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名师工作室
刍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现深度学习

核心素养深度学习

杨风兰发表于2022-06-20

刍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现深度学习 

                   风兰

                             河北省故城县郑口第一小学253800

【摘要】小学教育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时期,而在这一时期,数学是必修课程。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许多小学数学老师开始逐步探索“深度教学”。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深度教学

对小学数学课程进行深入的教学,不仅满足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需要,而且对于提高教学效果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课程深度教学涉及到知识学习、思维转变等方面,注重全方位的教学改革,使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因此,在这一背景下,笔者着重阐述了在小学数学中实施深度教学的意义,并就如何实施深度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进行深度教学的重要性

        (-)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本质,让知识融会贯通

    在素质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不能只是单纯地灌输知识,而是应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便于建立学生对数学的深度认知。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进行深度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层次地理解数学本质,以形成自身完善的知识架构,将所了解的知识形成相互有联系的整体,这样学生才能准确地抓住数学的本质,为今后的数学实践和应用提供有力保障。

       (二)有助于促进学生改变思维,挖掘学生的潜能

    在小学数学课堂进行深度教学,对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非常有利。就小学数学来讲,不管什么知识的学习及问题的解决,都必须有思维,没有灵活的思维,数学教学活动就会处在相对压抑的状态。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上需要真正实现深度教学,鼓励每个学生都主动思考,提出和分析问题,进而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

     二、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进行深度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深度解读,紧紧抓住数学学科知识本质

读懂教材在正式上课前,教师需要做好备课,认真钻研教材,完全读懂教材。教师只有深度解教材,才可以真正做到心中有数,上课才能更加从容,这样有利于深度教学的开展。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既要充分了解不同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又要重视其纵向衔接。

    2.准确把握本质深度教学的根本在于准确把握学科的本质,教师必须完全了解教材,这样才可以紧紧抓住学科知识的本质,进行课堂教学。但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尚未正确把握知识的本质,仅是进行表面上的教学,如讲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有些教师仅停留在直观感知上,认为拉框架不会出现变形,而没有全面揭示三边长度固定其形状是有且只有的稳定属性。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尝试使用三小棒头尾部连接,围成角形,再向学生你们觉得使用三个小棒,除了可以围成三角形,还可以围成其他的形状吗?进而耐心引导学生了解其本质。又如,讲解“平行线”时,许多教师过于重视其概念,但容易忽视平行线之间的宽度毫无变化的平行本质。学生使用三角尺以及直尺画平行线时,教师应鼓励学生仔细观察,思考何为使用三角尺及直尺画平行线的实质,要求学生理解该画法,其实是为画平行线的三角尺实施平移运动,而直尺的根本任务是为三角形实施平移运动提供位置参考。教师既要让学生明白“是这样”,还要让学生明白“为何是这样”。

       (二)解决问题,加强学生数学思维深度

问题引领,启发学生思维

学生思维的发展主要来源于问题的出现,若缺乏问题,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缺乏问题,学生的学习就会过于形式化,这样便很难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必须以问题引领数学课堂,使问题发挥出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启发学生结合数学问题来发散思维,这样才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已知圆的直径

 d ,求解以直径 d 为对角线的正方形的面积。认真思索后,学生还是不能准确解决问题,由于受到原有正方形面积计算方式带来的影响,学生觉得倘若不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就不能求解其面积。此时教师不需要着急将方法讲出来,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在该道题中即便不知道边长,也能将正方形的面积求解出来,让学生将正方形的另外一条对角线画出来,并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正方形对角线的特点有哪些?鼓励学生分小组探讨,明白以对角线分割开的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直径 d ×半径 r/2,而这里提到的直径 d 是指对角线,半径 r 是指另一条对角线的一半。因此,求解正方形的面积是十分容易的。又如:已知圆内以半径 r 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为 s ,求出圆的面积。教师可在适当的时机指导学生:在该题中正方形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写出来。通过问题引导和公式对比,学生知道该道题目圆的面积就是正方形面积*π。

    2.一题多解,发散学生思维

深度教学的重要基础是解决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及分析解题,能够不断发散学生的思维,反过来,发散性思维的日益发展也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必须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其在该方面有更加深刻的体验。比如:双休日同学们结伴到公园的湖上划船,对人数进行清点发现,如果增加一只船,那么每只船可以坐10人;如果减少一只船,每只船可以坐12人,请问究竟有多少名学生?该题目是具有代表性的盈亏问题,结合学生在课堂上的汇报及沟通,通常有两种解题思路:第一种解题思路表示每只船坐10人,就有8人无座位;第二种解题思路表示每只船坐12人,便空出12个座位。这两种方案的座位数相差22(12+10=22),而每只船的座位数相差2(10-8=2),结合总座位数之差以及每只船座位数之差,就能求出船只数是22÷2=11(只),接着就能将学生人数求出来,即10×(11+1)=120(人)。除此之外,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创新思维方法,利用鸡兔同笼问题的假设法,将该题目求出来。其实,坐10人与坐12人恰好相差两只船只,若以坐12人的船只为准,假设每只船仅坐10人,那么便有10×2=20(人)无座位,这些人再根据每份2人平均分到每只船上,让每只船都有10人,那么就能将船数求出来,即20-2=10(只),即12×10=120(人)。

探究学习,发展学生思维

人的内心通常好奇自己身边一些新鲜的事物,而在该好奇心的作用下人会不断挖掘和探索。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必须适当地创造机会,鼓励学生不断探究问题,使他们可以积极参与到探究性学习中,以发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比如,在“分数除法”中就有不错的探究性学习素材:修路工程队单独修一条道路,只需要12天就可以修完,但是若让其他的队独立完成,必须花费18天。请问如果两支队一起修,需要多少天?“这条路的长度是多少”是许多学生心中都非常困惑的,在他们看来,如果不知道道路的长度,根本就不能将问题的答案求解出来。此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设计意图,鼓励学生通过分组的形式解决问题:第一个小组假设路的长度为18千米,第二个小组假设路的长度为30千米,第三个小组将路的长度用单位1”表示,第四个小组可以随便假设路的长度。学生解答问题后发现,尽管假设的路长是不一样的,但是最终计篁的结果都一样。利用本例,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通讨合理假设及科学验证的方法,使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又如,“百分数(ー)”例5中呈现了某个物品在三个月份的价格起伏,也未提到商品的刚开始价格,问价格最后究竟是上涨还是下降。此例的思者方法和以上例子是十分类似的,可以让学生探究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白主探究能力。

       三、课堂拓展,延伸深度教学

课堂的延伸和拓展,是一节课的提升和总结,除了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其要求学生合理运用该节课所掌握的知识,结合之前积累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讲行深度建构,获得触类旁通的良好效果,以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主要包括创新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等。但是多数教师都容易进入课堂拓展误区,觉得拓展即增加教学难度,通常高于教学目标,这会无形中加大学生的学习压力。课堂的延伸和拓宽必须准确把握度和时间,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真正实现与学习主题、生活、学生的知识缺口及综合应用进行对接,进而实现课堂深度教学。

   四、方法渗透,提高学生数学思想深度

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有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在小学往往统一称作数学思维方法,其可以帮助学生认真思考问题、探索规律和获取解题的方法,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数学思想深度。将数学思想万法融人课堂

教学,在解题过程中合理应用,必定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比如:求1/2+1/4+1/8++1/128-?以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他们觉得该道题必须要通分才可以计算,然而若通分数据过大,还要不停地加,就不能计算。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化繁为简,先做一些简单的问题。学生结合原来的经验,写出这样的算式,1/2+1/4-3/4,1/2+1/4+1/8=7/8,1/2+1/4+1/8+1/16=15/16”,而且从中总结出规律:计算该类“前分数是后分数的两倍”的加法算式,结果就是将1和最后一个加数相减,所以可以迅速计算出这道问题的答案就是127/128。此时,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问:你们是否还有别的方法?提醒学生通过画图的方法表示1”,且将图平均划分,然后依次涂画表示所有加数,部分学生很快将图画出来,结合图画计算便十分容易,且不难理解。同样的道理,也可以求出相同类型的题目,加“1/6+1/12+1/24++1/96-?”,这样就能举一反三,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得出这样的结果:求前分数是后分数的两倍加法算式的和,也就是将首项乘以2,再减去末项。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是不可分割的,学生必须将数学知识体系中包含的思想方法充分掌握,才可以更深层次地学习数学,合理应用数学。一节有思想深度的小学数学课,可以让学生主动思考数学问题,进而培养他们的解题能力,这是对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学习研究的重要意义。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核心素养教育的不断推行,以往的灌输式和埴煦式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教学的需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和塑造学生数学素养的责任,教师必须充分把握深度教学模式的规律及特征,积极创新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度教学,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也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将素质教育与能力的提高相结合,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评论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