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名师工作室
全国高考作文命题连续8年唱响主旋律 引导学生承担时代使命

除了写作材料的新鲜‘时尚’,对写作情境或者“写作任务”的巧妙设定也在今年的高考作文提中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对于2018年高考语文作文命题思路,全国“优秀课例一等奖”获得者、高级教师、河北衡水中学语文中心教研室主任王小铭接受未来网记者专访时说。

王宇晓发表于2022-07-31

从2011年新课标卷开始,高考作文命题开始大胆涉及时事热点,体现‘中国崛起’这类宏大主题。这一特点在近几年的全国一卷作文命题中基本得到了延续,如2015年取材于微博热点的女儿举报父亲高速公路打电话风波,2016年关注家庭教育问题的漫画‘奖与惩’,尤其是2017年的“中国关键词”,无不考察到了学生观察、思考和处理现实问题的意识与能力。除了写作材料的新鲜‘时尚’,对写作情境或者“写作任务”的巧妙设定也在今年的高考作文提中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对于2018年高考语文作文命题思路,全国“优秀课例一等奖”获得者、高级教师、河北衡水中学语文中心教研室主任王小铭接受未来网记者专访时说。


题目设置不断创新 凸显时代特色

王小铭说,全国卷Ⅰ的作文,给2035年的18岁一代写“时光瓶”寄语的提示非常新颖,不过,依然能从中看到2017年作文题目“向外国青年介绍你心目中的中国”的影子,犹如给写作者安排了一个交谈倾诉的对象,让考生的写作目的更加具体可感。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考生不能简单罗列自己的时代观察和成长感悟,最好能以一种类似《百年孤独》开篇那种虚拟回忆的口吻,向未来的年轻人展示自己即将开始的奋斗历程。作为语文高级教师,王小铭建议考生在写作的开头或结尾回应对这一特殊设定,但是,选择忽略问题也不大,不算离题。

相比之下,全国Ⅱ卷所考的材料看起来比较老套,既不像全国Ⅰ卷那样取材于当代,也不像2017年的作文那样取材于中华传统经典,而是翻出来一条看似有些生僻的二战往事。然而,只要细读材料,会发现该材料包含的别被事物表象和流行意见迷惑,坚持独立思考,全面分析理性判断的深刻哲理。与此同时,材料背后包含着“幸存者偏误”的常见思维误区,甚至影射了正确运用大数据的难题,都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出题人应该是想借这道题,达到教育考生正确看待当下的互联网信息洪流,保持清醒头脑,别轻易被谣言蛊惑的目的。”王小铭补充道。

王小铭认为,全国Ⅲ卷在形式上变化不大,和去年的话题作文写作非常相似,去年的话题是高考,今年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作文话题于是换成了改革开放。三则标语犹如“改革开放三部曲”,既呈现了改革开放的不同侧面,也构成了一部伴随国门开放和经济腾飞而不断嬗变的“观念发展简史”。同时,三则标语,可侧重可综合,也给了学生比较具体的切入点和写出独特内容与感悟的更多可能性。

贴近生活 使学生的脉搏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在王小铭看来,2018年北京卷作文延续了二选一的形式,题目一要求写成议论文,要讨论的话题与全国卷Ⅰ不谋而合,但是材料更简短,指向性更明确,难度也不大;题目二要求写成记叙文,但是“绿水青山图”这个标题,决定了风景包括场景描写肯定要在文章中占比较大的篇幅,也就对学生的文笔提出了相当大的考验。

上海卷的作文命题风格依然贴近生活,细腻深入,“被需要”是种很微妙的心理感受,也可以扩大成一种更具普遍性的主动追求,其实也就是主动关注别人的需要,做一个能及时回应别人需要的、富有同情心与责任感的好人。王小铭认为这应该是这个题目隐含的正面导向。

天津卷命题在今年突出传统文化底蕴,“器”是一个汉字,也是中国思想观念中很重要的一个范畴,只是地位不算太高,如孔子曾讲“君子不器”。但是这则材料赋予了这个字更具积极性也更有时代感的内涵,从盛物到助人成事,从器量到大国重器,巧妙融合了微观与宏观、修身与济世、传统与当下,人文与科技,打开了比较广阔的思辨和表达空间。

江苏卷则从一个词——“语言”入手,材料涉及了“语言”的丰富的内涵和多样化功能,同样给学生提供了写作的多种可能性,只是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发散思维和演绎思维。

“浙江卷在八套题中最具特色,也是地方卷中真正体现地域文化特点的一道题。”王小铭继续说道,“若联系浙江省明清以来文化繁盛,思想家改革家辈出的突出优势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萌发地’的独特身份,就可以发现这道题其实是从地方视角,引导学生去承担时代使命,与全国卷Ⅰ和北京卷作文第一题异曲同工。”

评论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