学信息转化背后的物理原理有深入理解,进而对加速度计应用于真实测量中的相关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试题立意高远,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背景和研究素材,与现代科技联系紧密,通过设计不同层级的挑战性任务对考生物理思想方法和关键能力进行考查,引导物理教学中既要关注形成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也要重视科学素养教育。例如第18题电磁枪、第19题宇宙膨胀模型、第20题霍尔推进器等问题,形成了平缓又逐渐提升的难度梯度,在理解、推理、应用、探究等各个能力维度上进行考查,考生需要对新问题的物理情境建立清晰的认识,展示自己的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等物理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四、基于课标,素养立意,梯度科学,体现核心素养不同水平的考查与区分 试题以《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为依据,通过设置梯度合理、层次递进的问题,实现对考生核心素养不同水平的考查与区分,进一步引导教学聚焦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 以制定探究能力的考查为例,第15(2)和16(1)问题,要求考生根据已有的科学探究方案,会选择和使用基本的器材获得数据,符合学业质量水平2的要求;第15(3)和16(2)问,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数据,发现特点,并形成结论,符合学业质量水平3的要求;第16题的(3)问更进一步,要求考生创新设计方案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同时应用基础的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符合“面对真实情境,制定有一定新意的科学探究方案”的学业质量水平5要求,让不同水平的考生都有能力展示的舞台,同时较好地实现试题的区分功能五、稳中有新,呈现多样,探究性强,顺应时代对创新人才的素质要求 创新人才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对创新人才的选拔甄别尤为重要。富有新意的试题对创新能力的考查与甄别独具功能,此类试题在设计上要求考生面对新颖或复杂的物理情境时,能摆脱思维定式的束缚,能发现新问题、创造性地构建新的物理模型,能应用新视角、新思路、新方法解决新问题。 例如,第14题以信息存储、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电磁元件---忆阻器为新颖的背景,呈现方式也独具匠心,用多个物理量的比较与联系的示意图来呈现相关信息,趣味性、科学性与思想性融为一体。本题要求考生能够获取并理解新信息,能通过类比推理、猜想论证等思想方法建构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的关联,进而解决新问题。 第16题的第(3)问富有挑战性,要求考生在常规利用平抛运动模型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基础上,能够创新性地利用圆周运动的模型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本题要求考生能够结合实验目的,在探究思路整体明晰的前提下,采用方便、简约的实验原则来完成实验数据的处理,进而得出实验结论。本题对考生的实验素养以及创新思维进行了较好的考查。 第19题基于天文学的理论---宇宙膨胀模型为背景,该模型对考生而言属于宏大、新颖的宇观模型。本题要求考生能够充分展示空间想象力,类比球体膨胀的熟悉模型,能够理解、提取和加工新颖的信息,利用新的模型并整合原有的万有引力定律、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解决问题。此外,本题的最后一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该问要求考生能够像科学家一样进行创新性的思考,能够在分析判断的基础上,推理预测一个新的物理量---哈勃系数的变化情况,对考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考查。 第20题以我国天宫空间站采用霍尔推进器控制和修正轨道为背景,试题的呈现方式既有立体化的结构图,也有平面化的截面图,营造了一个真实的、新颖的任务情境。考生需要将空间想象与仪器的物理原理、现实场景与原有的知识等整合起来方可顺利解决问题。考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学以致用、实践探索、科技创新的乐趣。 综上,2024年北京市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物理试卷富有新时代气息,宽广融通,体现了科学性、公平性、导向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彰显了首善理念,呈现了北京风格,续写了北京品质。
高中物理
2024年北京高考物理试题评析
衡水李健工作室
2024.06.11
730
呈现北京风格,续写北京品质 ——2024年北京高考物理试题评析北京市教育考试院一、 命题理念 北京市2024年等级考物理卷命题依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综合考虑新教材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际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坚持“稳中求进”的命题总基调,在全面梳理北京市二十年自主命题经验成果基础上,追求命题理念与思路在“守正”中“创新”,力求全面发挥试题的选拔功能和导向作用,形成教考育人合力,巩固北京市教考协同育人局面。(一)守正:筑牢北京卷特色,夯实创新基础 北京卷经过二十年自主命题探索,已经初步形成比较成熟的命题思路和稳定的北京特色。2024年物理卷命题继承了自主命题以来尤其是等级考命题以来的实践经验和优秀成果,在继承中求发展。 依据课标教材。严格按照新课标要求,坚持把教材作为试题情境或者设问角度的重要来源,全卷近半数情境来源于教材正文或者课后练习题。 突出科学思维。通过基于整体知识结构的具体知识建构过程和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过程的试题设计,实现对考生的模型建构、科学推理论证等科学思维的全面考查。以模型建构为例,全卷共有10多道试题,涉及类比、守恒、量纲等丰富的物理学思想。 侧重学习能力。始终关注对考生学习能力的考查,如考查考生对阿秒光脉冲、忆阻器、宇宙膨胀模型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以及应用这些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视实验探究。一如既往地突出对考生实验能力的考查,通过考查考生对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实验设计等方面的能力,评价考生科学探究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全卷涉及实验探究情境的题目共7道,约占总题量的三分之一。 稳定试卷风格。试卷风格稳定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教学导向功能,持续用力,久久为功。自等级考命题以来,在试题内容分布、素材选择、问题设计、难度结构等方面一直保持稳定。(二)创新:继承中发展特色,聚焦国家需求 在继承北京卷特色的基础上创新命题思路与策略,是深化高考综合改革的必然要求。 强化科学实践载体。进一步增加日常生活实践、学生探索学习实践、科学研究实践作为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载体。通过控制科学实践情境的新颖、复杂、结构化程度,设计试题的难度;通过学生在实践探索过程的具体表现,测评学生的学业质量水平。试卷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探索宇宙演化规律等科学实践活动为载体测评学业质量水平。 探索创新思维测评。在考查新课标明确规定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基础上,加强对规定实验的新方案创新设计考查。如实验试题汲取物理学史中的素材,考查考生对传统学生实验的深入理解和创新设计能力,是创新思维测评的有益尝试。 优化试卷难度梯度。在保持试卷整体难度稳定基础上,优化难度结构,调试学生考试心态,有利于学生正常发挥。一是保持总体难度结构的合理,满足等级呈现成绩相应的成绩分布要求;二是优化部分试题的难度设计,整卷呈现先易后难,逐层深入,逐步递进的难度设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获得感。二、 试题特色(一)以丰富的试题素材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念 试题选择科技前沿、宇宙探索、知识发现等领域素材,引领学生通过了解科技前沿成就、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知识发现中的科学过程与方法,涵养正确价值观念。如“忆阻器”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物理概念之间是普遍联系的,任何概念都处于系统化知识结构之中。“宇宙膨胀模型”引导考生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的研究进展,在宇观尺度正确认识宇宙。“霍尔推进器”引导学生积极关注国家重大科技发展和技术应用,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认识、理解并构建国家航天技术的简单图景。(二)以真实的科学实践承载能力全面考查 试题以真实的日常生活、科学家的探索实践、学生的学习探究等丰富科学实践,承载对学生的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实践能力、科学本质等学科素养与关键能力的全面考查。“气泡上浮”要求考生通过科学推理对小气泡上升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做出判断。“电磁枪”要求考生对“暂态过程”进行分析,并定性和半定量分析导体棒的运动过程。“水果电池”则要求考生在理解测量原理的基础上,理解实验探究中数据处理环节使用的新方案。(三)以多样化设问角度展现能力发展水平 通过基于问题情境的多层次设问和问题解决思路的多角度设计,区分学生的物理学科能力发展水平。“物体上抛”要求考生从运动、相互作用、动量、能量多个角度分析,“安检传送带”则从物体的运动、受力和功能转化多层次设计问题。(四)以挑战性设计性任务突出创新素养测评 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要求学生在新颖任务情境中展开创新思维和思考,考查学生的创新素养发展水平。“利用弹簧设计加速度计”把加速度这个非电学量转换为电压表两端电压这个电学量,通过基于设计原理的问题设计,考查学生创新思维。“宇宙膨胀模型”通过类比建立各种表象不同的物理规律的内在关联,考查考生对复杂问题的简化、抽象和建模的能力,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家建构的宇宙膨胀模型和哈勃定律,体会物理学家的研究思路。三、 教学导向 导向教学的关键和核心是育人理念的传导和教学观念的转变,需要长期坚持。2024年北京等级考物理学科命题,在全面了解学情、适应教学现状的同时,根据北京高中物理教学实际和考生的能力特点,针对性导向教学。 一是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度看待教学。通过试题引导学生在完成科学实践任务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如以我国空间站的霍尔推进器为背景,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科技前沿,树立民族自信心;以宇宙膨胀模型为背景,引导学生学习哈勃定律等新知识,增加学生对宇宙起源的认识,丰富学生的宇宙观。 二是从做好科学教育加法视角审视教学。减轻学生繁重的学习负担,才能增加对学生基础知识理解的深度及其结构化,才能增加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教学内容,才能引导学生在完成真实的科学实践任务中培养其好奇心和探求欲,塑造其科学家精神。2024年物理卷侧重核心概念理解及其结构化,选择设计性、开放性、挑战性任务,设计多角度、多层次问题,引导一线教学实践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三是以创新人才培养统领物理教学实践变革。2024年物理卷通过对核心概念和重要思想方法的考查,引导教学注重建立不同模块内容间的联系,形成结构化知识体系,夯实创新思维培养及形成的基础。通过考查学生在完成真实的科学实践任务中经历发现、建构、设计、解释、论证等高阶思维过程,引导教学以明确的科学实践任务驱动物理学习并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通过不考竞赛题改编、不考普通物理下放等策略引导教学摒弃与创新人才培养不匹配的教学行为。
高中物理
2024年高考物理(全国卷)试题评析
衡水李健工作室
2024.06.11
634
2024年高考物理(全国卷)试题评析 2024年高考物理全国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坚持素养立意,强化物理观念考查,引导学生夯实知识基础: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加强实验考查,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促进学生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的培养提升人才选拔培养质量,服务教育强国建设。一、注重物理观念考查,夯实学生知识基础 物理观念是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适应未来学习和发展的重要知识基础。2024年高考物理全国卷注重物理观念的考查,引导学生理解所学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及其相互关系。试卷注重将知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紧密联系生产生活设计情境考查学生应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做中学、用中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新课标卷第14题考查学生对基本的x-t图像和v-t图像的认识,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图像是描述物理规律的工具,把握物理本质,辨析真伪;新课标卷第15题以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福建舰为背景鼓励学生关注新时代我国重大科技发展成果,在以国之重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同时,强调了物理学基本规律在前沿科研中的重要应用,引导学生重视基础物理知识的学习:全国甲卷第16题以嫦娥六号开启人类首次从月背采样返回之旅为情境展现了我国航天领域的伟大成就,增强科技自信自立,激励学生树立科技报国的远大志向;新课标卷第17题以三位科学家在发现和合成量子点方面的突出贡献,荣获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为背景,展现不同学科领域交叉融合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培养学生科学兴趣;新课标卷第20题以近年来兴起的电动汽车的动力回收原理为背景,引导学生运用简单的物理模型理解生产实践中的高新技术,建立起用物理知识理解现实生活的桥梁。新课标卷第21题介绍了常用于四冲程柴油机上的狄塞尔循环的主要过程,考查学生对循环过程中能量守恒和转换的理解:全国甲卷第20题将物理知识与蹦床”运动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新课标卷第24题通过对高层楼房运送重物这一过程建模,考查学生对力的平衡和机械能守恒的理解,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能力;估算能力对物理研究非常重要,新课标卷第16题以太阳系外一颗红矮星的行星的观测参数为背景,考查了学生的估算能力。二、注重科学思维考查,引导培养学生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 2024年高考物理全国卷更加注重科学思维的考查,结合物理学科特点,通过丰富试题的呈现形式、转换问题的表征方式、改变试题的设问角度等,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建构物理模型,开展科学推理和论证强化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考查,服务拔尖创新人才选拔。 新课标卷第26题运用对学生而言新颖的表征方式描写物理状态,要求学生通过速度坐标系获取粒子的运动信息,建立粒子速度空间和运动空间的关联,建构正确的物理图景较好地考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全国甲卷第18题通过给出点电荷电势的表达式,考查学生获取新知、结合学生已学的物理规律进行推理的能力。全国甲卷第21题设置半开放性问题情境,在不清楚受到的各力大小关系的情况下,要求学生分析线框以不同速度进入磁场中的运动情形,需要正确提取图像中的关键信息,分析各种可能的运动情况,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以及利用关键信息推理论证的能力。三、注重科学探究考查,引导提高学生实验能力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物理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有助于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2024年高考物理全国卷注重科学探究考查,引导学生经历实验过程,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养成科学思维习惯,做到学思结合,提高学生实验能力。 全国甲卷第22题以物理概念建构过程中的演示实验为素材,设置电梯中的超重和失重问题情境,考查学生基本仪器的使用,鼓励学生经历各种探究活动,通过观察和实验,形成对物理概念的正确认识。全国甲卷第23题以电阻型氧气传感器定标为背景,学生需要将陌生实验与熟悉的伏安法测电阻进行结合,考查基本测量方法的掌握和实验数据的获取与处理,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已有实验知识解决遇到的新问题,引导教学关注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对结果进行反思和总第22题要求学生说明实验中用小球落点与0点的距离来代替小球水平飞出时速度的依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实验设计中的原理新课标卷第23题要求测量待测电压表的内阻,从实验原理设计、实验器材选择、基本仪器使用、实验数据处理等方面对学生的实验能力进行了全面考查,引导学生做好基本实验,提升实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