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名师工作室
AI让语文课“活”起来:阜城县试点校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教学应用

宋珺发表于2025-10-22

       10月16日,阜城县生成式人工智能试点校听课活动在第七小学开展。一节五年级语文课《圆明园的毁灭》,把大家带进了技术与教学真实融合的课堂现场。

       这节课没有炫技,也没有复杂流程,而是围绕“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圆明园的辉煌与毁灭”这个教学难点,一步步用上了AI工具。

图片

       上课一开始,老师调出AI生成的“圆明园虚拟展厅”。智能屏上,园林的整体布局、宫殿建筑、亭台楼阁一一呈现,连课本里提到的先秦青铜器、唐宋书画也动态展示出来。学生不用靠想象,就能“看见”课文里说的“众星拱月”和“瑰宝云集”。

       有孩子说:“原来它这么美,毁了真的太可惜了。”——一句话,说明技术已经把文字转化成了情感。

图片

       接着,老师用AI场景模拟,带学生“回到”清乾隆年间的建造现场。孩子们化身“小工匠”,用手持触控板设计宫灯、雕刻兽首、布置园林。这个过程不是玩游戏,而是紧扣课文内容设计的学习任务。一边动手,一边理解当时的工艺、审美和建造智慧。

图片

       课的最后,AI还原了一个特别的画面:修复后的海晏堂喷泉重新喷水,流失海外的十二生肖兽首在虚拟空间“团聚”。虽然只是数字呈现,但不少学生看得安静而专注。

       随后的朗读环节,孩子们齐声诵读:“少年强则国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声音响亮,情感真挚。技术没有替代教学,而是为情感的激发铺好了路。

       这节课,是由阜城县第七小学的老师执教,而整个听课活动的组织者,是阜城县教育局的朱金义老师——他同时也是衡水市人工智能名师工作室成员,并负责全县试点校的推进工作。

       作为一线教育管理者和工作室实践骨干,朱金义老师从一开始就强调:“AI不是用来展示的,是为了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这次活动,他没有选“样板课”,而是走进常态课堂,看AI在真实学情中能不能“用得上、起作用”。让AI成为师生共同的武器,教师用AI更直观形象轰然打开地讲授,学生能用AI更好地、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让课堂不是成为AI炫技的技术电影,最终让学生成为一个旁观的受众,而是借助AI让学生更多地融入课堂,成为课堂的真正的主人。

       这节课,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下打磨出来的:不追求技术堆砌,而是让AI在导入、理解、体验、表达等关键环节真正帮上忙。 

       目前,阜城县已有6所中小学开展生成式人工智能教学试点。从语文到历史,从虚拟场景到智能互动,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尝试把AI工具用在备课、授课和评价中。而像朱金义这样的工作室成员,正在一线发挥“桥梁”作用:把技术理念带进学校,把课堂实情反馈给研究团队,推动“试点”真正变成“实践”。

       下一步,工作室将继续聚焦“AI怎么用在点子上”这个核心问题,组织更多基于真实课堂的听评课活动,鼓励老师从小切口入手,解决一个小问题,用好一个工具,上好一节课。

       技术是工具,教师是主角,课堂才是主场。

    

       我们相信,真正的智慧教育,不在炫目的演示里,而在每天的课堂上,在学生的理解里,在老师一点点的尝试中。

——让AI,真正为教学所用。

评论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