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名师工作室

特色资源

幼教其他

室内鱼塘自主游戏案例:童趣过家家

胡慧丽名师工作室 2025.07.15 291
室内鱼塘自主游戏案例:童趣过家家“过家家”是小班幼儿非常喜欢的角色游戏,他们可以扮演自己喜欢并熟悉的角色、人物,模仿他们的行为和活动,用语言、动作等创造性地反映自己的生活经验。“过家家”角色游戏能够满足幼儿在心理上的各种需求,让幼儿的情绪在“家”的环境氛围中得到缓解和放松,同时提高生活技能。一次自主游戏时,欣荣、浩涵、若瑜等几个小朋友玩起了“过家家”的游戏……一、案例实录1、美味冰淇淋室内自主游戏开始了,欣荣将案板、刀、超轻黏土放到桌子上,拿起刀切着黑色的超轻黏土,若瑜将听诊器挂在脖子上,在一旁观看。不一会,浩涵走了过来,说:“你切橡皮泥呢?”欣荣说:“这是胡萝卜。”随后浩涵陆续从生活区拿来了筷子、玉米粒、盘子、勺子、蛋糕等。欣荣把切好的黑色球球放到一个棒棒糖袋子里,然后径直向老师走去,高兴地说:“这是我做的玉米味的冰淇淋,还有草莓味的、胡萝卜味的,你尝尝。”老师拿过冰淇淋,闻了闻,说:“哇,好香呀!”一直在旁边玩车的梓睿马上模仿,对老师说:“老师,给你一个棉花糖,你吃一口。”老师拿过棉花糖,假装咬了一口,说:“嗯,好甜呀!”            2、分工趣讨论若瑜指着自己说:“我是爸爸”,拍了拍庞欣荣说:“你是妈妈”,还说浩涵是哥哥。欣荣噗嗤一笑,反驳道:“浩涵是小男生,是爸爸,我是妈妈,你是小女生,是姐姐。”若瑜笑了笑,低头思考片刻说:“我爸爸是小男生,我妈妈是小女生,我姐姐也是小女生。”欣荣说:“对呀,我爸爸也是小男生,我妈妈也是小女生,我们家有两个小女生。”3、给宝贝看病欣荣做完冰淇淋,又开始做饭。若瑜不想做饭,拿着听诊器坐到了旁边的一个角落。在角落坐了一会,眼见没有人来找她看病,她便走到欣荣旁边,悄悄地说:“你带着你的宝宝来医院打针。”过了一会,欣荣带着宝宝走了过去。若瑜有模有样地问:“你的宝贝怎么了?”欣荣说:“我的宝贝生病了,她流血了,她头部有血。”欣荣一边说一边摸着宝贝的头部。说完又继续回家做饭了。只见若瑜马上带上听诊器,认真地在宝贝胸部听来听去。听完后,若瑜摘下听诊器,给宝贝喂了点药,在宝贝头部缠上纱带,还在宝贝头部扎了一针。完成这一系列操作后,若瑜冲着欣荣大声喊道:“欣荣,你的宝贝好了。”欣荣只顾着做饭不去接宝贝,若瑜就把宝贝给她送回来,说:“你的宝贝好啦!”后来,欣荣和浩涵抱着宝贝一起回家了,若瑜也紧跟其后。         4、跑闹小插曲欣荣抱着宝贝,给宝贝喂药,喂完后就把宝贝放到桌子上,说:“不哭!”浩涵温柔地对欣荣说:“我给你做饭去。”随后,浩涵端来了一块蛋糕。欣荣把蛋糕上的黑色超轻黏土使劲拽下来,若瑜说:“疯了你啦?”欣荣听后就跑开了,若瑜也跟着欣荣跑了起来,两人开始在屋里一圈圈地跑,老师见状,马上提醒:“你们的娃娃哭呢,快点回来!娃娃找妈妈呢!”欣荣听后马上跑回来,抱起娃娃,两个孩子渐渐停止了乱跑和打闹。         5、不和谐音符梓睿想和欣荣、若瑜、浩涵一起玩,也来到了家里。欣荣说:“不许进我们家!不许吃我们的蛋糕,这是我们新做的。”梓睿没有理会,挤了进来,站在旁边继续玩小汽车和两粒豆子。浩涵对欣荣说:“我去上个厕所,你看好了我们的彩虹蛋糕。”欣荣说:“谁也不能吃我们的彩虹蛋糕还有糖果。”玩着玩着,梓睿的两粒豆子滚走了,和欣荣玩的豆子混在了一起,梓睿伸手去拿自己的那两粒,欣荣说:“你不是我们家的孩子,你走开。”若瑜也喊道:“你是别人家的!”梓睿仍然没有理会,捡到自己的两粒豆子后又继续玩了起来。欣荣见梓睿没有反应,问道:“听不见啊,邵梓睿!”若瑜也附和说:“你没有耳朵呀?聋啦?”梓睿始终没有正面回应,一直默默地在那儿玩。       6、唱响生日歌过了一会,浩涵回来了,继续装饰蛋糕。蛋糕做好了,老师问道:“你做的蛋糕好漂亮呀,好吃吗?”欣荣说:“这个蛋糕可好吃了,给你吃一口。”老师说:“哇,我们一起分享这个蛋糕好不好?”老师的这句话瞬间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所有的孩子都兴奋起来。若瑜说:“我们做好了,我们唱会儿歌行不行,唱‘生日快乐歌’。”欣荣说:“来,1、2、3……”“开始!”浩涵默契地喊道。几个孩子一边拍手一边唱:“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唱完后,孩子们一起吹蜡烛。欣荣兴奋地说:“再来一遍。”若瑜说:“预备,开始。”孩子们又一起唱起了英文版的:“Happy birthday to yo,Happy birthday to you,Happy birthday to yo……”欣荣说:“我都要流口水了。”梓睿模仿说:“都流口水了我要。”后来孩子们又拿来了勺子、叉子、两个饮料桶、几只小动物,准备一起吃蛋糕。浩涵递给老师一个叉子,老师开心地说:“谢谢爸爸。”欣荣听后,说:“那我是妈妈。”若瑜说:“我是姐姐。”梓睿说:“我是哥哥。”若瑜不同意,说:“你是弟弟。”梓睿大声说:“我就是哥哥。”两个人争论不下。最后,梓睿说:“我马上长高了,我是哥哥。”若瑜没有再反对。生日会在孩子们的一片欢声笑语中结束了。(视频)二、案例分析(一)幼儿发展1、角色认知与性别意识萌芽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指出,幼儿在2--7岁处于前运算阶段,在这一阶段,幼儿开始对性别有一定认知,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察形成简单的性别概念。当若瑜提出“她当爸爸、欣荣当妈妈、浩涵当哥哥”这样的角色分工时,欣荣提出不同意见,两人沟通、讨论后达成一致意见:若瑜是女孩,当姐姐,浩涵是男孩,当爸爸。这反映出她们对家庭角色已有初步观察和感知,性别意识初步萌芽,并开始模仿成人世界的性别分工。在沟通、协商的过程中,她们不仅加深了对性别角色差异的理解,还尝试将自己代入角色,学习按照社会期望展现相应行为,迈出了社会化的重要一步。2、表现出良好的亲社会行为随着认知能力提升,幼儿从自我中心思维向能理解他人观点转变,开始意识到他人的需求和感受,为亲社会行为奠定认知基础。若瑜了解了宝贝的病情后,马上拿起听诊器认真听诊、温柔喂药、细心包扎、小心打针,就像现实生活中医生关爱病患的模样,说明她已具备一定的共情能力,能识别他人痛苦,并将关心转化为实际行动,在照顾他人的过程中体会到自我价值,强化内在的社会责任感。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幼儿多次表现出分享行为,如将做好的冰淇淋、棉花糖、蛋糕,主动送给老师品尝,尤其是最后一起唱响生日歌,分享蛋糕。分享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高阶表现,对于小班幼儿尤为可贵,它意味着幼儿开始突破自我中心,愿意将喜悦传递给同伴,增进彼此情谊,为将来融入大社会奠定情感基础。3、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幼儿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进行学习。在自主游戏中,幼儿有更多机会听到同伴丰富的语言表达,通过模仿和学习,丰富自己的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这是我做的玉米味的冰淇淋,还有草莓味的、胡萝卜味的,你尝尝。”“我爸爸也是小男生,我妈妈也是小女生,我们家有两个小女生。”“我去上个厕所,你看好了我们的彩虹蛋糕。”……这些表达逻辑清晰,用词准确,说明幼儿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梓睿从起初一言不发,到后来模仿同伴语言,如“老师,你吃一口”“都流口水了我要”,开启了语言表达第一步,同伴生动的表达成为他语言输出的范例,激发其模仿欲望。再到后来梓睿在与别人争论时,大胆表达“我马上长高了,我就是哥哥”以及一起唱生日快乐歌,实现了从被动倾听者到主动表达者的转变,提升了语言自信。4、手部精细动作得到锻炼欣荣用小刀切割超轻黏土,然后将超轻黏土团成小球,放入棒棒糖的袋中做冰淇淋;若瑜用听诊器在宝贝胸部仔细检查,给宝贝扎针;浩涵制作美味的蛋糕。这些动作要求手部肌肉协同运作,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手指不断拿捏、按压、伸屈,手部肌肉得到充分锻炼,手部灵活性得到提升。(二)游戏价值1、空间开放性助力幼儿自主探索室内开放的空间为幼儿提供了变换“场地”的可能。在室内自主游戏中,幼儿可以将各种游戏材料带到任何一个地方进行游戏,从制作冰淇淋的厨房区域,到可以看病的医院角落,再到三口之家,不同区域自然切换,幼儿能根据游戏情节随心创造,充分发挥想象力,使游戏内容丰富多元。各游戏区域间没有明显阻隔,方便幼儿自由穿梭,如浩涵能轻松地从生活区拿来各种材料用于做饭,欣荣可以带着宝贝快速到达医院看病,这种联通性方便幼儿交流互动,也有利于游戏的持续推进。2、丰富的游戏材料拓展游戏广度与深度在本案例中,幼儿有着不同的兴趣点,丰富多样的游戏材料能满足不同幼儿的兴趣需要,充分调动他们的游戏积极性。欣荣、浩涵热衷于做饭,案板、刀具、超轻黏土、玉米粒等使他们能做出美味的冰淇淋、可口的蛋糕、好喝的饮料。若瑜对医生这一角色兴趣浓厚,听诊器、针筒、塑料瓶等关键材料是她开启游戏的钥匙。梓睿则专注于小汽车,虽然有时遭到排斥,但是玩汽车的快乐使他始终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3、宽松的游戏氛围将怎么玩的权利真正还给孩子宽松的游戏氛围是幼儿自主游戏蓬勃开展的沃土。它能赋予幼儿十足的安全感,在这种宽松自由、温暖有爱的游戏氛围中,幼儿的思维不受禁锢,能天马行空地想象,自由生成多种游戏情节,尽情享受探索的乐趣。幼儿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案例中有关“谁当爸爸、谁当妈妈”的角色讨论,以及梓睿大胆表达自己想当哥哥的想法。幼儿能够根据兴趣转换角色,如当若瑜对做饭不感兴趣时,马上转换为自己喜欢的“医生”角色。幼儿敢于将自己的想法变为现实,如当大家都想唱生日快乐歌时,每个孩子都能愉悦、自信地开唱。(三)反思支持1、巧妙的语言支持是幼儿游戏发展的“助推器”在幼儿游戏过程中,老师的语言支持恰似“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发挥着奇妙且关键的作用。当欣荣、若瑜脱离游戏状态,在室内一圈圈乱跑时,老师没有马上叫停、批评指责,而是充分利用游戏情境进行提醒:你们的娃娃哭呢,快点回来!娃娃找妈妈呢!老师巧妙利用共情心理,瞬间拉回了她们的注意力,制止了混乱,既维护了游戏秩序,又不着痕迹地引导幼儿回归角色情境,让游戏得以继续。“哇,我们一起分享这个蛋糕好不好?”老师简单的一句话瞬间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所有的孩子都兴奋起来,一起唱起了生日快乐歌。老师凭借敏锐的教育感知,抓住小班幼儿的兴趣点,用简单的话语激发幼儿兴趣,点燃他们的热情,拓展游戏内容,使幼儿在自主游戏中收获更多的快乐与成长。2、思维共创引导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梓睿想和欣荣、若瑜一起玩时,遭到了排斥和拒绝,梓睿一直没有理会,只是默默地在旁边一边玩自己的车,一边试图融入其中。老师察觉到了梓睿的失落与孤立。游戏结束后,老师就这个问题和孩子们一起进行思维共创。老师录制了孩子们的游戏过程,思维共创时让幼儿观看这一情节的相关视频,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并展开讨论:梓睿当时会有什么感受?欣荣、若瑜怎样做会更好?当被不友好地对待时,你会有什么感受?怎样友好地对待他人?最后,大家一起约定:礼貌、友好地对待自己的伙伴;伙伴一起游戏往往比一个人游戏要更快乐。游戏后的思维共创为幼儿提供了复盘、反思的机会,使幼儿能对游戏中的问题、策略进行思考和交流,促进幼儿游戏水平螺旋式上升。3、角色游戏助力幼儿健康成长角色游戏是自主游戏中一种重要的游戏类型,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价值,能促进幼儿多方面发展。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班幼儿处于全运算阶段,具有自我中心、泛灵论等特点,角色游戏为他们提供了模仿、想象的空间,能帮助幼儿通过扮演理解周围世界。在本案例中,幼儿通过扮演医生、爸爸、妈妈等不同角色,丰富了认知经验,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促进了社会性发展。  
幼教其他

户外鱼塘自主游戏案例:人间烟火中成长

胡慧丽名师工作室 2025.07.15 175
户外鱼塘自主游戏案例:人间烟火中成长生活即教育。园内幼儿几乎全部来自周边忙碌的双职工家庭,孩子们享受着现代都市的便捷,但也缺少了亲近自然、感知生活本味的机会。农家院就是幼儿园为孩子们打造的全方位成长体验空间。孩子们可以在这里生火做饭、尽情歌唱、自由买卖。自主游戏中,今天中五班的小朋友第一次来到农家院,第一次独立探索如何制作美味的青菜面,坤玥、梓岐、思允等几个小朋友兴奋地忙碌起来……一、案例实录1、遇到问题孩子们先一起找来树枝,梓岐把树枝弯成一段一段的,接着再跟沈老师要来打火机。这时坤玥说:“我不会用打火机。”思允附和说:“我也不会。”坤玥走过来向老师求助:“老师,我们都不会用打火机。”我鼓励孩子们,说:“大胆尝试一下。”思允是个要强的小朋友,拿过打火机,说:“好,我来试试。”思允反复摆弄着,突然,打火机着了。这时坤玥备受鼓舞,拿过打火机也成功打着了。接着,孩子们开始点火,坤玥直接让打火机的火苗处在树枝下,试了好几次也没点着。2、商讨办法思允说:“这个树枝太硬了,我去找点别的软的东西。”不一会,思允拿过来纸箱让坤玥试试,坤玥接过纸箱,撇着嘴说:“你这纸箱有点湿,肯定点不着。”“你试试嘛”,思允说。坤玥在纸箱比较干的地方打火,纸箱被点着了,但是着了一会自己就熄灭了。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承煜小朋友手拿着水果网套说:“用这个试试。”坤玥接过来,把水果网套放进灶里,刚开始也没有点着,承煜说得放多点。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小火苗燃烧起来了。  为了让火烧的更旺,梓岐拉起了风箱,还时不时的动一动灶膛里的柴火,使其松散,结果火苗烧的越来越旺。            火越烧越旺,锅里的水渐渐冒起了白气,这时坤玥说:“离远点吧,别烧到我们。”几个小男生不肯离开,他们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把水烧开。皓润掀开锅盖说:“真暖和。”这时,禹哲立刻提醒:“离远点,小心烫到。”          3、意外插曲梓岐在拉风箱的过程中,风箱的把手掉了下来。让老师吃惊的是,梓岐并没有很慌张,马上向老师求助,而是自己把把手复位继续拉。再拉的时候,梓岐没有拉把手,而是直接拉拉杆中间的地方,过了一会儿才去拉把手。这次,风箱的把手没有再掉下来。梓岐遇到困难,自己成功解决了。      4、水烧开了 不一会,锅盖周围冒起了浓浓的热气,锅盖像是在跳舞,移来移去。坤玥兴奋地说:“你们快看,好大的热气,我们终于把水烧开了!”禹哲说:“我们真是太厉害了!”孩子们高兴地拍着手,又蹦又跳。思允有点失落地说:“我们还没有做面条呢。”千惠说:“没关系,下回我们就能吃上啦!”5、美味面条第二天,自主游戏时,这几个小朋友又来到了老灶台,准备做美味的面条。孩子们先是在收纳箱中找出了案板、勺子、盆、刀等工具以及挂面、香油、盐等食材。这时坤玥说:“我们是不是还得放点蔬菜?”思允拿起旁边的大葱说:“大葱可以吗?”坤玥说:“也可以吧,最好是西红柿,不过没有也没事。” 这时梓岐说:“面条怎么做呀?”坤玥说:“放点盐和葱就行。”旁边的思允一脸疑惑地说:“面条得用水煮,我们必须要用水煮啊。”“是啊,我把最重要的一条忘了。”说完,坤玥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坤玥就像一个小组长,说:“梓岐,你去烧火吧。思允,咱们俩切菜。”坤玥在切菜前还往锅里倒了水,然后就去切菜了。这时梦晗和嘉熙被热闹的做饭场景吸引了过来,她们仔细观察坤玥切葱。思允去木箱里拔了些生菜,跟老师说:“我要把它放到面条里。”说完就坐在桌子旁边择了起来,她先是把黄叶去掉,再把根部拧断,择完后端着盆去清洗。                一直在默默无闻烧火的梓岐突然跑到坤玥面前说:“水冒热气了,该下面条了。”思允和梦晗拿着挂面来到锅前,梓岐提醒梦晗:“离远点,慢慢放。”思允几根几根的往锅里放面条,急得梓岐说:“你得一绺一绺的放。”梦晗反问道:“一绺一绺是什么意思?”梓岐顾不上解释,直接上手把半包挂面分几次放到了锅里,盖上锅盖就开始加火。不一会,开锅了,孩子们把刚刚切好的葱花、生菜一股脑倒进了锅里。最后,坤玥在锅里放了两小勺盐和少许香油。瞬间香味窜了出来,旁边的小朋友纷纷说:“好香啊!”梓岐还用勺子在锅里把调料搅匀。 6、分享美食“熟了,熟了,可以吃了!”梓岐兴奋地喊道。孩子们纷纷放下手里的调料和工具,去旁边的桌子上取了小碗,排好队,每人盛了一碗汤面,然后围坐在石桌旁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孩子们品尝了第一口面条,享受极了,坤玥一边吃一边说:“嗯,我们自己做的面条真好吃!”一博、昌玮等正在玩表演游戏的小朋友闻着香味就过来了,一博问:“你们在吃什么呀?好香呀!”坤玥得意地说:“我们自己煮的面条,可香了,你们也来吃点吧!”奕航说:“我也想吃。”坤玥说:“你自己去盛吧。”孩子们陆陆续续地过来,不一会就把面条吃光了。              二、案例分析(一)幼儿发展1、幼儿个性充分彰显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不是单一的,而是由语言、空间、人际关系、自然观察等多种相对独立的智能组成的。这些智能在不同的个体身上有着不同的组合方式和发展程度,在幼儿阶段就会通过各种行为表现出来,为幼儿的个性发展打下基础。梓岐在烧火做饭方面表现出丰富的生活经验,松动柴火、拉风箱、下面条等信手拈来,体现了他具有较强的身体运动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坤玥则自带领袖气质,她能合理分配任务,协调各方关系,推动游戏向前发展,具有良好的语言智能和人际关系智能。在游戏活动中,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智能,这使得孩子们更容易获得成就感,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会激励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游戏,形成良性循环。这充分展现出游戏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独特价值和重要作用。2、自然环境愉悦身心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是一个发展着的机体和发展着的心灵。生火做饭活动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孩子们在折树枝、拉风箱的过程中,锻炼了手臂力量,增强了大肌肉动作的协调性。择菜、洗菜、盛饭等环节,也锻炼了小肌肉群,促进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长时间专注于生火做饭,也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耐力与专注力。坤玥和思允在都没有用过打火机的情况下,敢于大胆尝试,这种面对未知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不怕失败、持续探索的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此外,在户外生火,孩子们能呼吸新鲜空气,亲近自然,也有利于孩子们健康成长。3、尝试独立解决问题在整个生火的过程中,孩子们遇到了点不着火、火烧的不旺、风箱把手掉落等问题,但都通过实践探索、努力尝试,自己解决了问题。面对点不着火的问题,孩子们想到用水果网辅助生火,体现了孩子们善于观察,并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善于利用身边的材料解决问题。为了使火烧的更旺,孩子们想到借助风箱,试图通过增加空气流动来改善火势,并考虑到柴火的摆放密度,对柴火进行松动处理,说明孩子们不拘泥于单一方法,而是从不同角度探索问题解决方案,有灵活的思维转换能力。4、具备较强安全意识孩子们在自主游戏中遇到了多种安全情境,如当火烧的很旺时,坤玥提醒大家离火远点;当打开锅盖看到许多水蒸气时,禹哲及时提醒大家不要把手伸过去,以免烫伤。这些经历促使幼儿在同化和顺应的过程中构建起安全认知图式,幼儿的安全意识就是这样不断提高的。幼儿安全意识的培养不是让孩子不去做这,不去玩那,恰恰相反,幼儿的安全意识与安全能力正是在一次次实践、尝试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与提高的。5、科学认知得以丰富生火过程涉及诸多科学原理,如燃烧的条件、可燃物、着火点等。孩子们通过实践,观察到树枝、纸箱、水果网等不同材料的易燃性与燃烧效果,丰富了科学知识。拉风箱增加空气流动使火烧的更旺,孩子们直观认识到氧气对燃烧的促进作用,激发了对科学原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二)游戏价值1、科学的空间设置释放自主游戏的教育潜能农家院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真实的烹饪场地,孩子们仿佛置身于传统意义上烧火做饭的生活场景,能很好地激发孩子们的内在潜能和好奇心,给予孩子自主探索和实践生活技能的机会。大灶台是农家院的核心设施,灶台周围有储物柜、储物箱、种植箱、生火材料存放区。农家院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丰富多样、高度整合且富含教育契机的自主游戏环境,让孩子们能够通过亲身体验获取直接经验,深化对周围世界的理解和认知,实现身体、智力、情感与社会性的多维度成长。2、丰富的游戏材料助推自主游戏向纵深发展丰富、全面的游戏材料为孩子们自主游戏提供了各种可能。农家院储物柜上有红薯、玉米、土豆、南瓜等食材,储物箱中有锅碗瓢盆、油盐酱醋等工具和材料,四个种植箱中种植着菠菜、生菜等蔬菜,孩子们可以去到任何地方,寻找、使用游戏材料,这是孩子们成功生火做饭的前提。用来生火的树枝、纸箱、纸张、水果网等材料简单易得,这些材料的组合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探索空间。不同材料,特性不同,孩子们可以尝试多种组合方式来生火,发挥了材料的最大教育价值。3、宽松的游戏氛围激活幼儿自主创造活力在自主游戏中,积极的游戏氛围就像是一个充满支持性的“学习共同体”,能够使幼儿大胆探索、主动交流、专注游戏。在本案例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宽松的游戏氛围、安全的心理空间,没有过多介入幼儿的游戏行为,给幼儿充足的时间、自由的空间,允许幼儿自主探索。幼儿能在其中自由表达观点、释放情绪,能够享受自己创造的乐趣,满足内心对探索和掌控的需求,有助于建立自信和积极的自我认知。(三)反思支持1、不干预、不打扰是对幼儿最本真、最有力的支持儿童具有吸收性心智,他们能够自发地从周围环境中摄取知识与经验,并依循自身内在的发展规律进行自我建构。在自主游戏中,教师不干预、不打扰,便是为幼儿营造了一个契合其天性的“有准备的环境”。在本案例中,坤玥、梓岐、思允等幼儿能力较强,当遇到问题时,老师并没有急于介入,而是将解决问题的机会留给孩子。最终,孩子们通过沟通、协商,自己解决了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了自身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始终是细心的观察者、温暖的支持者。2、生活经验是幼儿自主游戏的“源头活水”在自主游戏中,儿童会将从生活中获得的知识、技能和观念等经验运用到游戏中,生活经验是儿童建构自己认知结构的重要素材。梓岐知道通过拉动风箱、松动柴火来促进燃烧,这可能源于他看到过长辈烧火做饭的情形。这些碎片化的生活经验被孩子敏锐地捕捉,并在游戏情境中加以运用,展现出生活经验对游戏行为的积极影响。因此,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识地丰富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提升孩子们的游戏内存。3、适时提出期望是幼儿继续探索的“星星之火”为了让孩子们在人间烟火中收获更多的快乐和成长,活动结束后,老师给孩子们提出了新的期待:这次你们在没有老师帮助的情况下,自己成功将水烧开,还做出了香喷喷的青菜面,特别了不起!明天你们想做什么美食呢,会不会比青菜面更好吃,老师特别期待!教师对下一次自主游戏活动提出期待,是一种积极的强化信号,孩子们会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注和信任,有利于促使他们朝着更高层次的游戏水平发展。 
幼教其他

户外鱼塘自主游戏案例:初探保龄球

胡慧丽名师工作室 2025.07.15 164
户外鱼塘自主游戏案例:初探保龄球一、游戏背景大班践行课程第二个主题是“运动会”,这周正式开始。一天,户外自主游戏时,大一班的部分孩子玩起了保龄球的游戏。二、游戏过程1、制作门票小组长晨曦说:“我们的保龄球馆需要门票。”思诺好奇地问:“那我们用什么制作门票呢?”嘉悦看到一旁的小石头,兴奋地说:“就用石头当门票吧,哈哈!”“可以,但是石头太脏了,我们需要把它洗一洗”,晨曦说。接着晨曦开始给小朋友们分工:诺诺,你负责洗石头;洛一,你去弄点水来;沐锦,你负责把石头放到盆托中。一切都材料都就位后,孩子们便开始围在一起洗石头。洗了一会,诺诺说:“这也太挤了。”“可以再来一个这个(盆托)呀”,洛一说。于是诺诺又取来了一个盆托。石头洗好后,孩子们便把“门票”放在了一块板子上。 2、吵架风波在保龄球馆搭建的过程中,子瑜手中一直拿着一个“脉动”饮料瓶,嘉熙说:“你为什么一直拿着它,快把它放到保龄球馆去!”子瑜没有说话,洛一也说:“你快把它放到保龄球馆去!”子瑜依旧没有说话。梓豪见他始终不回应,便开始动手争抢饮料瓶,子瑜始终把它握的紧紧的。小组长晨曦看到他俩在争抢东西,立马走了过来,她也要求子瑜把塑料瓶摆到保龄球馆去,子瑜还是不说话,晨曦见状让其他小朋友都走开,小声问子瑜:“你悄悄告诉我,你为什么不把它摆上去?”子瑜还是没有说话,但是对晨曦笑了笑,然后跑走了。 3、神秘礼物孩子们开始玩保龄球游戏,把篮球放在木板斜坡上,然后让篮球滑下去,撞倒装有水的饮料瓶。孩子们你一下,我一下,渐渐地,兴趣不再浓厚。此时,晨曦说:“谁能全部投中我就给谁一个礼物。”小伙伴们又来了兴致,继续玩起来。凯凯发现最里面的那一组坡道前面只有三个塑料瓶,便兴奋地跑过去,篮球滑下去后,三个塑料瓶就都倒下了。“耶!”凯凯兴奋地喊道。随后,凯凯找晨曦要礼物,晨曦把礼物紧攥在手中,神秘地放到了凯凯手中,凯凯定睛一看,发现是用来当门票的小石头,晨曦嘿嘿一笑说:“这是一笔宝藏,你发财了!”凯凯说我不想要宝藏,你给我暖暖手吧,晨曦双手握住凯凯,说:“我把温暖的能量传给你。”凯凯说:“我暖和极了,我要去玩了!”         三、思考分析1、解决问题大班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从认知发展理论看,此阶段幼儿正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他们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问题情境,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在本案例中,当孩子们发现围着一个盆托洗石头很挤时想到再找一个盆托来,当子瑜因为“脉动”塑料瓶和其他小朋友发生矛盾冲突时,小组长介入后很快解决了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社会交往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和提升。2、想象力与创造力在孩子们眼中,一块黑色的石头可以是门票,可以是宝藏,这是幼儿象征性游戏的体现。这反映出大班幼儿正处于前运算阶段的思维特点,即能用一种事物代表另一种事物,通过想象拓展游戏情境,丰富游戏内容,满足自己对探索、冒险的心理需求。3、领袖气质小组长晨曦具有高社交能力、自信、果断、有主见等特质。在自主游戏中表现出非凡的领导能力,积极组织协调、解决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游戏进程。这是她身上独一无二的闪光点。四、游戏价值1、自由、自主的游戏环境为孩子们游戏提供了各种可能。孩子们可以去到任何地方寻找、使用游戏材料,这是孩子们成功建成保龄球馆的前提。2、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宽松的游戏氛围、安全的心理空间,没有过多介入幼儿的游戏行为,给幼儿自由的时间、空间,允许幼儿自主探索。幼儿能在其中自由表达情绪、释放压力,能够享受自己创造的乐趣,满足内心对探索和掌控的需求,有助于建立自信和积极的自我认知。五、反思支持1、介入时机当子瑜因为“脉动”塑料瓶和其他小朋友发生矛盾冲突时,老师并没有马上制止,而是在一旁观察等待,把解决问题的机会留给了孩子。结果证明,老师的观察等待是非常正确的,孩子们通过沟通、协商自己解决了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了自身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2、深度学习孩子们在玩保龄球的游戏过程中,目前并未形成一定的玩法与规则,因为孩子们是初次探索,老师并未进行过多的引导,在后续游戏分享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提问、追问等方式,引导幼儿对这个游戏进行深度思考。孩子们对于“保龄球”这个游戏项目的探索只是刚刚开始,相信随着孩子们探索的深入,老师和孩子们都会收获不一样的成长! 

专题活动

工作室动态

周艳玲工作室 1小时前 发表资源《圆的认识》说课课件
周艳玲工作室 1小时前 发表资源《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周艳玲工作室 1小时前 发表成果张巍巍县级示范课
孟玲飞名师工作室 8小时前 发表成果证书
孟玲飞名师工作室 8小时前 发表成果证书
周艳玲工作室 1小时前 发表资源《圆的认识》PPT
周艳玲工作室 1小时前 发表成果杨希县级示范课
周艳玲工作室 1小时前 发表成果蔡亚杰县级示范课
孟玲飞名师工作室 8小时前 发表成果证书
邢志强名师工作室 22小时前 发表省厅关于印发基础教育50条严禁基本规范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