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名师工作室
以评促学,以转化思

以评促学,以转化思

周艳玲发表于2025-11-06

以评促学,以转化思

------圆的面积课堂教学实录与反思

饶阳县实验小学  周艳玲

课堂实录

上课伊始,依然在黑板上写上1 2 3 4,分别代表四个组,孩子们看到这个立马坐端正,应该说这是从一年级就养成的规矩,他们知道,老师这节课要加减分了,这也是学校的评价方式,准确的说,是我自己自创的评价方式,我的评价只在课上,这种评价和学校的评价再对接,感觉很有效,有这个我上课也轻松,孩子们也会全神贯注的投入到这节课中,关键是学习效果还不赖。

老师扭头,看向全体同学,哪组做的最端正,首先加一分。

一、复习

1.学过的平面图形的周长:(每说一个加1分,很容易得分,就是让孩子们觉得学习是简单的)

长方形周长=(长+宽)X2

正方形=边长X4

圆:直径Xπ   半径X2Xπ

也有孩子说出了三角形周长、平行四边形周长。

2.平面图形的面积:(加分同样,回答对就为本组加一分)

长方形面积=长X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X边长

三角形面积=底X高÷2

平行四边形面积=第X高

梯形面积=(上底+下底)X高÷2

3.分析与引导

师:我们先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和正方形的面积,然后又学了谁的?

生:平行四边形的。

师:如何学的?

生:通过分割,(这个词用的多好,这也为今天学习圆的面积做下了铺垫,顺势表扬了这位同学,当然加分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顺势板书: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沿着高分割,平移,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复习)

师:然后学的什么?

生:三角形。

师:怎么学的?

生:也是把三角形转化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教师顺势在黑板上画出简要转化过程。

师:为什么要÷2呢?

生:因为是完全相同的两个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所以要÷2.

师:那梯形呢?

生:也是把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有了三角形的基础,孩子们很容易回忆起来)

(以上都是复习回忆,可能有些孩子已经忘记转化的过程了,没关系,只要有回忆起来的就让孩子们说,有时,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就全说对了,只要说到点了,就都有加分,加分不仅能调动孩子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还很很好的控制课堂,也会有减分呢!这样复习有点浪费时间,但我感觉这样复习很有用,让孩子们把小学六年来学过的周长和面积进行区分与再次记忆,新旧知识前后联系)

一个同学说:都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那圆的是不是也要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呢?(多好的猜测呀!这也为本节课埋下伏笔,大声表扬,加分,这个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

二、新授:探究圆面积公式

师:圆的大小由谁决定?

生:直径或者半径。

师:既然你们刚刚有同学说到:分割,今天我们也来把圆进行分割。(没有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来分割,直接课件演示,觉得这样更直观)

https://easinote.seewo.com/courseroom/courseware-official/detail?enterFrom=%E5%88%86%E4%BA%AB%E9%93%BE%E6%8E%A5&id=62b38ea34b7644ae96037be43a2cfb6a

(上面是转载于希沃白板中的课件链接)

1.圆等分于4份,拼起来。

学生们反映,像平行四边形,又不太像。

2.继续等分8份。

学生们观察,比较,像平行四边形了。

3.继续等分16份,更像了。

师:上几天我讲了一种数学思想,两个字,是什么?

博同学:极限。

师:对,这就是极限思想,一直这样分下去,会越来越像?

生:平行四边形。

4.继续N等分,转化成了一个长方形(近似的)。

(有些孩子反映:不会形成长方形,因为怎么分,都会有点小弧度)

5.推导公式

圆面积=长方形面积

长方形面积=长×宽。

师:观察,宽,是圆的什么?

教师利用PPT中圆与转化成的长方形来进行对比。

生:半径。

师:长又是圆什么?

生:圆周长的的一半。

教师让学生上台利用PPT在圆中画出长方形的长。(学生画的很对,说明孩子们看明白了)

得到,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即2πr÷2,也就是πr,宽就是r.

圆面积:S=πr²。

三:小结

再次复习圆面积公式,宽相当于圆的什么?长相当于圆的什么?(一位同学说,长相当于直径,我说这位同学的错误给大家提了个醒,它可不是直径哦!)

下课铃声响了!

最后评比,三组加分最多,其次一组,所有三组得到两颗种子,一组得到一颗种子,这与学校 的评价系统“快乐小农夫”相匹配与对接。

课上一组的两位同学搞小动作,别扣两分。

有时觉得加减分麻烦,但,有了加减分感觉他们有了凝聚力,没有加减分,觉得他们特别散,不好控制课堂,加减分就是调控课堂的最好法宝。哈哈,孩子们很在乎加减分哦!

 

以评促学,以转化思:圆的面积课堂教学实录与反思

一、课堂导入:评价引领,激活课堂气场

上课伊始,黑板上“1、2、3、4”四个组别数字的出现,瞬间唤醒了学生们六年如一日的课堂默契。这一由笔者自创并与学校评价体系深度对接的课上评价机制,如同无形的磁场,让孩子们即刻挺直腰板,以专注的姿态迎接课堂。一句“哪组坐姿最端正,先加一分”的引导,不仅快速建立起课堂秩序,更将竞争与合作的种子悄然播撒,为整节课的高效推进奠定了积极的心理基础。这种“即时评价+体系对接”的模式,既简化了课堂管理的复杂度,又让学生在明确的目标导向中,自然地将注意力聚焦于课堂内容,成为提升学习效率的隐性引擎。

二、复习回顾:温故知新,搭建转化桥梁

(一)平面图形周长与面积的系统梳理

课堂伊始的复习环节,笔者以“加分激励”为抓手,引导学生逐一回顾学过的平面图形周长与面积公式。从长方形“(长+宽)×2”的周长计算,到正方形“边长×边长”的面积推导;从三角形“底×高÷2”的面积公式,到梯形“(上底+下底)×高÷2”的逻辑建构,每一个准确回答都伴随着小组加分的即时反馈。这种“低门槛、高激励”的设计,不仅帮助学生区分了周长与面积的概念差异,更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到“学习即收获”的成就感。有学生主动提及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周长计算,展现出知识迁移的初步意识,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

(二)转化思想的深度唤醒

在梳理完公式后,笔者通过递进式提问引导学生回顾知识形成过程:“我们先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接着学了谁?如何学的?”学生精准回应“平行四边形通过分割、平移转化成长方形”,笔者顺势板书这一转化过程,并对“分割”这一关键术语的运用给予高度肯定。随后,三角形、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推导过程,在学生“两个完全相同的图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回答中逐一呈现。

整个复习环节看似耗时,实则暗藏巧思:通过再现“未知图形转化为已知图形”的推导逻辑,让学生在回忆中深化了“转化思想”的认知。当有学生提出“圆的面积是不是也要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猜测时,笔者抓住这一思维火花,及时表扬并加分,不仅激发了该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让转化思想成为连接旧知与新知的桥梁,为新授环节做好了充分的思维铺垫。

三、新授探究:极限引领,推导面积公式

 (一)直观演示,渗透极限思想

   新授环节,笔者以“圆的大小由直径或半径决定”为切入点,提出“能否通过分割转化圆的面积”的问题。考虑到动手操作的繁琐性,笔者借助希沃白板课件进行直观演示:将圆依次等分4份、8份、16份,引导学生观察拼接后的图形变化。从“像平行四边形又不太像”,到“越来越像平行四边形”,学生在视觉冲击中初步感知到“等分份数越多,图形越接近规则平行四边形”的规律。

此时,笔者适时抛出“上节课讲过的两个字的数学思想”,学生齐声回应“极限”。这一互动不仅巩固了此前的知识储备,更将抽象的极限思想具象化——当圆被无限等分(N等分)时,拼接后的图形最终可近似看作长方形。尽管有学生提出“无论怎么分都有小弧度”的疑问,但这恰恰体现了思维的严谨性,笔者通过课件动态演示进一步验证,让学生在“观察—质疑—验证”的过程中理解极限思想的内涵。

(二)公式推导,实现思维跃迁

在确定圆可转化为近似长方形后,笔者引导学生对比圆与长方形的关系:“长方形的宽是圆的什么?长又是圆的什么?”借助PPT中圆与长方形的对比图,学生自主发现“宽相当于圆的半径r”,而“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笔者随即邀请学生上台在课件中画出长方形的长,通过实践操作强化认知——长即“2πr÷2=πr”。

最终,基于“圆面积=长方形面积”的等量关系,学生顺理成章地推导出圆面积公式“S=πr²”。整个推导过程,从直观演示到逻辑分析,从动手操作到符号建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了从“具象感知”到“抽象思维”的跃迁,不仅掌握了公式本身,更理解了公式背后的数学逻辑与思想方法。

四、课堂小结与评价:回扣目标,强化课堂实效

小结环节,笔者通过“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什么?长相当于圆的什么?”的提问,及时纠正了个别学生“长相当于直径”的错误认知,强化了公式推导的关键细节。下课铃声响起时,课堂评价结果同步揭晓:三组因加分最多获得两颗种子,一组获得一颗种子,这与学校“快乐小农夫”评价体系精准对接,让课上评价成果转化为长效激励。

课堂中,一组两位同学因搞小动作被扣分,这种“奖优罚劣”的评价方式,既维护了课堂秩序,又让学生明确了行为规范。正如笔者所感,加减分机制虽看似繁琐,却能有效增强小组凝聚力,让课堂从“松散无序”走向“专注高效”。学生对加分的重视,本质上是对“认可与成就感”的追求,而这种追求正是驱动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内在动力。

五、课堂评价与反思

(一)亮点之处

1. 评价体系的巧妙设计:将自创的课上加减分机制与学校“快乐小农夫”体系对接,形成“即时激励+长效反馈”的评价闭环。这种设计不仅有效调控了课堂秩序,更让学生在小组竞争与合作中培养了集体荣誉感,激发了学习主动性。

2. 转化思想的贯穿始终:从复习环节再现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转化过程,到新授环节圆转化为长方形的推导,转化思想作为一条主线贯穿课堂。这种“旧知引领新知”的设计,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帮助学生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3. 直观教学与思维引领的结合:借助希沃白板课件的动态演示,将抽象的极限思想与圆面积推导过程具象化,降低了学生的认知难度。同时,通过递进式提问、实践操作等环节,引导学生从“被动观察”走向“主动思考”,实现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双重目标。

(二)改进方向

1. 动手操作的适度补充:虽然课件演示具有直观高效的优势,但如果能让学生在课前或课中进行简单的圆片分割拼接操作,或许能让他们更深刻地感知图形转化的过程,增强动手能力与体验感。

2. 个体差异的关注不足:课堂评价以小组为单位,虽能培养集体意识,但对个别学习困难学生的关注不够。后续可在小组内增设“互助加分”机制,鼓励优等生帮助学困生,让评价更具包容性。

总体而言,这节课通过“评价引领—旧知唤醒—新知探究—反馈强化”的流程,既实现了圆面积公式的有效推导,又渗透了转化、极限等数学思想,更在课堂管理与学生激励方面展现出独特的教学智慧。加减分这一看似简单的“法宝”,实则是对学生学习心理的精准把握,而转化思想的贯穿,则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思维基础。这样的课堂,既有“知识的温度”,又有“思维的深度”,真正实现了“教与学的双向奔赴”。

 

 

评论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