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名师工作室
户外鱼塘游戏案例:警察抓小偷

孩子们根据户外游戏材料和环境的特色,自发的开展了一场警察抓小偷的游戏,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冲突,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和磨合,游戏的意义体现出来。

杨文艳发表于2025-07-05

游戏案例:警察抓小偷

衡水市第二幼儿园  杨文艳

一、游戏背景

户外自主游戏时,雷雷、斯涯、诺诺、梓萌等四个小朋友正在玩警察抓小偷的游戏。

二、游戏过程

 

      雷雷扮演警长,并带领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在玩的过程中,雷雷不断主导、丰富游戏情节,“快去抓他啊,他是坏人”,“前面有障碍,大家快停下来”,“我现在回到大本营,快来跟我报到”等等,在游戏过程中,有很多孩子非常乐意扮演警员的角色,配合警长完成任务,唯独在抓捕小偷的过程中,小偷不是非常愿意配合,说:“我不喜欢玩这个游戏”,警长再次发出指令,换一个小偷重新抓,然后你追我赶地再次玩起了警察抓小偷的游戏。

 

       在通过一个小坡时,后面有个小朋友直接把爬行梯抬了起来,在梯子上正在通过小坡的“警长”吓坏了,感觉自己的权威得到了挑衅,所以警长非常生气的下来,跟这个警员说:“你再上到刚才我去的位置上去!”警员不是非常的配合,警长一直要求警员上去体验,这时诺诺问警长:“你刚才摔下来了吗?”警长想了想也是,没有摔下来就不用再继续追究了,于是大家又继续玩警察抓小偷的游戏。

 

三、思考分析

1、自主游戏具有很强的自主性、自发性、自由性,建立在幼儿兴趣点之上,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孩子兴致高,角色性强,可持续性强。

2、孩子在非常快乐的游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增强了各方面的能力:

1)语言领域,幼儿不停的跟同伴进行交流,丰富了自己的词汇量,提高了表达能力。

2)健康领域,孩子不断的奔跑,爬上爬下,提高了身体素质、感统整合能力,增强了身体灵活性。

3)社会领域,孩子在游戏中了解了警察的职责、增加了自己的各种防拐骗知识、且习得了同伴交往技巧,促进了社会性能力的发展。

4)科学领域,孩子在复杂且丰富的环境里玩这个游戏,他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克服环境差异性,以及在执行警长命令时需要运用到计数知识。

四、游戏价值

后续随着游戏的进展,教师可以投放更加丰富的游戏材料,包括材料配备,如警车、警服等;知识性内容支持,比如警察的职责、警察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预防偷盗知识、预防诈骗拐卖常识等。以上材料的深入支撑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点、学前儿童的认知水平以及学前儿童发展目标去进行。

五、反思支持

1、对介入时机的思考

幼儿自主游戏更多的体现幼儿的自主性,教师根据观察的具体情况,还要确定何时介入。选择与确定最适宜的介入时机是师幼有效互动的重要体现。

幼儿是游戏的主人,是游戏的主体。因此教师介入要最大程度的有利于支持、鼓励与发挥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介入前,先作一些思考:我现在介入是否有利于维持与强化幼儿的游戏兴趣?我现在介入是否有利于为幼儿解决游戏中的问题提供机会?我现在介入是否有利于提升幼儿游戏的自主性?我现在介入是否有利于支持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这时教师的介入是适合的。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要另外选择合适的介入时机。

幼儿的自主游戏有着自己的发展节奏。教师在介入时要把握好这个发展的“势”,在关键点上“推波助澜”,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很显然,在这个游戏案例中,幼儿根据材料环境的布置,自主带入游戏角色,在遇到冲突的时候,孩子们自己开动脑筋想办法去解决,没有矛盾升级,所以教师是不需要介入的。

2、对自主游戏的思考

自主游戏比集中教学更加考验教师对幼儿发展规律的认知水平,首先自主游戏的界定,一旦参杂了成人既定的开始和结果就不能称之为自主游戏,他们游戏的开始、发展和最终,都是按照孩子的意愿,在游戏过程中的“卡壳”、“终止”都是一种信号,要么幼儿发展认知和能力,要么超出孩子的能力范围,要么缺乏相关的有效支撑。其次,教师对游戏活动的洞察力、节奏的把控、有效的引导都会影响游戏活动的发展。所以,幼儿教师任重而道远,望初心澄澈。

 

评论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