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名师工作室
热点专访|教师如何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

截至8月底,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以下简称“平台”)累计访问浏览量达76.83亿,资源总量达3.4万条,仅学科课程资源就汇聚了1.9万条。在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面前,教师可以在教学的哪些环节应用?又该如何利用平台资源提升“双减”实效?对于教师提升个人专业能力,平台又带来了哪些契机?

武俊学发表于2022-10-28

导读:截至8月底,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以下简称“平台”)累计访问浏览量达76.83亿,资源总量达3.4万条,仅学科课程资源就汇聚了1.9万条。在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面前,教师可以在教学的哪些环节应用?又该如何利用平台资源提升“双减”实效?对于教师提升个人专业能力,平台又带来了哪些契机?《中国教育报》记者就此采访了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院长郭炯教授。

观点 | 郭炯

作者 | 黄璐璐、王强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01

借助资源精准提升教学质量

记者:平台运行半年来,在资源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突破,为师生带来诸多便利,但有教师反映,在实践中存在平台资源和一线教学应用难以融合的问题,对于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用好平台资源,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郭炯:就课堂教学层面看,目前平台主要从涉及的资源、活动、时空等要素为教学提供重要支撑。首先,平台提供了学科课程、基础性作业、精品课等体系化教学资源。其次,教师将适切的资源片段,用于自身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发挥优秀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引导、参考、拓展等作用,可以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深度开展。再其次,借助平台资源,开展情境创设,实现知识学习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等的迁移与拓展,延展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使教学更灵活。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重点用好平台资源:

一是“教”的活动。教师根据课堂教学需要,由平台资源中的“优秀教师”开展课堂导入、重难点讲解、实验演示等活动,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或是由于现实学校教室环境、资源缺乏等导致难以开展的教学活动,均可借助平台资源开展教学。“开不齐开不足开不好课”的乡村学校,则可以利用平台资源直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本地教师进行课堂辅助管理、活动组织实施等。

二是“学”的活动。首先,教师可以从平台资源中筛选学生学习活动需要的合适资源和活动素材,如借助平台提供的任务单、作业习题以及微课资源开展活动设计。其次,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让平台充分发挥“类师”的辅学作用,如借助平台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资源库”。再其次,为学生提供平台中的相关展示案例,促进学生优化自身学习成果汇报展示。

三是“交互”活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平台视频资源中教师提问引导片段、学生作答片段等,启发学生进行问题思考、引导学生分析他人作答、拓展问题研讨深度等,进而提升课堂教学中学生互动积极性和学生思维水平。

记者:教师如何用好平台资源,提升线上教学成效?

郭炯:教师用平台资源支撑自己的线上教学,可以概括为重塑线上教学流程,丰富教学方式,实现课前、课中、课后的衔接与统一。

课前,教师基于智慧中小学APP教师空间,分析平台教学案例的优势和不足,优化教学设计。同时,将课程视频片段推送给学生,组织学生围绕前继知识、重难点内容开展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单并提交,教师分析完成情况,为课堂精准教学提供依据。

课中,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基于平台和智慧中小学APP应用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等多种教学方式组织开展教学。如应用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助力重难点突破,通过向学生推送平台资源助力查缺补漏,实现精准提升。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根据新授课、复习课、实验课等不同课型对教学活动进行动态调整。

课后,利用平台习题资源开展练习,通过检验学习成果,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或再次学习教师推送的教学视频,实现精准提升。管理者、教师则可以借助学生课后练习完成情况开展网络教研,优化线上教学措施,提升线上教学质量。

02

巧用不同场景资源落实“双减”

记者:“双减”政策落地实施一年多以来,很多教师仍面临课后服务资源缺乏、形式单一的困境,教师应该如何利用平台提升课后服务吸引力和有效性?

郭炯:经过调研,我们发现,目前中小学校根据国家要求和自身实际情况,主要围绕经典阅读、科普教育等六个场景开展素质拓展类课后服务,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是经典阅读。平台提供了丰富的电子书目供教师选取,而教师更要关注的是配套发布的阅读任务。根据阅读任务,教师可以对阅读活动进行分解、规划,适时为学生提供阅读技能指导,实现校内校外、课上课下阅读活动的衔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预期的学习效果。

二是科普教育。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资源,设计如科普宣讲员、科普手抄报等活动任务,要求学生带着任务观看资源视频,通过活动任务展示输出学习收获。教师在学生开展项目自主探究时,可适时选择视频资源,作为支持学生探究学习的知识型支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体育活动。借助平台资源,教师可以开设体育社团、组织体育活动、开展体育竞赛、引导自主训练等,也可以通过教师播放、小组学习、自主观看等多种形式,开展体育活动类课后服务。

四是艺术教育。针对如书法、绘画、器乐等艺术技能类的课后服务,教师为学生推送指定专题视频,学生在视频的指导下通过练习、创作等环节,习得相关艺术技能。在艺术赏析类的课后服务中,教师可以播放平台中的非遗文化、戏曲与戏剧、艺术展演等视频,组织学生观看,引导学生总结交流,也可布置班级艺术活动,展现学生风采。

五是影视教育。平台影视教育栏目包含了经典影片、纪录片、公益展映三个栏目。在开展课后服务时,教师可从选影视资源、设计问题、组织学生思考等入手,形成如电影评论、电影表演、电影配音等作品成果,提升学生课程学习的仪式感和获得感。

六是研学实践。教师可以通过平台研学实践栏目,充分了解国家级研学实践基地和省级研学实践营,并科学规划研学活动。同时,教师也可以将相关资源推送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研学实践目标、内容和规划,为研学的开展做好准备。

记者:减量、增效是推行“双减”以来,作业改革提到最多的两个词,围绕作业这一关键环节,教师如何用好资源平台?

郭炯:在智能技术的支持下,很多地区学校逐步实现了分层作业布置、个性化作业推送,但受限于精力、资源,教师难以顾及学生在作业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并提供指导,更难以激发学生深度思考,这就造成了减量明显,增效不佳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三个环节上重点用好平台资源。

一是选择相关资源精准组织作业。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确定作业范围后,可以选用平台中配套练习、基础性作业等优质资源或进行选择性改编,形成更加符合学生需求的作业内容,从源头上提升作业内容质量。

二是根据学生需求推送课程片段。教师通过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分析,明确学生知识掌握的困难点,在平台上选择针对性课程片段,通过班级集中播放、学生自主观看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自主攻破困难。

三是根据学生学情精准拔高。根据学生的学情和个性化学习需求,结合平台资源,教师可以重点关注平台课程教学板块中的学科课程、基础性作业和精品课遴选三个栏目。这三个栏目汇聚了不同学段、学科的视频课程和精品课资源,能够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引导学生深度思考,直接提升作业成效。

03

拥抱“互联网+”助力专业成长

记者:教育数字化转型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教师该如何利用平台,使其成为个人专业成长的得力帮手?

郭炯:平台为教师研修带来了新资源、新环境和新评价。一是平台通过动态更新的资源生成方式、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专人负责审核的资源推荐机制,不断汇聚优质的研修资源,为教师个性化研修提供支持。二是平台通过教研群功能为教师营造轻松自由的交互环境,推送研修资源、评选研修成果、组建研修共同体,等等,畅通教师与专家、名师的互动交流,全方位支持教师研修目标达成。三是平台利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将研修结果直观地推送给教师,及时为教师提供反馈,发挥“以评促研”的作用。

教师个人如何用好平台促进个人专业成长,正是从研修上着手。目前,平台支持的教师研修应用模式主要分三类:个人反思研修模式、同伴互助研修模式以及专家引领研修模式。

个人反思研修模式是教师利用平台中的专家讲座资源、学科教学案例资源和专题研修资源等自主学习,依据所学的教育理论知识,反思并改进自身教学实践,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和素养。

同伴互助研修模式则是利用平台教研群功能,按照学科或研修主题组建小组,通过项目协作提升个人专业能力。如教师参与平台开设的主题集体备课活动,通过学习名师教学课例资源、教研群交流教学设计、协作完成教学方案上传、教研组研讨打磨,再到展示个人施教成果、其他教师评课,最终形成优质的教学案例。在这过程中,实现自身备课、授课能力提升。

专家引领研修模式则是通过平台建立专家智力资源库,在研修全过程中,专家给予实时的研修引领、问题诊断、实践指导和理论提升来帮助教师把握专业成长方向和解决专业成长问题。

平台上线半年来,很多教师已逐步适应运用平台开展研修,加上很多教师自主参加了2022年“暑期教师研修”专题活动,进一步推动了平台的深入应用。因此,教师想要利用平台提升个人专业能力,就要积极拥抱“互联网+”研修模式,大胆尝试、积极参与,在前进的道路上收获风景。

评论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