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观察,抓住教育契机
桃城区第三幼儿园 王哲逊
幼儿园“五大领域”中,我认为最难开展的是“社会”领域。较其他领域而言,社会领域的很多目标具有内隐性,涉及的内容宽泛,似乎与每个活动都有联系,但似乎又都不突出,难以把握其要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社会教育仅有专门的社会教育活动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依赖渗透性的教育活动,即利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等)、意外突发的事件与其他领域教育活动中的契机进行社会教育。而每当遇到一日活动中社会教育的契机时,我们可能会视而不见,或者望而却步。
在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实施中,我们很多老师的注意力常聚焦于预设活动的组织之中,对意料之外的事件缺乏敏感性,甚至有意回避。教育活动的现场是一个个真实的情境,教育活动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影响活动进展的因素是复杂的,偶发事件总是不期而遇。一日活动中的偶发事件大多来源于幼儿的反馈和表现,例如在角色游戏《逛商场》中,幼儿出现了选择角色重复、遗失钱包、走错店面、不认识钱币、不会打包商品、兴趣减退等情况;在生活活动吃加餐过程中,幼儿出现了不会撕开包装袋、碰倒椅子、不会归还点心盘、速度有快有慢、想上厕所等情况。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幼儿的兴趣喜好和身心需要,还要关注幼儿所遇到的问题、发生的冲突以及超常的表现。面对这些孩子们的多种表现,我们要正确看待:不是工作出了问题,而是幼儿学习与发展有了新的可能,也是自身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同时,教师要从单一的“活动组织者”的角色中走出来,在活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吸引幼儿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大胆放手支持幼儿自主活动,在活动后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回顾和表达。当幼儿更自主了,教师才能更从容淡定地关注幼儿的表现和活动的变化。此外,教师还应在一日活动中培养观察的意识,养成记录的习惯。如借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记录后回顾梳理,或采用“记白话”的方法即时记录再进行整理分享,在自我尝试和同伴交流中提升对偶发事件的敏感性。
评论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