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名师工作室
创设自主探究空间,让学生“亲”数学

让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就是通过让学生自主、独立或合作发现问题,或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交流等活动获取知识、技能,从而促进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实践探究的能力。

李春艳发表于2021-11-24

创设自主探究空间,让学生“亲”数学

大榆林完小  李春艳

       让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就是通过让学生自主、独立或合作发现问题,或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交流等活动获取知识、技能,从而促进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实践探究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数学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校,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美国拉扎勒斯等人的实验研究也表明,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努力学习。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学生的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征,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处于兴奋状态,为参与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让学生置身其中,深入体会知识的内涵,真正把学生积聚的情感转化为探究知识的巨大动力。

如在教学“分数初步认识”时,我从创设故事情境引入:猴妈妈买来一篮桃子,两只小猴都想吃,猴妈妈说:“我得考考你们!要把两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俩,每人分得几个?”两只小猴哈哈大笑说:“这太容易了!每人平均分得1个桃。”猴妈妈又说:“如果要把1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俩,又能分得几个呢?”这可把两只小猴给难住了,它俩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傻眼了。这时,老师抛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猴解决这个问题吗?”孩子们一听说要帮小猴,兴致都很高,课堂的学习氛围被激活。有的孩子认为可以用“一半”来表示平均分得桃的个数,有的孩子认为可以画半个桃来表示平均分得桃的个数,在众多的方法中,孩子们找到了最优的方法。在这一学习过程中,置身于故事情境中的孩子们,被激发起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对解决从整数到分数的突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设置悬念,明确探究方向

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未知的事物是小学生显著的心理特征。悬念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和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孩子们好奇的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有意识地把一些数学知识戴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就能迅速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找准学习探究的方向。

例如,在教学“数字编码”时,为引导学生学习数字编码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的开始,我设置一个悬念:“只要同学们随意报出一个课前收集到的身份证号码,老师都能快速地说出身份证主人的生日和性别。”孩子们很好奇,都想试着考考老师,连续几个学生报出身份证号后,我都能快速准确地说出身份证主人的生日和性别。“老师真厉害!”有几个学生低声在议论,露出了信服的表情。这时,我抓住时机问道:“谁知道老师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吗?想学这种本领吗? ”“想!”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于是,我顺势引导学生观察身份证编码的规律,了解数字编码的特点,顺利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通过悬念的设置,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索兴趣和欲望,迫切想知道身份证号码时隐藏的奥秘,他们就会主动地去探求知识。

三、动手操作,学习探索方法

把活动原则落实于教学过程,就应放手让学生动手、动脑去探索发现。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发生发展的,是一个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认知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操作过程,为学生创设一个实践、探索、猜测、发现的探究环境,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求新知的活动中来。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为让学生弄清有余数的除法的算理,我创设了一个“摆小棒”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拿出12根小棒,把它平均分成2、3、4、5、6、7份,分别摆一摆,看看每份是多少根小棒,余多少根小棒,并把操作结果记录在活动表中,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在观察比较中,孩子们发现小棒平均分成2、3、4、6份时,正好可以分完;小棒平均分成5、7份时,还有小棒剩余;当不能分完时,余下的小棒根数比平均分的份数要少。在操作活动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余数含义和余数为什么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因此,教学中如果能引导学生用“摆一摆”“折一折”“剪一剪”“量一量”“分一分”“拼一拼“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方法进行学习探索,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加具体形象地理解知识,增强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四、合作交流,拓展探索空间

合作能让人取长补短,交流能使人集思广益。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学生之间促进性的互动学习活动,它能让学生之间得到有效的沟通,能很好地拓展他们的学习空间。在学生愤悱之时引导其合作,就能让他们在交流、争辩中获得启迪、灵感;在学生需要帮助时引导合作,能让他们快速、有效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在合作中领略他人的思维策略与方法,不断地反思与吸纳,自觉地拓展自主探究的空间。

总之,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应着眼于老师观念的更新,要努力营造很好的探索氛围,积极搭建科学的探索平台,才能满足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求,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索活动的主体,成为学习探索活动的主人,让学生“亲”数学。

评论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