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名师工作室
力的合成和分解说课稿

李健发表于2023-12-25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四节,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基础上,通过等效替代思想,研究力的合成方法,是对前几节内容的深化。本节重点研究力的合成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理解他是矢量运算的普遍法则,理解合力和分力是等效替代关系。在实验数据处理和作力的图示寻找规律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物理规律得出的过程和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力的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在明确合成的方法后,通过解决真实情境问题过程深化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这也是新教材把合成和分解两节合并为一节的原因。本节内容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对今后学习共点力平衡、牛顿运动定律等内容做了铺垫,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同一条直线上求两个力合力的方法,以及将力的方向上的运算转化为代数运算。进入高中之后,学生开始接触矢量的概念,对位移、速度、加速度、力这些矢量具有了一定的认识。可是学生更习惯于代数运算,有一定思维定式,不易接受矢量运算。本节课容量较大、实验探究的时间有限,可能会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完成预期的实验过程,需要课前通过预习让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得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体会等效替代的思想,完善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

2经历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分析数据推理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过程,培养科学推理能力、感悟科学探究方法。

3.  经历科学探究和感悟科学思维的过程,感受科学探索的魅力,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4、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合成的普遍规律区别矢量和标量的运算法则;会用作图法和三角函数知识求合力或分力。

四、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

重点:平行四边形定则

难点:学生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过程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互动探究法、实验法、讨论

生学:学生以实验为载体,主动探究,互相协作,分析讨论,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教具:10组实验器材(方木板、白纸、测力计、细绳套、橡皮条、铅笔、三角板、图钉等)和多媒体辅助设备实验注意事项提示卡。

五、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贯穿两条线索:

物理观念线索:力、共点力(课前复习和预习)---合力与分力(课堂探究)---平行四边形定则(课堂重点探究、实验探究)---矢量和标量(课堂探究)。

科学探究和实验线索:科学猜想---设计实验---小组合作实验---作图比较分析---归纳推理得出结论。

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设置了五个教学环节

教学流程

1、树立物理观念----设置问题情境、引入新课、通过实例引入合力和分力的物理概念

2、探究科学方法----利用实例提出问题,一个力是否可以替代两个力;教师演示初步探究,引入合力与两个分力的方向有关;学生设计实验,交流评估实验方法;最终确立实验方案。

3、推证科学理论-----学生分组实验,通过作图分析推理合力和分力之间的关系

4、应用实例拓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何求多个力的合力;大小不变的两个力,夹角从0----180度,合力大小怎样变化。突出作图法和三角函数知识的运用。

5、小结与作业

启发思考,导入课题,引起学生学习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兴趣;通过互动探究形成对规律的基本认识;在具体情景设计中应用基本规律,深化对规律的认识,加深对规律变式的理解和运用,通过对探究过程的学习,提升科学思维能力,加深对规律的理解;最后形成对规律的完整认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程,我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尽量设置学生能够接触到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学习,感受我国古代及现代科技成果。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团结协作,科学探究精神,养成尊重事实,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充分体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然而受时间等因素限制,部分教学内容未深入研讨,我将在下一步教学中解决遗留问题,同时优化教学环节的设计,进一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评论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