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指导观后感
房庄镇房庄完小 张宁
观摩王崧洲老师执教的《城南旧事》课例,仿佛跟随他的引导,缓缓走进了林海音笔下那个带着淡淡哀愁却又温暖绵长的旧时光,收获与感悟如细流般漫过心间。
王老师的课堂,最动人的是那份“润物无声”的沉浸感。他没有急于拆解文本、分析主题,而是从“回忆”这个关键词切入,用温和的语调唤起学生对“童年往事”的共鸣——“每个人的童年都像一本翻旧了的相册,总有几张照片让你一看就想起很多事”。这样的导入,像一根无形的线,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课文的情感基调连接起来,让他们带着自己的故事走进英子的世界。
在文本处理上,王老师展现了“大巧若拙”的智慧。他紧扣“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这句核心句,却不急于点破其深意,而是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捕捉细节:英子送别秀贞和妞儿时的懵懂与不舍,她对“小偷”的同情与困惑,还有爸爸病床前那几句简单却沉重的叮嘱。他让学生反复朗读那些带着温度的句子,比如“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在朗读中感受文字背后的时间流逝感。他不追求“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哀愁”“成长”的理解,哪怕只是只言片语,也被他温柔地接住,再轻轻推向更深的思考——“英子的眼泪里,除了难过,还有没有别的东西?”
更令人惊叹的是,王老师始终在“留白”中引导学生触摸文字的“弦外之音”。他没有过多解释“旧时光”的时代背景,却通过“骆驼咀嚼的样子”“惠安馆的石狮子”“驴打滚儿的香味”这些具体意象,让学生感受到那个年代特有的气息。当学生读到英子与“小偷”的对话,纠结于“他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时,王老师没有给出判断,而是反问:“英子觉得他是坏人吗?为什么她会记得他说的‘我们看海去’?”这种引导,让学生明白文学的魅力恰恰在于那份复杂与多义,教会他们用更温柔的眼光看待人性。
整堂课下来,没有激烈的讨论,没有炫技的设计,却让人在安静中体会到《城南旧事》最本真的味道——成长就是不断与告别相遇,而那些留在记忆里的人和事,会成为生命里最柔软的底色。王老师用他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和对学生的细腻体察,证明了好的语文课堂,不是教会学生“读懂一篇课文”,而是让他们爱上“读课文的过程”,更让他们在文字里看见自己,读懂生活。
这堂课像一首舒缓的童谣,听过之后,心里留下的不仅是对《城南旧事》的理解,更有对“如何用语文滋养心灵”的长久思考。
评论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