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名师工作室

已结束高考比较类题型专练

高考比较类题型专练

刘庆亚发表于2023.12.22起止时间: 2023年12月22日-2023年12月22日

专题内容
比较类材料题解题模板题型特点比较类设问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现象或者人物观点等放在一起,归纳其相同点或不同点。呈现形式主要有“比较……和……的异同点”,“对……和……进行比较”等。解题方法1.明确比较对象。首先明确要比较的是哪几项历史事物,然后明确要比较的是相同点还是不同点,或者是异同点.2.确立比较角度。即找准比较点,这是关键。题目已设置了比较点的按要求比较即可;题目没有设置比较点的,要根据题意确定比较点。比较点一般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结果、影响等方面思考。3.对于比较类设问的解答应注意两点。(1)比大不比小。比较的切入点,应该是能够反映事物某一方面重要属性的内容,琐碎细小的内容不作比较。(2)解答时,要逐点对应比较,而不能把甲事物笼统地写一段,再把乙事物笼统地写一段,造成比较项不明确、答案模糊。高考真题1.(2021全国Ⅱ卷·47节选)[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1978年3月18日,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讲道:“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拿中国来说,五十年代在技术方面与日本差距也不是那么大。但是我们封闭了二十年,没有把国际市场竞争摆在议事日程上,而日本却在这个期间变成了经济大国。”1988年10月24日,邓小平在视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时指出:“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城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据《邓小平文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1978年相比,邓小平在1988年对科学技术的论述有何新内容,并说明其时代背景。(9分)【答案】(1)新内容:突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视高科技。背景:已实行改革开放;科技水平与西方仍有较大差距;科技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巨大。【解析】(1)第一小问新内容,由材料中的“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城占有一席之地”可得,1988年的新内容是突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视高科技。第二小问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来思考,从1988年中国的现状、中国与世界科技的比较和科技发展的作用三个角度作答即可。具体来说,当时中国已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科技水平与西方仍有较大差距;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科技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巨大。2. (2021全国Ⅰ卷·4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这是希罗多德(约前484~约前420)所撰《历史》一书的开篇之语。在此之前,对于希腊人而言,神话就是他们的历史。《历史》前半部分以追问希腊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原因为起点,记载了希腊、西亚、北非等地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历史往事等内容,后半部分叙述希腊城邦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全过程,故该书又被称为《希波战争史》。它继承了《荷马史诗》的叙事方式,又本着“研究”的精神,常常分辨传说的真假与异同。作者赞扬雅典人,却并不肆意诋毁“异邦人”,承认东方民族具有比希腊更古老的文明。书中的不少记述是作者亲自调查得来的史实,如在埃及通过询问当时作为知识分子的僧侣,掌握了大量历史和文化知识。书中许多记载为后世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所证实。                          ——摘编自张广智《西方史学史》等材料二《史记》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约前145~?)所著,记载了自黄帝到汉武帝二三千年间的历史,也叙述了汉朝周边各民族如朝鲜、匈奴和中亚、南亚各地的史实。全书以编年叙事的帝王“本纪”为纲,以人物“列传”为主体,被称为“纪传体”,成为后来历代官修史书的正宗。司马迁以儒家的历史观为宗旨,在前代深厚的历史学积淀基础上,坚持“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著史原则,常常表达自己对于历史现象的认识甚至疑惑。《史记》充分利用各类先秦文献、汉朝政事档案等,客观、如实地叙述史实,并佐以司马迁的游历见闻及民间传说,力求“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摘编自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希罗多德与司马迁作为伟大历史学家的共同之处。(8分)【答案】(1)共同:历史学家的使命感;追求客观真实,理性叙述历史;创新精神;开阔的视野;自主的实地查访与史料调查精神。【解析】(1)分别提取材料一、二中的有效信息并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得出其共性即可。由材料一中的“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和材料二中的“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得,历史学家的使命感;由材料一中的“常常分辨传说的真假与异同”、“书中许多记载为后世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所证实”和材料二中的“客观、如实地叙述史实”、“常常表达自己对于历史现象的认识甚至疑惑”等信息可得,追求客观真实,理性叙述历史;由材料一中的“在此之前,对于希腊人而言,神话就是他们的历史”、“《历史》前半部分以追问希腊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原因为起点,…叙述希腊城邦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全过程”和材料二中的“全书以编年叙事的帝王‘本纪’为纲,…成为后来历代官修史书的正宗”可得,都具有创新精神;由材料一中的“希腊、西亚、北非等地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历史往事等内容”、“叙述希腊城邦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全过程”和材料二中的“记载了自黄帝到汉武帝…朝鲜、匈奴和中亚、南亚各地的史实”、“以儒家的历史观为宗旨,在前代深厚的历史学积淀基础上”可得,都具有开阔的视野;由材料一中的“书中的不少记述是作者亲自调查得来的史实”、“本着‘研究’的精神,常常分辨传说的真假与异同”和材料二中的“充分利用各类先秦文献、汉朝政事档案等,客观、如实地叙述史实,并佐以司马迁的游历见闻及民间传说”可得,自主的实地查访与史料调查精神。3. (2021全国Ⅰ卷·45节选)[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1901年1月,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新政上谕,宣布新政变法开始。4月,清廷催促各省督抚大臣“迅速条议具奏,勿再延逾观望”。7月,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联衔会奏,连上三折,此即《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第一折关于教育改革,涉及建立近代学校教育体制、变革科举制度、奖劝游学等内容;第二折关于政治改革,大致包含改善用人行政政策、清除吏治腐败、改良司法,革除弊政等方面;第三折关于军事与经济改革,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以实现国家富强,内容包括用西法练兵,学习西方近代农业技术,改良农业,发展工业等。江楚会奏的变法方案对清末的改革拟订了详细规划,得到朝廷嘉许并予以采纳。清末新政正式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据《张文襄公全集》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江楚会奏”变法方案与洋务运动的相同点。(8分)【答案】(1)迫于外来压力作出的改革;均有富国强兵之目的;受到中央与地方势力的推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均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方面。【解析】(1)这一题考查考生的历史比较能力,可以从材料所述“江楚会奏”变法方案与所学洋务运动在背景、目的、推动力量、指导思想和具体内容几个角度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思考作答。具体来说,背景方面,“江楚会奏”变法方案出台于1901年,当时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而洋务运动也是在清政府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开始的,所以迫于内忧外患的外来压力为维护清政府统治作出改革是二者背景方面的相同之处;目的方面,由材料中的“实现国家富强”和洋务运动时期的兴办军事工业和筹划海防等均有富国强兵之目的;推动力量上,由材料中的“清廷催促各省督抚大臣”、“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联衔会奏,连上三折”和所学洋务运动中在中央由奕䜣、在地方由曾国藩、李鸿章等地方督抚推动的史实可得,二者都受到中央与地方势力的推动;在指导思想和具体内容方面,由材料中的“第一折关于教育改革,…第二折关于政治改革…第三折关于军事与经济改革…发展工业等”和所学洋务运动中“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和兴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和开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内容可得,二者都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内容均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方面。
更多>>
专题成果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