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时间:2024年11月14日
观察对象:中班幼儿
观察内容:幼儿社会性发展、幼儿在游戏中的合作能力、与同伴的互动交往。
一、案例背景
中班幼儿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在游戏中会出现合作,但是幼儿A的独自游戏行为引起了我的注意,因此我选择重点观察他的游戏行为。
二、游戏实录
今天中班几个小朋友选择了泥巴区。幼儿A专心的在泥厨房用抹刀抹砖。幼儿B和幼儿C在泥坑里一起玩泥水,他们一会用勺子搅拌,一会用小壶淋水,在泥坑旁边他们还挖了一个小坑,用来盛水。幼儿A 玩了一会转身向后走去,正好走到了泥坑旁边的小坑,一下子就脚就陷了下去,他生气的一脚把小坑里的水踢向了幼儿B、C的身上,说:“你们为什么要设计一个陷阱,让别人的脚都进去了。”幼儿B说:“我们没有,我们这个是要用的。”幼儿C说:“对呀,我们需要这个。”幼儿A听完转身就走了,没有说什么,继续独自游戏。
玩了一会,幼儿A转身到泥坑里,围着幼儿B、C转了两圈,又开始自己砌砖,感觉没有意思了便走到了泥坑里,开始玩泥水。但是幼儿B、C并没有和幼儿A一起,幼儿A开始在泥坑里用脚踢水、用勺子大幅度的甩水。幼儿B、C生气的说:“你干嘛呀?”然后幼儿A从泥坑上来了,在上面开始继续玩泥,玩着玩着他到幼儿D的砖上开始玩,幼儿D推了一下他没推开,自己就去另一边玩了。
后来泥巴区大多数孩子都到了泥坑里坐着玩水,幼儿A也跟着试图加入其中。
三、案例分析
活动中能明显的看出来幼儿A几次尝试融入到其他幼儿的游戏中来,但是却没有成功。他看似在“搞破坏”,实则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他通过甩泥、踢水等行为,引起来了其他同伴的注意,但是没想到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中班的幼儿应该具备“想加入同伴的游戏时,能友好地提出请求。”“喜欢和小朋友一起游戏,有经常一起玩的小伙伴。”同时中班幼儿应该已经开始合作游戏了,但是幼儿A还不能积极、友好的与同伴开展游戏。对于这样的孩子应该正向引导如何和其他幼儿正确沟通相处,或让其感受如果以这样的方式对待自己会是什么样的感受。
四、游戏价值
1、陈鹤琴先生说:“大自然是活教材”,自然环境是幼儿创造性游戏的最佳场所之一。泥是大自然的元素,泥巴也是可塑性极强且深受幼儿喜爱的环境资源。玩泥巴是孩子感受自然、探索自然的一种最简单、最天然、最便捷的方式。这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自然素材,在孩子这里都有可能变成一个新奇的游戏材料,促进幼儿多方面发展。
2、在游戏中幼儿可以自主的进行游戏,体验到游戏的快乐与自由,在游戏中幼儿他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发展。同时,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发挥想象力,在“泥厨房”中熬汤、烙饼等,增加了生活经验,丰富了游戏的内容和形式。
五、教师反思支持
幼儿不能有好的与他人交往,这是值得我们教师及时反思的问题,教师要抓住幼儿的行为进行分析疏导,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社会交往。
(一)耐心倾听
教师可以先记录幼儿行为,在户外活动结束后幼儿表征时间,教师可以着重倾听幼儿A的想法。问一问幼儿A:你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做?如果幼儿不愿意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教师可以提出猜测性的问题,引导幼儿表达。比如:你是想和他们一起玩吗?教师要善于倾听幼儿的内心,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才能有效的指导。
(二)引导幼儿换位思考
教师在得到答案后,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如果是你,你愿意被人泼水吗?你被人泼水了会有什么感受?你以后要怎么做呢?
(三)家园共育
同时与家长进行及时沟通,了解幼儿A 在家与他人交往的状态,全面的了解幼儿,更加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帮助家长建立科学的育儿观,做到家园合力,逐步提升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评论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