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安平县第三实验小学 李恩同
小学生正在成长的发展阶段,诸如多方面都没有形成,许多不良习惯还没有根深蒂固,较容易铲除,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养成教育是至关重要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精辟地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当前小学教育的最核心的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说,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实际上就是为其一生的幸福奠基!基础教育的基本含义之一,就是努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促使其健康的人格的发展。
那么怎样才能抓好我们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呢?我谈一谈自己的实践和看法。
一、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教育机构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有些学校还将此作为一门重要课程。即使如此,我们仍然发现许多有待改进的问题,我们应重视这些问题。
(1)习惯养成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一些家长的眼中,始终将孩子的学习放在第一位。经调查,有90%以上的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将来就会有出息,其他方面都不重要。正是由于家长的这种心态,导致某些学校为了满足家长的愿望,将所有精力集中在知识的教育上,彻底忽视了思想品德教育和习惯养成教育。公交车上学生嬉戏打闹、大声喧哗,他们丝毫没有顾及周围乘客的感受,而且这部分学生还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出现此类现象,除了家庭教育原因以外,与教育者认识上的偏差有很大关系。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的行为养成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一直将学生的成绩视为教育的生命,导致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和习惯养成教育成为空谈。
(2)习惯养成教育缺乏一定的实效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在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方面有了进一步提高,但针对性和实效性还不强。许多学生在学校里常常犯错,违反纪律,还有些同学没有卫生习惯,随地乱扔垃圾,如此种种现象,每个学校都有。而只有当老师提出来了,批评了,教育了,他们才会意识到,才会改正。然而一转身,他们又会照旧。难道我们教育就是靠老师来看管,靠办干部监督吗?那样我们的学生不是成了犯人?素质教育,要以人为本,应该多采用鼓励、肯定的方式来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自觉、主动的行为习惯和行为能力。
学生最缺乏自觉性,很多事情做错了都没有意识。作业时常不做或忘记带回家;废纸到处乱扔,自己的课桌下面就像垃圾堆,不管什么,没用就扔;教室里追逐打闹,今天你头出血,明天他手擦破皮。当班主任的最头痛,不管怎么说都没用。但他们也有自身的特点,就是有好胜心理,也爱挑别人的毛病。我们正好可以利用这些让他们形成自律。在班级里开展“班级荣誉,我的责任”活动,以加强每个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同时把所有责任,让每个学生承担。有了责任,才有动力,才会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养成自我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策略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手段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到教育的实际效果。在进行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时,学校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从而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第一,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生在道理的接受方面远远不如高年级的学生,但是他们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并且好动,因此,我们在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尽可能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此来提高小学生的参与热情,比如通过游戏节目,表演课本剧,参与公益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互助意识和合作精神,进而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又比如,在植树节开展有关保护地球的活动,在母亲节开展“我为妈妈做好事”的活动等,让教育活动生活化和实践化。此外,我们还可以跟社区、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实践教育平台,让学生在活动的体验中,感动自己,感动他人,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二,明确教育的重点,对学生实施分层教育。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应明确教育的重点,并围绕重点展开教育活动。由于学生成长各阶段都具有鲜明的特点,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如此,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在设计教育方案时,我们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分解教育目标,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和不同阶段的学生分层要求,使之更具有合理性和层次性。如低年级学生,侧重点放在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中年级学生,侧重点放在不当行为的调整上,这样效果会更好。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占据重要的位置,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将养成教育定位成一般意义上的教育,而应该将其提升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高度去认识,从而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使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落到实处,使素质教育的内涵不断深化,为学生未来的幸福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论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