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社会领域学习心得
王美辰
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而且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他各方面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只有让幼儿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日常教学中对幼儿的文明用语和行为习惯养成要求常规化,要持之以恒。幼儿要养成来园主动和老师、同伴打招呼,吃饭、洗手、玩玩具等学会主动排队、不争不抢、互相帮助等良好的习惯,才能很好地和成人、同伴交往。
幼儿教学一定要明确教育对象,选材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能使幼儿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得到发展并有所提高,而且注重个体差异。社会教学选材必须具有代表性,能充分锻炼幼儿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
幼儿园教学活动目标是幼儿园活动的指南针,既是活动设计的起点,又是活动设计的终点;既是选择活动内容、活动组织方式和教学策略的依据,又是活动评价的标准。在目标制定时要有系统性、针对性、可变性和具体操作性。由于社会领域有自身的体系,因此我们制定活动目标时,尽量反映和遵循本年龄段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尤其是情感――社会性发展的规律,避免脱节、重复、前后倒置等现象。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尤其社会更是如此,幼儿的社会性要在游戏中潜移默化,以游戏的趣味性激发幼儿对社会领域活动的兴趣,促使幼儿对要获得的技能技巧有更多关注。
创设游戏情境调动幼儿对社会领域活动的积极性。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创设游戏情境,正是激励、唤醒、鼓舞的一种艺术。情境创设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幼儿心理特点,创造一个环境、一个场合、一种气氛,使幼儿很快进入社会活动情境中。教师精心创设了良好的游戏活动情境,将小朋友在现实生活中乱扔东西的行为巧妙运用,将情境激励和情境展示相结合,使幼儿因情入境、情景交融、自主表现、激励展示。幼儿全身心地投入,达到了最好的学习状态,更快捷地实现了丰富幼儿社会认知及促进社会行为技能发展的目标。
评论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