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名师工作室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的养成

张盟发表于2021-04-27

时空观念做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也是学生破解高考历史选择题的重要线索,然而现实教学中,很多学生却并概念不清、运用无能。本文从时空观念的概念解读入手,深挖时空观念的内涵,结合近六年来高考选择题命题特点,以及学生答题的错误表现,从而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时空观念的养成措施,在现实教学中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什么是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展开来讲:“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能显示出它们存在的意义。历史学科的知识是建构在历史时空基础上的,对历史的认识必须从时空观念的角度出发。”

这里的概念比较抽象。举个例子,大家都熟悉的一首童谣:“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对小和尚说……”这是文学的表达方式。那么,换成用历史的时空观念应该怎么表达呢?

从前(公元哪一年),有座山(山名),山上有座庙(庙名),庙里有个老和尚(人名)和小和尚(人名)。有一天(具体时间:哪年哪月哪日),老和尚对小和尚说(具体内容:说了什么)……你以为这就完了吗?没有,你还必须交待:你从哪里知道的(参考文献,即史料),是看了老和尚还是小和尚还是旁观者的回忆录?(史料还得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即史料实证)。

通俗地来说,无论人或事,首先想到“何时何地”,这就是时空观念.

二、时空观念的内涵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时空观念的内涵可以分为五个层次,不同层次对应着学生不同的能力要求:

(一)能够知道特定的史实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我们知道,自然界中,太阳东升西落、季节交替更换,都有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规律。历史事件也一样,比如,古人用烽火台传递信息,现代人用网络、电话、电报传递信息,这都是特定时空发生的事情,你总不能穿越到西周的幽王年代给各地诸侯通过网络放一段视频监控,然后说,敌人真的来了,众卿快来救驾!我想如果那时候有这种发明,周幽王的结局也许就会改写了,而历史又将成为未解之谜。但事实上,历史就是历史,它无法被现代的发明所左右,只能成为过去的人和事。

(二)能够知道分割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我们知道历史书有不同的体裁,如编年史、纪传体、国别体、纪事本末体等等。不同的史书体裁对历史时空的分割是不一样,举个例子,如,史马迁的纪传体通史《史记》,记载了自传说中的黄帝五帝时代到汉武帝元狩元年时的人和事,上下共3000多年的历史;而《汉书》和《后汉书》就分别只记载了西汉和东汉一个朝代所发生的人和事。另外,通史叙述的内容不深但是广泛,通常有一条贯穿全书的线索和脉络,能给人一种整体的认知;而断代史则侧重于对一个朝代的兴衰更替,比较静态化,类似于物理学上的隔离法。

(三)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里面,“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这短短二十二个字,由于有了时间的顺序,从而具有了强烈的历史意义,展现出蔺相如不屈的气节和高超的外交技术。

(四)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许序雅教授就把她对时空框架的理解,分成了如下三种:一是客观时间,二是历史上的时间观念,三是历史学家对时间的认知。通过这种分类,我们就能明白不同的时空框架下,人们对历史事件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态度,特别是历史学家对时间的认识,比如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有的史学家主张从1500年左右开始,有的科学家主张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算起,这里面就包含了一个复杂的话语体系。又比如,20171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文件中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全面排查,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并视情况修改与此相关内容,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这也是不同的时空框架对历史解释的不同影响的例子。

(五)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比如历史人物评价,我们总喜欢谈到一个词语,叫历史局限性,什么叫历史局限性,那就是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所形成的人物形象他对事物的认识和处置是不一样的。比如林则徐,我们都知道他是禁烟英雄,但是在对待海防上面,比如对前来投诚的海盗头目郑一嫂,虽然郑一嫂在抗击英军和海防上作出了很多贡献,但林则徐出于阶级立场,始终不肯给郑一嫂相应的待遇。

三、时空观念与考试

在高考选择题中,时空观念是解题的线索和突破口,

(一)高考选择题时空观念命题特点。首先,从高考选择题命题特点来看,绝大多数选择题都有明确的时间名词。其次,即使没有明确的时空观念的高考历史选择题,都有标志性的人物或者重大历史事件。以全国新课一卷2015-2020年高考真题为例,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年份无明显时空观念选择题序号隐含性时间名词
2015年29题答案选项本身为四个时期
2016年24题、26题、29题、32题孔子、宋太祖、甲午战争、罗马法
2017年28题、30题李鸿章、陕甘宁边区
2018年24题、28题、29题、29题墨子、甲午战争、五四运动、工业革命
2019年33题美国独立战争
2020年24题、29题、32题秦二世、汉武帝、国民党中央驱逐军队中的共产党员

(二)学生常见时空观念错误表现。首先是欠缺时空观念,这种现象在使用旧教材的学生中居多。例如,由于一直以来人教版高中教材用的都是专题版,所以学生的时空观念相对来说是不完整的。时空混乱的现象时有发生,比如2020213日,给长郡教育集团洋沙湖中学的学生布置的课后作业,主观题“材料二:一八九五年,有人题联于京师城门: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问“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很多同学都知道是敌人是日本,但是却没答甲午战败后中国被迫签订了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而是答成了“抗日战争”。这里面,有的老师和家长包括学生都认为自己只是粗心,事实上却暴露出了学生时空观念的欠缺和不足,使学生忙于答题答案离历史事实却相差万里。

其次是时空倒置,这种现象在使用今年部编版新教材的学生中也有所体现。例如,在湘军高级中学高一新生的考试答卷中2020年期中考试这一道题:“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试探究中国古代经济心南移分为哪三个重要阶段?”在我教的G2001-G2006班学生中,能把“魏晋南北朝、唐朝、宋朝”三个朝代按顺序写清楚的,不到50%,而G2001班一位物理考满分的男生,他写的朝代顺序竟然是“从唐朝到宋朝,从宋朝到魏晋南北朝”,简直是坐时空穿梭机来回穿越了趟。

最后是缺乏运用时空观念的能力。202012月份这一道题:“材料一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问:“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此诗写于哪一年? ”正确答案为“1896年”,由于需要根据签订《马关条约》的时间来推算此诗所作时间,全校答对时间的学生不到10%,而原先连续两次全校历史第一的女学生,这道题也错了,G2001班历史前3名,此题全错。

因此,在了解了何为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有哪些内涵、高考中的时空观念之后,怎么在日常教学中培养高中生特别是高一新生的时空观念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时空观念的养成

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笔者认为可以试着从如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时空观念:

(一)从中外大事年表开始入手。上下五千年,古今中外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即使历史学家要想全部记住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对于高中生来说,那就更难了。因此,必须从重大的历史事件入手,先搭建一个大概的时空框架。这件事情越早进行越好,一般从高一入学开始就要着手了。当然,运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一是让学生直接背诵《中外历史大事年表》,不过有些枯燥乏味,效果可能并不好;二是让学生以时空为坐标,画出每节课的思维导图,这个虽然比较新鲜有趣,但是对于高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三是每堂课正式上课之前,老师专门给学生做一页PPT,进行专门的定位,这样,学生记忆的工作量也不大,基本也能记住。目前,我采用的是第三种方法,实行以来,在成绩较差的G2004-2006班,学生的时空观念有所改善,特别是G2005班,部分学生效果令人非常满意。

(二)要高度重视教科书每个单元篇首的导言。很多学生因为导言不是正规的上课内容而不重视,有些老师也没有专门强调这一点。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现象,导言是对整个单元重要知识的一个按时间顺序进行的系统的梳理,事实上,很多历史大题的答案就出现在导言里。

如《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1页第四单元的导言“明清是中国古代最后两个王朝。鸦片战争爆发之后的清朝已进入近代,本单元所说清朝仅指清前期和中期。在明清两朝,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 现代中国的版图也已逐渐定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都有新的发展。这一时期,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渐连为一体,欧洲走出了中世纪,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新兴工业文明取代传统农业文明,已成为世界大势所趋。而在中国,由于传统经济结构和专制体制的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日益受到阻碍。统治者故步自封,拒绝扩大对外交往,进一步扼杀了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埋下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伏笔。

这篇导言就言简意赅地讲清楚了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根源,可见把导言掌握好了,一个单元的内容和结构也就清晰和完整

(三)学会给每篇课文撰写一个以时间为序的提纲。很多学生学习历史,还停留在学习语文的方法上,以为只要记住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就行了,忽视了对本篇课文按时间进行一次总结,导致当时看起来似乎听懂了学会了,但到后来期末答题,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的时候,又出现了时空混乱的局面,要么理不清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要么古今脱节、中外脱节。因此,可以让学生在预习完课文后,在撰写每段的段落大意,或者本章的重大历史事件时,前面加一个时间定语。这样连缀起来的提纲,可以更好的让学生理解本文发展的脉络,在老师讲课的时候,也才能更好地把握全篇人物和事件的走向。

(四)多措并举,加强时空观念的养成。很多同学,甚至很多家长和老师对历史的学习方法还停留在死记硬背的方法上,我们认为,对于文科来说,知识储存量固然很重要,但死记硬背的方式却不可取。除了拿一篇笔记来背,我们还可以采取给文章撰写小提纲、画思维导图等形式,也可以三三两两采取互相提问的方式,还可以晚上睡觉前,采用回忆的方式复述一次学习的内容等等。只有多措并举,才能使学生在学业中锻炼思维,提高能力,不致于成为复读机那样枯燥无味的工具。

综上所述,要时间不负你,首先你要不辜负时间。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愿天下所有的莘莘学子都能摆脱时空观念的魔咒,从而走上学习历史的正确轨道。

评论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