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其他
职初、骨干、卓越教师的成长抓手各在哪里?
衡水孙凤珠名师工作室
2023.12.27
391
职初、骨干、卓越教师的成长抓手各在哪里?校长会 2023-12-27 06:30 发表于北京不同阶段的教师知识结构,决定了职初、骨干、卓越教师的成长抓手是不同的,那么不同在哪里?本文,校长会(ID:xiaozhangclub)与你分享特级教师张祖庆的实践总结。五年前,我聆听了李海林教授的一次教师专题讲座,他提到不同阶段教师的知识结构,当时听了非常有启发。看这一张知识结构变化图,你会发现三类知识当中,黄色变化最少,也就是说“原理知识”是从你成为教师的那一天开始到成为卓越教师,变化基本微乎其微。而卓越教师与职初教师和骨干教师最明显的区别就是橙色色块,也就是案例知识。一位年轻教师努力工作三五年,积累了大量学科的案例与经验,能够很好地管理班级, 能够很好地从事学科教学,在学校里面发挥重要作用,这一类教师就是骨干教师。是否成为骨干教师关键在于有多少案例经验,一部分教师成为骨干之后,他的发展经常会碰到天花板,如果不能突破,最多只能成为骨干教师,要想成为卓越教师必须在策略知识上有大幅度发展,将原理运用实践。分析这个知识结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层级老师的成长任务和成长的抓手应该是不一样的。职初阶段比方说职初阶段,你一定要稳扎稳打,切不可好高骛远,还没有站稳讲台,就想着要成为一个卓越的、出类拔萃的老师,这是不可能的。一步一步走,从建立教学常规开始训练自己的教学技能。怎么样提升自我呢?有两个路径。第一是向优秀的书籍案例学习,当然包括视频案例、文字案例等等,这一类直接可以拿东西学习;第二要向身边的智慧教师学习,一般来说学校里面都会结对,而这个结对非常重要,你能否快速成长就看你跟师父学得怎么样。这里我想起了几个小故事。第一个小故事是我熟悉的老教师,有一次跟我说:现在有些年轻教师我真是看不懂,学校里边安排了我跟他结对,这位老师蛮有意思的。他说,师父啊,您工作很忙,我也很忙,咱们的结对就简单一点,您以后就不要来听我的课,我也不好意思打扰您,咱们到学习结束的时候,学期末写几节听课记录就可以了。你想想,你主动这样跟师父说,师父愿意教你吗,所以主动听课非常非常的重要。第二个小故事,30年前,我被分配到温岭龙门海岛,那是温岭条件最艰苦的海岛,岛上只有137名学生,那时我教四年级,老教师江先生教学很有特色,当时也没有明文规定不要拜他为师,但是我发现江老师很有方法,教学设计有自己独特的一套方法,于是我就经常端一个板凳坐进去,开始的时候江老师抵触,“没什么好听的,不要来听”。可我就是死皮赖脸坐在边上,我说:“江老师您不管怎么样上,肯定上得很好的,我就在边上听着,向您学习。”而且我故意把自己的教学进度慢于老师,听完课我就走,并没有马上向江老师反馈我学习的心得,然后我再去找相关的杂志,找到这一课的三四个案例去对比江老师的案例,发现江老师这节课的设计妙在何处,然后我再向其他的教学杂志吸收一些先进的教法,上一遍之后我再去向江老师汇报。我说,江老师,这堂课我从你这儿学到了这几点。我又自己想了一些招,江老师听了之后,就会觉得这个小伙子爱动脑筋。于是他今后再上课就不会再马虎,因为他知道我经常要溜进来。他会很用心的去备课,就这样我用我独特的方式去听江老师一节又一节好课。我并不是标榜我自己,我听课的姿态和刚才那一位不愿意师傅来听课的老师的姿态,哪一个进步更快,我想答案不言而喻。在向师傅学习的过程当中,切不可因为师傅年纪大了在新技术方面跟不上就看不起他,反过来要谦虚低调。信息技术好但只是你遇到了一个好时代,师傅身上的那些经验是你所欠缺的,你一定要静下心来谦虚地学,这样你就会进步非常快。而且在进入教师队伍时待人接物非常重要。比方说师傅在边上你要不要倒个水,那肯定说师傅我来给你倒杯茶,这都会让教师觉得这个年轻人爱学、谦虚、靠谱,他就会愿意帮你。向师父学习不仅仅学习教学,同时要学习班级管理。比方说,你建立了一个班级微信群,你经常被微信群折磨得焦头烂额,因为你没有设定好管理规则,你会发现群里边乱糟糟的;有的家长经常冷不丁爆出一句话,有的家长就在那应和,诸如学校的伙食不好,最近怎么考试考了两周了,成绩还没出来啦,怎么数学作业越来越多了,微信群很有可能成为定时炸弹。怎么样管理好微信群?有经验的老师就很有办法。著名的班主任田冰冰就很有办法,开学之初家长会上约法三章,微信群它的功能定位是:早上7点以前、晚上10点以后是不能发言的,敏感的话题、广告、拉票坚决不能发,不利于班级团结的话坚决不能说,如果是个性化的一些要求可以跟老师私聊。如此一来,班级微信群就管理得井井有条。骨干阶段成为了骨干教师,成长的核心任务是什么?我个人认为就是走好关键期,关键期怎么样去走?通过记录教育教学生涯当中的关键事件。记录关键事件,认真反思,向关键事件学习,向自身的经历学习。什么是关键事件,我个人理解是在教育教学生涯当中所发生的一个事件,对你日后的教育教学行为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就叫做关键事件。它有可能是你的高光时刻。比方说你参加教学比赛获了奖,比方说你在某一次展示一下子被人记住,比方说一篇文章发表了,比方说你的一节公开课非常成功……当然也有可能是你的至暗时刻。你某一次家校沟通彻底失败,你考试考得很糟糕,带的班级出了重大问题,或者你某一次公开课上得特别糟糕……在我的教育教学生涯当中这样的关键事件非常非常多。我说一个正面、一个反面。关键事件1:我大概在教书第二年的时候,好的机会冒出来,被进修学校的老师关注到,有了很多成长机会。那是在1990年,应该是三十多年前,我教书教了一年多,担任了教导主任。那一年,我们县里面在温岭临川乡召开一次教研活动,按照惯例教研活动肯定要在教研会上作为地方代表听课的。我深深地知道每一次发言的机会都非常重要,就提前介入学习,这一次的主题是语文教学当中文道结合,向文道学习,我就到很多杂志上去找文道结合的相关信息。做了一万多字的笔记,整理出来两三千字的评课笔记,听课的时候我把两位老师的课例片段填入到我的评课提纲当中,轮到我发言的时候,因为这些内容已经烂熟于心,站起来非常自信地发言,滔滔不绝讲15分钟,教研室的老师和进修学校的老师发现了我,关注到我。第二年就让我在县里公开课展示,又一次我抓住了机遇,很快就崭露头角,让我在专业发展的路上有了一个崭新的起点。关键事件2:大概是2010年前后,我刚刚评为特级教师,济南某一个主办方让我去上一堂《狼牙山五壮士》的课。这节课是红色经典,非常难上,当时安排我跟一个老师进行同课异构。因为自己想到了一个蛮有意思的设计,于是就同意了。我交代主办方,孩子一定要读书,因为离孩子们的年代太久远,一定要用原班人马,不要用几个班级拼起来。一定要先看一看《狼牙山五壮士》这部电影。结果到现场你猜怎么着,三四百老师的现场,台上只坐着十来个学生,而且一看就是“多国部队”,二年级到六年级都有,我就问主办方这个班级是一个班级吗?不是,是多个班级的组合。怎么回事?原来那个学校的校长接到命令,周末不许孩子们出来,于是就到辅导机构里找了三到六年级的孩子。预习了吗?没有!课文刚刚发到手。完了!这可怎么上?但临时改变已经来不及了。于是硬着头皮开始上,第一个环节朗读得非常动听,可是孩子们脸上的表情木然,就像一块木板;继续往前推进,问孩子们,你感动吗?什么地方感动?一个孩子都没有举手,个个都紧闭嘴巴;后来我上得一点心情都没有了,问题都是自问自答。两节课八十分钟,我只上了四十几分钟,灰溜溜下课,拎起行李头也不回地走了。回来的路上发短信给主办方,埋怨怎么可以把这样的学生给我,你存心让我丢脸啊。主办方一个劲地道歉: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可是后来,我读到于永正先生的《教海漫记》里面的故事,恍然大悟,于老师借班上课,有一次上课也遇到类似的事情,他怎么启发学生呢?他干脆不教了,带着孩子们朗读,读了两遍之后,把所有的孩子脑袋摸了个精光。于老师说:各位同学,接下来我要问大家,谁的脑袋被我摸了的请举手,全班同学都举手了,接下来我再问一个问题: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什么,又都举手了。就这样于老师带着孩子们读书、摸脑袋,让他们建立课堂自信,慢慢地放松下来,课渐入佳境。同样是遇到不发言的孩子,于老师的做法和我之间的关键区别在哪里?于老师目中有人。他知道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成长。此刻学生需要老师的帮助。而我想怎样出彩,怎样把自己的精彩展示给别人,所以我无法放下自己的身段。是否从内心想要帮助一把学生,直接决定了你的教学行为。从此以后,我就多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后来的公开课上碰到的问题,我都能够迎刃而解。其实人啊,成功的时候往往容易被胜利冲昏头脑,而失败的时候,在跌倒的地方捡起一把沙子,最终会在岁月的磕绊里变成一颗熠熠闪光的珍珠,在疼痛处生长,伤口结痂的地方就是智慧。要想从骨干教师成为卓越的教师,自己要选定一个努力方向,专注于自己的特色打造,专注于自己的课程建设,锻造自己的品牌。这个过程,遇见一个重要他人或精神导师非常重要。要向重要他人学习,在他或者他们的引领下成长。我在教育教学的路上遇到了很多很多的贵人,是他们引领我一步一步往前。我认为,我们更要向课程中的自己学习,我们的眼睛既要向外又要向内,凝视自己才能发现自己有什么样的优势,有哪些缺失,才能够扬长避短。卓越阶段从职初教师到骨干教师到卓越教师,我们要懂得常识,不断增长见识,拥有卓识。那么,为什么很多教师止步于骨干,无法再往前走一步,原因是什么呢?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也许是职业定位出现了问题,也许是他走偏了路,也许是他不够专注,也许他对自己的职业产生了倦怠感。总而言之,无法再往前走了。我曾经在《卓越教师必须迈过的三道坎》中,提炼了三个关键词:方向、能量、专注。方向就像导航,导航一旦出错,就无法抵达远方。能量相当于这辆车的油,如果没有油了导航再精准也无法抵达远方。专注是什么呢?不因为路上的迷人风景停下来欣赏,一往无前、心无旁骛地向前开。送几组关键词给大家——认识自我,准确定位中国往往是“教而优则仕”,教书出色的往往被委以重任,教导主任、副校长乃至于校长,可是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够当好校长,我看到很多特级教师教学非常好,可是当校长之后,校长当得不怎么样,业务也丢掉了。当然也有校长,教书教得好,校长也当得好。这样的人我无比敬佩。认识自我、准确定位。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有一句话:宝贝放错了位置,就是废物。如果你的兴趣、爱好在教学上,而行政又不是你的专长,那么你完全不必要走上那一条熙熙攘攘的路,你就安安心心的守住一间教室。当然,如果你觉得可以两者兼顾得很好,你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按照自己对自我的认知来发展自己的专业。持续阅读、汲取能量通过读人、读书、读物、读自己,来汲取源源不断的能量。其中“读人”特别重要,我们要用自己的眼睛研究名师。(1)读人每位老师在成长的过程中,肯定要认真地研究名师的成长之路,这个名,既指的是有名气的老师,也指的是身边有经验、有智慧的“明”师。我想和大家分享我是怎么研究名师的。在我的教学路上,我曾经很用心研究过四位教师。第一位,贾志敏。最先听贾老师上课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贾志敏教作文。我尤其欣赏贾老师一瞬间听出学生语病的功夫,以至于常常很用心去模仿贾老师的严谨,对于我的作文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我记得2008年8月25日在广东参加七彩语文杯作文擂台赛的时候,于永正说我的课有贾志敏的风范,尤其是一瞬间听出学生病句并纠正的功夫非常像。我听了,小小的惊喜。第二位,于永正。听了于老师很多课,我发现于老师在课堂上,非常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同时非常巧妙地让学生自己纠正,于老师的课堂对我影响非常深。第三位,支玉恒。支老师教学的创意,我以为是中国教坛上的一座丰碑,他的创意设计几乎让每一课都成为经典,他的《第一场雪》《太阳》(《太阳》最经典),真的非常棒。支老师的教学设计也让我在自己的教学设计路上有自己的想法,常常有人说祖庆老师的课蛮有新意的,实际上,是支老师在深刻地影响我。第四位,薛法根。薛老师的课赢得了很多老师的赞誉,我也很认真研究过他的课。这些老师的课都对我有多多少少的影响,当然绝对不只是这些老师。怎么研究呢?读他们的文章,听他们的课,有意识地去模仿。我个人认为,要想在公开课上能够有所建树,模仿是必经之路,从模仿起步,走向创造,几乎每个老师的必由之路。可以模仿片段,也可以模仿单课、群课,做到全方位无死角,把这位老师的全部课一节一节找出来,一起研究。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去听课,就会发现这个老师教学艺术的变化,教学思想的变化,就能从整体上把握了这个老师的风格。切忌听一遍就扔开,“浅尝辄止”绝对没有办法交换到生命根本,听一遍就扔开就好像你在大街上新见到一个人,你就永远不再碰到他一样,很难学到东西。要想把真正重要的学到家,必须听上三五遍,有的甚至可以听十几遍。光听他们的课还不够,还要深度反思,读他们的课堂实录,将其还原成教案,王崧舟老师就经常这样做。我也学王老师这样做,还原成教学设计,并且还原到教学目标。同时还可以微格研究,比如这个老师课前导入什么规矩,课堂提问什么规矩,课堂练习设计有什么奥妙。还可以同课同构,就是你跟这位老师用同样的教案上这节课,把这节课录下来看录像带,看差别在哪里,你会发现课堂的引导功夫是预设不了的,必须下苦功才能修炼,你可以研究老师的理答。课例研究要全,全面全程;深,深入深刻;炼,锤炼提炼。提炼他的教学思想、教学艺术,锤炼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艺术、教学氛围。这样扎扎实实地学三五年之后,你对这位老师研究透透的,你甚至还可以出一本专著,他的语文人生、他的教学主张、他的教学艺术、他的访谈录……都可以系统地研究。如此,你就对这位老师有了深度的把握。每五年研究一位特级老师、一位名师或者身边的“明”师,你研究一二十年,自己也就成了一位“明”师——明白事理的老师。(2)读书要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读书上,读书才是最本源性修炼。就我自己而言,我的成长就是读书的历史。从听书开始,爱读连环画,各种各样的武侠小说,到温岭师范三年期间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再到后来找了一些大部头的专业作品来阅。现在基本上是超功利的阅读,喜欢哪一本就读哪一本。我读得最多的当然是文学作品,大师级学问家钱穆说:文学即人生,人生即文学。作家与作品融二为一,通过阅读文学积累人生经验,积累智慧,同时提升文本解读的能力。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非常重要,你所能教给孩子的往往就是你自己所能读到的。当然,我们还要读各种各样的专业书,《教学勇气》特别推荐骨干教师阅读,《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优秀是教出来的》特别推荐给年轻的教师。于永正先生的《教海漫记》非常好读,小故事藏着很多的深刻教育道理。关于阅读的做法和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分享,哲学家叔本华说:读好书的前提是不读坏书,坏书再少也嫌多,好书再多也嫌少。作为一个教师,你当然可以读消遣性的书,但是长期只读消遣性的书,读和不读区别并不大。阅读如登山,经常登小土坡,也许就无法登高山,也就无法领略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所以适当读几本挑战性的书,就好像你一年要征服一两座高山一样。老师一定要多阅读,读点思想类的书,读一点历史改革的书,让我们的格局逐渐地拉大。无论你是教幼儿园、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大学。只要你是老师,就应该用人类的文化方式来武装自己,让自己更有学问,更有文化,让自己腹有诗书气自华。读有点历史感的书,可以让我们跳出当下去看当下,读了有些历史的书,你就不会为了自己所遭遇的一点点委屈而长吁短叹,你会豁然开朗。总而言之,一个老师要成长必须持续阅读、汲取能量。职初教师多读案例、方法类的书籍,骨干教师多阅读基础经典与理论,而卓越教师可以进行深度穷尽式阅读。(3)读物读物是什么意思?走出去,让眼睛去丈量世界。记得张志龚先生说过这样类似的话——不读书、不听戏、不旅游、不交友是一个语文老师最大的不务正业。我信以为真,认为非常有道理。一个语文老师一定要走出去,让大千世界都成为自己的知识仓库。(4)读自己我有一个基本想法,就是通过写作来反思、来读自己。我经常说写作是什么,写作就是为生命存档。我工作是从1989年开始,其实我真正写作是1999年开始的,到2004年这期间是我的练笔时代,担任教科室主任,为学校写了很多作品。遇到了人教论坛,在论坛上写下了许许多多的文字,以至于后来我有了第一本书,再后来有了博客、微信公众号,好几本书都直接脱胎于微信公众号。那么,写什么呢?写自己正在做的、做自己正在写的。写我所想,想我所写。写自己翻来覆去的再想的,写好之后翻来覆去地去想。我写文章,文章写我。不要以为你只是在写文章,你写下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在见证你的历史,都是在塑造另一个自己。你可以写教学手记、写教育故事、写教学案例、写课堂思路,也可以写自己的教学设计、读后感和观影随笔,多写一些这些鲜活的东西,积攒到一定程度,也许写论文就会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就这样一天一天地写,一本一本地写,2019年8月到2020年我一共出版了五本书,《名家名篇的写作密码》,散文集《刚好遇见你》以及《给语文教师的新建议》。读书,写书,教书将是我今后不变的职业。活着的每一天都是写作的最好的一天,通过写作梳理自我、反思自我、重塑自我,让自己的职业生命永远保持一种蓬勃向上的姿态,这就是写作——遇见更好的自己。职初教师学技术,骨干教师写故事,卓越教师做课程;如何从骨干走向卓越,明确方向、汲取能量,同时还要有专注力。互联网+时代教师成长的密码,首先我们要树立职业信念,加固底板,汲取自己的成长力量,同时适度加高你的短板。自我调教,最关键的是要拉伸长板,形成自己的品牌。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包括我自己也走在成长路上。无论在哪里,无论是什么,关键看这个人做什么。我想今后我会一如既往地以自己的方式做教育,为我们整个教育大厦贡献自己的一砖一瓦。来源 | 中国教育报作者 | 张祖庆
小学其他
把握劳动教育的这几点新要求
衡水孙凤珠名师工作室
2023.12.27
280
节日快乐~来源|中国教师报作者|李群 杨薇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劳动教育进行了全新定位,进一步确定了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劳动课程内容的“三大类十大任务群”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理解、感悟、提升劳动核心素养,将国家教育方针与具体的劳动教育实践建议联系,使劳动课程的具体实践在科学、理性的轨道上开展推进。新版课程标准对劳动课程性质的定性凸显了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之一的重要作用,同时强调劳动课程的参与性、操作性等特点。在劳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必须把握劳动教育的新要求、新标准,把握劳动教育中蕴含的一系列内涵因素,立足全面育人开展劳动教育。一是坚持育人导向,学校应该把育人导向作为劳动教育的首要理念和原则,构建以实践为主线的课程结构,进一步确定劳动课程的独立地位。二是强调劳动教育内容的生活性,学校应该关注劳动教育与生活生产的联系,体现劳动教育的课程观和学生发展观,在内容选择方面因地制宜,实现劳动课程“家—校—社”一体化建构。三是强化劳动课程实施的安全保障,学校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安全意识,还要制定相应的劳动教育保障机制。新版课程标准的课程总目标分为5点,分别对应劳动学科各个维度的核心素养目标。学校只有认真践行核心素养培养体系,才能解决有限知识与无限发展之间的矛盾,为学生的劳动素养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也为学生的未来发展预留足够空间。课程目标起始点从一年级开始,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劳动教育贯通性培养和进阶性培养的理念特点。此外,新版课程标准的突出特点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课程内容的变化——课程内容部分主要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3类,设计了10个任务群。各年段不同的任务群与学生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相结合,便于劳动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分层开展,不同年级的不同任务群内容设置遵循了夯实基础、提高复现、螺旋上升等特点。学业质量的标准——新版课程标准对各学段学业质量要求有细致的描述,有助于劳动教育目标的达成、劳动教育价值的实现。学业质量标准的提出更加强调对于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考核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更多关注学生素养、问题解决能力的养成。实施部分的调整——劳动实践项目开发建议、劳动实践过程指导建议、劳动周设置建议、学校与家庭社区协同开展劳动教育建议等部分为具体开发并实施劳动实践项目提供了详细的说明,劳动周的设置建议更是拓展了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打破了劳动教育的固有壁垒,实现了学校、家庭、社会的综合育人功能。实践过程指导与劳动教育核心素养的渗透培养对接,体现核心素养贯穿劳动教育全过程的理念,对学校实施劳动教育提供了更多可借鉴、可参考的依据,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策划和设计提供了范示指导。课程评价的建议——新版课程标准的课程评价环节进一步表现出劳动教育课程化推进的理念,提出了表现性评价与学段综合评价相结合的重要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劳动素养的全面提升,包括劳动能力、劳动精神等多方面素养。这样的评价机制有助于课程建设的不断改进、不断提高。在劳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未来的劳动教育应该围绕劳动核心素养的4个维度展开,随着学生劳动能力和劳动素养的逐步形成,加深、拓宽、扩展相应的劳动教育内容,提升课堂的针对性、探究性、创新性,使劳动课程呈现小步推进、进阶发展、贯通培养的实施模式。来源 | 中国教师报编辑 | 皮皮兵不皮
小学其他
教师培养坚持精神的3个着力点
衡水孙凤珠名师工作室
2023.12.27
351
练功、研究、写作三招并行。来源 | 中国教师报作者 | 缪徐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教育集团教师培训中心主任、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担任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第一轮初中化学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期间,我要求每位成员每月写一篇随笔上传到工作室网页,题材不限,字数不限,只要达到“内容健康,语言通顺,无错别字”的要求就算合格作品。为了体现带头作用,我也给自己定了写作目标:每月要在市级以上报纸副刊发表一篇随笔。第一年,8位成员都完成了每月一篇随笔的写作任务;第二年,从年初开始就有人陆续掉队,到了第18个月,基本没有人上传随笔了。领衔人这边如何呢?我连续53个月有随笔公开发表,发表的月最高纪录是4篇。说这段陈年往事,意在表明一个观点:青年教师的坚持精神有待于进一步培养。培养坚持精神的着力点主要有以下3个: 1坚持练功歌唱演员要练声,教师要练什么呢?练教学语言、教学板书、教材理解、教学设计、课件制作等。演员不坚持练功,上不了舞台;教师不坚持练功,守不住讲台。因此,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要有坚持不懈的练功意识。练好教学语言的主要路径有:以听促说,在听课、听讲座的过程中,汲取优秀教师、专家的语言精华,以此改善自己的表达;以说促说,将课堂教学、会议发言、讲座交流作为语言锤炼的平台,在说的过程中提高自己表达的胆识和自信;以写促说,通过微信原创、随笔或论文写作提高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准确性和精练性;以读促说,借助纸质书刊的阅读,丰富自己的学养,达到腹有诗书“语”自华的境界。只要坚持练功,青年朋友就不会遇到“功”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 2坚持研究几年前,我在《江苏教育报》副刊上发表了一篇随笔《就做一件事》,文中讲述了我的一位大学同学工作数十年就做一件事的故事:该同学在一所高中名校做化学实验员。数十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化学实验的改进研究,从初中化学实验到高中化学实验,从高中化学实验到大学化学实验,先后有数十项研究成果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两次获得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我的研究方向不是化学实验,而是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虽然研究深度不及我的那位同学,但从弘扬坚持精神的角度看,我和他是同路人——评特级、正高级教师前,固然要坚持研究,评上特级、高级教师10多年来,我在坚守教学岗位的同时,还主持或参与了9项省、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研究;执教了100多节公开课,其中12节是省级公开课;发表了4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其中15篇论文刊发在中文核心期刊,8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讲完故事谈建议,我建议青年朋友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研究能力选择一个研究方向,心无旁骛地将研究进行到底,总有一天你会迎来硕果累累的收获季节。 3坚持写作不少青年教师以为,那些坚持写作的教师天生会写,他们的写作有着闲庭信步般的轻松。殊不知,几乎每位优秀写作者的背后都有一把“辛酸泪”。1988年是我工作的第四年,也是我学写文章的起始之年。由于自己文字功底欠佳,又缺乏名师指点,写出的“豆腐块”文章大多杳无音讯。1989年3月,我好不容易收到一封杂志社寄来的信函,拆开一看是被编辑退回的稿件和一封退稿函。杂志社的信函给了我打击——文章又被毙了,但也给了我信心——退回的稿子上有几处铅笔修改的痕迹,说明文章也曾有过被录用的希望。经过多次希望与失望、失望与希望的艰苦循环后,我的写作才渐渐有了起色。2000年以前,我写的文章全是手写稿,手写稿的弊端就是誊写后修改不便。记得1997年写《初中化学教材的可读性及其利用》一文,我曾6易誊写稿,这就意味着一篇3600字的文章,从起草、修改到誊写我手写了近3万字。了解了一位老教师写作的曲折和艰辛,青年朋友在写作的道路上或许会多一点耐挫的力量和坚守的信念。作家贾平凹曾说:“任何事情做久了,神也就上身了。”贾先生的讲话初衷不是要我们迷信神的存在,乞求神的援助,而是强调坚持的价值。相信青年朋友能够练功、研究、写作三招并行,用实际行动做好“坚持”这篇文章,在坚持中等待成功之花的盛开。来源 | 中国教师报编辑 | 皮皮兵不皮
小学其他
一位21年教龄老师的磨课史:磨课其实最该磨这些
衡水孙凤珠名师工作室
2023.12.27
296
磨课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一个教师,要经过多少岁月才能口吐莲花以其清香氤氲一间辽阔的教室那间教室顶上是日月星辰圣哲高悬 照亮长空诗词闪烁 点缀夜幕一吟一咏 皆是学问你和孩子们一起仰望……”这首诗,读得我热泪盈眶!打造一间辽阔的教室,需要的不只是教师深沉的教育情怀,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理论功底,还有精深的专业技能。这些,何以提高?磨课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但,也是一条很艰辛的路……从“零”开始,揽下瓷器活我是一名从农村出来的一线教师,虽然有着21年的教龄,但21年里,我从来没有过磨课的经历。只是对教育的初心和教学的热情,让我在心里有一个梦想,像窦桂梅、王崧舟、程翔等名师一样,拥有惊艳的课堂。来到厦门后,在这个把教学质量放在首位的学校里,我终于获得了历练的机会。开学初,教研组长说,谁代表五年段上一节全校公开课呢?在大家的沉默里,我说:我来。上哪一节课呢?我掀开课本,看到了《“漫画”老师》作文训练,几乎是不假思索——就它。选择上作文课,不仅是因为我本身就热爱阅读和写作,还因为作文课课堂上不确定因素特别大,也缺少可参考的教案,最能磨练人。常见的作文课型有指导课、训练课和讲评课三类,到底上哪一种呢?我认为,“先教后写”的作文指导课,在把“金手指”送给学生的同时,也给学生送了一个模式化的套路;“边教边写”的作文训练课,不免会呈现出以“老师想当然的节奏”控制“学生自然形成的节奏”的样态,频频打破学生思维连贯性,而写作需要安静的环境;“写完再教”的作文讲评课,是趁热打铁的写作反馈,侧重于“继往开来”,如果“开来”遥遥无期,等相似题目出现时,本次作文中学得的技能已然流失大半。如果稍加改造,用“先写后教,以写定教,教后再改”就好了。以真实学情为起点,以修改为教学指向。对,我要上的就是一节这样的作文课。随后,我制作了写作单,下发给学生,只提出一个要求:尽量写本班老师,写像即可。因为本班老师我们熟悉,他们写得像不像一看便知,便于指导。作文收上来之后,我发现了这几个问题:1.外貌描写面面俱到,缺少特色。2.选材雷同,思路不开阔。3.事例不具体,语言平直无趣。4.格调不高,深度不够,文章缺少灵魂。漫画老师止于漫画老师,绘声绘色地描绘一通,卖力把读者“胳肢”笑了,就完事大吉。结尾对中心不加提炼,或者不痛不痒地来一句“这就是我们的某老师,你说我画的像吗?”据此,在设计教案时,我初步有如下思路:1.看漫画,猜人物;2.读文字,猜老师;3.定主题,选事例;4.给事例,写具体。5遍磨课后,我在大理石里看到天使这次磨课,一共经历了5遍,分别在5个不同班级。我每讲一次,备课组老师听一次,提出整改意见,换个班再来。那些我平时习焉不察的问题,被置于众目睽睽之下,让我如芒在背。磨课中,我阅读了张祖庆老师的《给语文教师的新建议》,惊讶地发现公开课上,居然有那么多自己不知道的。比如,借班上课,面对着完全异于自己教学风格带出来的学生,怎样破冰、疏导;孩子准备不足,如何顺学而导……于是,我也知道了,这些是需要做强准备的。在磨课的砥石上,我要死磕自己,磨砺出锋利的宝剑。语言不规范,我就写出详案,力图在可掌控的环节做到语言表达准确、简洁;面对“观众”害羞不自信,我就在课前深呼吸,并仿南阳作家二月河的句子,在教案上写下“走上讲台,老子天下第一;走下讲台,老子天下第末”给自己积极暗示;对课堂的意外生成掌控力也不够,就刻意练习自己对生成信息的捕捉、诊断和整合能力……所有“行有不通”的环节,都催逼我“反求诸己”,自我提升。我重读了课标,再次明确课标对相关学段的能力要求;我不止一遍重读教材,明确习作要求、单元教学要求,由此延伸,把前几册的教材也读了一遍,将文本之中的根须“刨”出来;我努力备透学生,基于他们最近发展区,点燃他们发现的热情和创造的信心……经过多遍磨课,教学环节由4个环节变成了3个环节:1.把外貌写像;2.把材料选准;3.把细节写细。这样层次就分明了。这时,教研组长陈勤老师说:“可以在全校展示了。”但我隐隐地觉得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可是又说不清是什么。我打开电脑,仔细地审查教学环节,有了重大发现:第一部分“外貌写像”这块明显是个亮点。尤其是在阅读过6个班级学生的写作单后,我发现几乎90%以上的学生并不会外貌描写,而人与人的区别度首先就在于外貌。所以当刘玲玲老师说“外貌描写不是写作的重点,建议删除”时,我坚持了原来的做法,而且这一段的引导充满趣味。但如果说“外貌写像”是“凤头”,那么第二部分“选材选准”只能称得上是“蛇腰”,因为太细了、太短了,一飘而过,讲得也不透彻。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我一直在回避着一个教学难点:选材是个“大活儿”,学生读材料、讨论、判断、表达,教师还要引导,推翻重来,实在耗时,而我只有40分钟时间。怎么办?直面问题,改!放学后,随便扒拉几口饭,便打开电脑,我要设计出一种既解决学生选材中问题又不很耗时的方案。在多次构思后,我最终采用设置情境提出问题的教学方法,让小A、小B、小C承包本次作文选材中的全部问题,精选三个选材问题呈现出来,引导学生甄选事例。教师也由帮到扶,由扶到放,最终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对照你的作文,你写的事例能表现人物个性吗?几个事例有没有重复?事例之间有没有过渡衔接?这种设计,有支架、有引导、有升华,思维过程呈现出层层推进的趋势。我模拟师生互动的过程,8分钟就过了,省时高效。这又是一个“让灯光漂白了四壁”的夜晚,我合上电脑上床睡觉,不知东方之既白,我情不自禁地吟诵起了米开朗琪罗的句子:“我在大理石中看到天使,于是我不停地雕刻,使他自由。”踮起脚尖,收获别样的精彩要在上展示课了,教研组长陈勤老师说,已经完美了,保持原貌,不要改动。但就在要睡觉前,我忽然灵感乍现,一咕噜又爬起床来。我认为,目前的教学设计呈现出来的都只是片段作文教学,一篇完整的优质作文长啥样,学生并不清楚。倪嘉妙的作文写得不错,何不安排她展示一下呢?可是,又是时间问题:一堂课只有40分钟,我能完成教学任务吗?而且,如果她表现不佳,岂不是添上了一处败笔?短暂的犹豫之后,我决定冒个险。下午第一节课,我带着学生进录课室。这节课,用上了本班孩子。我一下子感受到了“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的自由境界了。所有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清风徐来,拾阶而上。课堂宛如一个足球场,大家都在抢球。仿佛我们做的不只是口头运动,也是头脑的运动。我和孩子们的互动,充满了脑力思考的愉悦。语言交流,你来我往,其乐融融。听课的老师们笑声掌声不断。我想,在这个过程里,孩子也会体会到,文字不是纯技巧,而是对这个世界和人心的理解——这才是作文的意义所在啊!最后,倪嘉妙展示作文,她写的是我。我在讲课,她在写我;课堂有趣,作文有料;彼此点亮,相映成趣。嘉妙的出场,又把这节课推向了一个高潮!43分钟,超时了3分钟,教学任务完美结束。是的,完美结束,笑声和掌声自然响起。这节课赢得了空前好评,听课的老师们用不同的方式给了赞美。德高望重的章卡老师握着我的手:“作文课能上这样的,真不多见。”李艳冬老师甚至写了一篇长达2600多字的课评,表达听课的震撼和收获。吕云萍校长给我发来了信息:“旭峰,《漫画老师》十分出彩!平实、扎实、生动、有趣,有大家气象。细听细看班级学生课堂表现,惊喜。学生自在、自由表达真情实感,其乐融融。长此以往,孩子定会爱上写作,爱上阅读,爱上学习,这是您给孩子最好的成长礼物。”课后,孩子们修改写作单,再次上交作文,佳作不断涌现。最重要的是,从这节课开始,我好像突然获得了课堂教学的一点“神力”,我把在磨课中增强的“内功”,带入每一节寻常课堂,我的课堂越来越高效,越来越有灵气,自我认同的喜悦让我容光焕发,辛苦工作而不知疲倦。自我塑造,过程很疼,但你最终会收获一个更好的自己。结束,是新的开始我有感想,我想分享。正所谓“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焉知平凡泥土里认真成长的生命不是值得珍视的。(1)上公开课需趁早,丢人也需趁早。早丢人,早成长。一个教师上一辈子课,连一个“代表作”都没有,回想起来也会充满遗憾吧?好教师当有能力上出一节节的好课,既能成人,又能达己。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类性情中最强烈的渴望就是受到他人认同”,上公开课是将自己置身于聚光灯下,几十个学生,几个甚至上百上千的同行目光下,老师怎能不全力以赴呢?(2)好老师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努力的结果,这是一种成长型思维。明白这点,教师就会对自己的成长抱有信心,知道不足只是暂时的。明白这点,管理者就不会“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了。多给愿意上进的老师机会,不是给他们“恩惠”,而是放手让他们成长,让他们获得专业尊严,也为整个教学团队造血生肌。善待那些爱上课的老师吧!因为把课上好,需要太多的用心。没有对教育的深情,谁愿费这么大劲儿?所以,绽放课堂,不仅是“师能”的体现,也是最大的“师德”的体现啊。(3)让自己一直处于踮起脚尖生长的状态。苏霍姆林斯基讲的一个故事,一个历史老师,有人来听他的公开课,他上得非常棒。别人问他上这节课花了多长时间,他说:“为了这节课,我终生都在备课。”其实,罗胖也讲到过一个导演的故事。这位导演为一个企业拍一个几十秒的宣传片,甲方认为他报价过高,导演说:“我这几十年走的路、吃的饭、看的电影、谈过的恋爱、喝的每一杯咖啡、讲的每一个故事、说的每一句话……都在这几十秒里展现出来,能不贵吗?你买的哪里是我的几十秒,你分明是买我的一生啊!”教课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任何单凭学科技能就想把语文课上出深度的想法,都只能让语文课失之肤浅。公开课巨大的“狄德罗效应”,会把你置于于一种踮起脚尖生长的状态。为上好一节课,你要配套诸多的提升:备教材、备课标、备学生、备课堂掌控、备衣服穿搭、备声音美化……这些,未必是一次性完成的动作,你会在此后做可持续性的努力。英国科幻小说家阿瑟·克拉克在墓志铭写到:“我从未长大,但我从未老去!”我常说,我是“40岁,刚发芽”。人到中年,我很明白,我失去了在课堂上成长的最佳时期。但,我从不认为未来可以设限。如今,守着我的半亩方塘,书一本一本地读,在帆书、得到、文质大课堂、谷里书院报的课程一门一门地学着,我体验着成长拔节的快乐,我自己也开发了《世说新语》《俗世奇人》《哈利波特》“趣味作文”等阅读写作课程,带给学生,深受欢迎。我辛苦磨课,只为致敬课堂,致敬生命!此刻,我热泪盈眶……作者 | 苗旭峰(厦门市英才学校)编辑 | 白衣
小学其他
教师职业发展的3层境界
衡水孙凤珠名师工作室
2023.12.27
342
教师职业的理想境界应该向第三层进发,因为它让教师享有更为完整的教师职业生活,达成完整的专业发展历程。来源 | 《中国教师报》2023年04月05日13版作者 | 黄津成 浙江省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要走向专业化发展,需要拥有完整的职业生活。教师要获得幸福的职业体验,同样也需要拥有完整的职业生活。在一些教育家型卓越教师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完整的教师职业生活的面貌。那么,完整的教师职业生活应该是怎样的?在我看来,完整的教师职业生活应该由三部分构成:日常的教育实践、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教育科学研究。这三种生活内容在教师职业生涯中的作用不一样,其所占的地位和比重会影响教师职业生活的质量和层次。教育实践丰富着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通过积累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但是如果仅靠经验积累,教师的专业发展会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如果把整个职业生活仅仅局限于这一项内容,教师职业层次的提升会比较漫长。理论学习充实着教师的理论修养,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使得教师能以理性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实践,提高教育实践的自觉性。具有教育实践自觉性的教师,将感性生活与理性诗意追求结合起来,职业生涯是可以多出许多乐趣。教育科研提升着教师的教育智慧,帮助教师以智慧的眼光审视和把握教育,成为教育实践中更为自觉、主动的主体。这样的教师是一个实践的创新者,是一个教育理论发展的贡献者,他们能够更深入体验到教师职业幸福感。在现实中,三个部分递进式的不同组合,形成了教师职业发展三个层次的境界:单纯凭经验的教育实践构成第一层,形成的是经验为主的感性型教师;教育实践+理论学习是第二层,可以造就理性自觉的教师;教育实践+理论学习+教育科研成就是第三层,这里可能诞生创造型的卓越教师(专家教师、教育家型教师)。教师职业的理想境界应该向第三层进发,因为它让教师享有更为完整的教师职业生活,达成完整的专业发展历程。但是,不是所有教师都是如此对待自己的职业生涯和专业发展的。许多教师往往只停留在第一层次的职业生活中,部分教师可以进入第二层次,只有极少数教师能够主动追求第三层次的职业发展,成为最顶尖的那一批卓越教师。要成为卓越教师,应该追求教育实践、理论学习和教育科研在教师职业生涯中的有机结合。即要在理论学习的指引下提升教育实践水平,在教育实践中进行教育科研,让自己成为自觉的教育实践工作者,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卓越教师成长中的教育实践、理论学习和教育科研的结合过程,大体要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理论走向实践。这一过程又要经历三个时期:一是在实践中碰到问题,没有办法解决时,到书本中去寻找理论帮助。这一时期,实践是一种挑战,理论学习则常常有“临时抱佛脚”的味道。二是有意识用理论指导实践。系统进行理论学习后,开始在实践中有意识地运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在相关理论指导下寻找最优的实践方法和方式,教育实践开始“理性化”。三是理论与实践比较好地结合在一起。能够将不同教育理论流派的观点与自己的实践进行融合,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并开始尝试用批判的眼光看待自己所接触的理论观点,教育实践的创新开始显现,个人教育实践理论观点开始萌芽。这一阶段第三个时期的出现,是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都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的成果,需要有一段时间的系统学习和一定的教育教学实践积累。第二个阶段是从实践走向理论。当有了一定的理论积累和实践积累后,教师会在教育教学中开始探索自己的风格与特色,于是就产生了建构自己的教育理念甚至教育思想的想法,开始有意识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想法进行总结和提炼、提升,以求形成自己的教育知识和教育理论(即教师个人的教育实践理论)。这一时期有两点需要引起教师注意。第一,要自觉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系统反思、批判,找出可以进一步改进、完善的地方,不断促进实践的发展。这种反思是在理论指导下的反思,是在用理论修正自己的实践方法和教育理念。第二,要保持对教育教学理论前沿的敏感性,不断吸收新理论、新观点,并结合自己的实践和反思,把新观点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中,进一步发展自己的教育思想。这一阶段的教师还会产生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不再局限于就教育而论教育教学了,而是不断拓展自己的学习领域,用更多的角度来审视教育教学实践,主动结合学科的专业特点,尝试从文化学、社会学、哲学等多个角度来看自己的教育实践,以期拓宽自己的视野、发展自己的思想。卓越的教师在追求教育实践、理论学习和教育科研相结合的过程中,一般会呈现出两方面的特质,这是追求职业发展的教师需要关注和学习的。一是在教育教学实践的微观方面,他们常常观察更为深入、细致,他们力求在细节观照中提高自己处理教育教学事件的能力、发展自己的教育机智、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不放弃每一个可以优化、完善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机会。二是在教育教学的宏观方面,他们会更努力提升自己的眼界,从更长远的角度看教育,厚植教育情怀。有了这种情怀,他们对学生会充满无私的关爱之情。虽然他们也摆脱不了社会现实的制约,但是他们却可以在让人不满意的现状中跳出优美的教育舞蹈。二者在职业生涯中的有机结合,会让卓越教师体验到职业发展所带来的幸福。或许卓越教师距离我们大多数教师有点遥远,但是在日常的、平凡的教育职业生活中,我们仍然可以不断尝试——让自己的职业生涯多一点理性、优秀的意味,卓越教师也可能就在这个“试一试”的过程中修炼而成了。来源 | 中国教师报编辑 | 皮皮兵不皮
小学其他
教师专业发展,不妨从这3个细微努力开始
衡水孙凤珠名师工作室
2023.12.27
294
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十分漫长,要想走得高远,必须立足每一个今天,从细微的努力开始,才能抵达梦想之境。来源 | 《中国教师报》928期作者 | 游晗昕 广东省中山市横栏中学2022年,教育部颁发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作为新课程的实践者,一线教师要积极参与到改革的行动中,从当下做起,从上好每一堂课、写好教学反思和读好专业书籍开始,不断提升专业发展水平。1. 上好每一堂课把课上好,首先要明确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的教学工作也应该以核心素养为纲。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崔允漷指出,核心素养的培养要以单元为单位统筹和整合教学内容,以目标为导向落实学教评一体化,注重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和探究欲。这启发我们,一堂好课首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对应的教学评价,课堂教学能够落实教学目标并根据教学评价调整和改进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转变教学方式,通过创设情境、设计核心问题来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2. 写好教学反思新课标在课程实施部分增加了“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的内容,以语文课标为例,要求教师立足教学实践,提高教研水平。我认为,立足教学实践,提高教研水平的有效抓手是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对教学活动过程和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行为及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关键。当然,我们不仅要反思,还要把它写下来。教学反思的写作可以聚焦课堂问题,也可以是课堂中的惊喜点、生发点、成功点。教师写好教学反思要有真实具体的教学现场为证据,不能太笼统,比如不能笼统写“这节课学生积极性不高,效果不好”。我们应结合具体情况阐明产生问题的原因,比如学生积极性不高反映了什么问题、如何改进。3. 读好专业书籍教师成长的路千万条,但阅读是教师专业成长最直接、最简便、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教师如果不阅读势必会造成专业上的“贫血”。因此,教师要把阅读当作第一精神需要,每天留一点时间给阅读。也许有教师会说“工作太忙,没时间阅读,更何况读了也不一定有用”。事实上,我们很多时候是因为缺乏方法,让自己陷入了低效耗时的困境。如果能坚持阅读,一段时间后会发现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已经融会贯通。当我们站在更高的位置思考,解决问题也会更高效。此外,教师阅读要有选择性和多元性,不能只选择阅读经验总结式的著作,以求快速迁移他人经验,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或许在短期内是有效的,但从长远来看,教师还需要阅读一些专业理论著作。专业阅读之路一开始十分艰难,因为它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但如果能够坚持下去,眼界终会打开,思维也会得以提升。专业阅读的最终目的是指导教学实践,当我们将教学理论内化为自己的品格、能力,便能体会到理论的价值、阅读的意义。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十分漫长,要想走得高远,必须立足每一个今天,从细微的努力开始,才能抵达梦想之境。来源 | 中国教师报编辑 | 皮皮兵不皮
小学其他
从教35年的名师总结:教师成长的3条「通道」
衡水孙凤珠名师工作室
2023.12.27
337
你认为呢?来源 | 中国教师报作者 | 王福强 辽宁省海城市教师进修学校19岁那年,我从师范学校毕业成为一名教师。一晃35年过去了,我从一个懵懂青涩的年轻教师,成长为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骨干培训者,发表教育文章150余篇,出版教育专著10余部,在全国各地为校长、教师培训200余场。我的成长之路有三条通道。Part.1建立关系,对接学生的通道教师最大的挑战是什么?不是对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也不是课堂教学技法的探索,而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好的师生关系就是好的教育。可现实情况如何呢?上海市曾对“师生关系的现状”作了一次专项调查,结果大出人们意料,也令人深思。被调查的教师中,有48.99%认为自己“很爱学生”,9.43%“尚爱或偏爱”学生,两个结果加起来有近60%的教师“爱”学生,至少教师自我感觉如此。然而,调查结果也显示,感受到这种“爱”的学生只有5.61%,而“不注意”“不知道”的占46.51%。这项调查显示,对教师付出的爱,学生能感受到的不足十分之一,甚至产生了相反的效果。哪里出了问题?显然是沟通。其实,师生沟通的方式有很多,譬如面对面交流、书信,写在成绩单或作业本上的评语,班级QQ群、微信群里的闲聊等。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倡导的那样,沟通方式、技巧可以多种多样,但前提条件是“倾注教师的情感”。山东省青岛市嘉峪关学校教师苏静善于用诗意的评语与学生进行交流,江苏省南京市第六中学著名“老班”陈宇采取充满睿智的“每日一谈”方式与学生交流,无不是因为“倾注了情感”而取得了积极的教育效果。我当班主任时,也有过这么一段经历。那时我教语文,为了便于跟学生交流,我让学生每天写日记。这原本是语文老师习惯布置的作业,并不稀奇,但许多时候学生在日记中是不愿意讲真话的,因此总是琢磨出一些不疼不痒的内容来“交差”,教师不看不合适,看了又索然无味。我把学生的日记本当成与学生交流的“工具”“媒介”,局面立刻改观了。有时候,我会结合学生日记的内容,跟他们交流自己对人、对事的一些看法,或者谈谈自己的成长经历,更多的时候,我会根据近一段时间所观察到的某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跟他说说心里话,或是鼓励,或是宽慰,或是质疑,或是批评,或是建议,不论内容如何,总是力图直击学生内心。可以说,每一条留言都是发自肺腑的。若干年后一次毕业学生聚会时,一个学生让我翻看当时我给她写的留言:一切结果都来自过程。我想,大家都会记住你今天在课堂上的精彩发言。当时大家的掌声是多么热烈啊,这掌声说明什么?说明你是个很有潜力、很有人缘的孩子。你朴实善良,待人真诚,乐于为集体作贡献,但学习方面一直起色不大。原因很简单,是因为你交上了“懒惰”这个不该交的朋友。你说对不对?王老师希望你能在今后的日子里找到不足和差距,奋起直追,不要掉队,就像今天课上的发言一样,用勤奋成就你的精彩。老师跟你一起加油,怎么样?翻看起来,厚厚的一个本子,全是这样一笔一画、工工整整的留言。“老师,您知道吗?”这位近30岁的学生似乎还是当年那个天真的孩子,“那时候我们最盼望的就是发日记本,一发下来大家都迫不及待打开,藏在角落偷偷看您跟我们说了什么。不知道您是否注意到,那时候教室总是最安静的,那个时刻是我们最幸福的时候。”是啊,一切还历历在目。我倾注的情感打开了学生的心扉,孩子们在日记中对我倾诉心声,毫无芥蒂。日记本,显然成了一个重要的纽带,填平了师生之间可能出现的隔阂。小小的日记本,成就了神奇的教育功效。神奇的不是日记本,而是爱和关心的力量啊!Part.2拓宽边界,对接世界的通道教育的发展决定了教师将不再主要从事单一维度的知识传授,而应成为情绪工作者、课程设计师、学习组织者。突破个体局限,成为节点去连接,打破壁垒去整合,以一种相对柔软的方式与他人合作,成为教师必不可少的关键动作。现实中,不少教师不愿意打破“固化的自我”,满足于在教育的“小圈子里”兜兜转转,缺乏思维广度。结果,故步自封,活力不足,难以帮助学生成为丰满充盈、立体鲜活的人。教师想要快速成长,必须不畏浮云遮望眼,勇于扩展、重构自我边界,持续拓宽自己的生命疆域。一要学会跨界,走出舒适区。做语文教师时,我不仅把目光聚焦于语文课堂,也主张自己和同事“跨学科听课”,通过借鉴摆脱僵化的学科教学思维定式,谋求课堂创新。做校长时,我没有困于学校的单一空间,而是不断汲取企业管理精髓并将其转化为学校管理的智慧,往往豁然开朗。我的案头,不仅有古今中外的教育名著,更有哲学、历史、社会学、逻辑学、心理学的佳作,让我拥有了超越专业之外的开阔视野。二要学会链接,丰富资源库。一定要警惕“信息茧房”。每天我们接触的信息很多,有那么多社群,但沟通不见得比信息匮乏的时代更加顺畅有效。如果我们只停留在一个“温暖”的圈子里,交相同的朋友,讨论相同的观点,停留在相同的思想高度,久而久之,我们的深度思考、丰富想象可能不知不觉就被削弱了。这些年,我通过多种渠道结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诸多教育同人和其他行业的朋友,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价值主张,不同的思维方式,使我们在一次次的交流、碰撞、对立、融合中逐步变得丰厚而更富思辨力。这让我从狭隘中走出来,与世界融为一体,求同存异,创建起更大的资源库,与更多的人在教育路上并肩同行。因此,不断拓展朋友圈,在跨地域、跨行业、跨文化的朋友那里汲取成长的灵感或创新的火花,是教师的智慧。Part.3坚持写作,对接自我的通道写作,是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写作,让我打开了对话的窗口。我本身是一个不擅长交际的人,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无数个宁静的夜里,我认认真真给编辑写信,将誊写好的文章小心翼翼装进信封寄到全国各地。那时,整个世界都在我的身边。从2006年起,我先后在新浪、网易开通了自己的博客,后来又开通了微信公众号,随时记录自己琐碎的工作、点滴的生活、细微的心情,这更是给我打开了一扇与世界对话的窗口:与那么多互不相识的网友交换意见,探讨人生,思考教育,我的世界再也不封闭,再也不孤单。我在用文字诉说、对话,内心世界也变得越来越开阔。写作,让我结识了更多朋友。因为写作,我通过“教育在线”网站结识了李镇西、干国祥、卢志文、魏智渊等一大批教育界的“活跃分子”,虽未谋面,但都曾倾心交流;因为写作,我了解了李希贵、吴非等一大批教育界的大人物,更坚定了我的教育之梦;因为写作,我了解了太多“草根教师”的喜怒哀乐,接触了许多致力于教育图书编辑、出版的有识之士,也促使自己不断梳理、总结,并与他人分享。写作,让我磨炼了坚强的意志。写作是一件苦差事,我曾经在国庆节长假的时候,连续5天没出一次门,一个人闷在家里完成了将近4万字的“中学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系列文章;我曾经连续88个夜晚创作了23万字的长篇小说《太阳底下》……写作,让我享受到无穷的乐趣。当我的第一首小诗在《星星》诗刊发表,当我的第一篇论文在《河北教育》刊登,当我的第一本专著被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当我的第一本长篇小说被大众文艺出版社印成铅字,当我的微信公众号有了越来越多的读者、越来越多的留言时,那种愉悦是无与伦比的。当然,写作的乐趣绝不仅限于此。如今,我的文字不再一味追求发表,写作成为我的生活方式,与更多的人分享、共勉已经成为我写作的真正乐趣所在。
小学其他
写作,如何让教师从“平庸”走向“卓越”——解开新教育实验教师专业写作的秘密
衡水孙凤珠名师工作室
2023.12.27
328
新教育实验为什么如此重视写作?为什么说专业写作是“卓越教师”与“平庸教师”的分水岭?为什么说“只有写,你才能写”?为什么一直坚持写却没有突破?当一线教师与新教育相遇、与新网师相遇,便诞生了与众不同的成长故事。参与其中的人都坚信,故事里会有答案。4月1日晚,新网师2023年春季学员通识课第四讲开讲,这次通识课的主题是“教育写作”。与新网师的其他课程一样,这一天在线学习的人数远远超出了学员总数。主讲人郑建业是山东省寿光市文家街道中心学校教师。2021年春季,郑建业加入新网师。一年后,他便成为新网师的讲师,主讲教师专业阅读与专业写作课程。尽管他很早就开始写作了,但真正促使他突破写作瓶颈的,则是在他加入新网师之后。新网师的全称是新教育网络教师学习中心,是新教育旗下一个公益性的网络学习平台。加入新网师学习之前,郑建业的专业写作一直处于浪漫期,写了很多随笔,却一直缺少理论引领和深度反思。郑建业至今记得,19年前在家门口的一所学校聆听了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的报告后,他开始走上写作之路。这样跌跌撞撞地写着,直到加入新网师后,通过系统化的写作训练,“我才真正走上了专业写作之路”,不仅深化了阅读能力,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元认知能力,逐渐建构起自己的思维框架。如今,郑建业坚持通过微信公众号日更文章,已经发表442篇原创文章,还出版了自己的专著。“表面上看来,教师的写作只是记录自己的生活,其实是在书写自己的历史。”朱永新对教师写作有格外深刻的理解。在新教育实验教师成长体系中,专业写作与专业阅读、专业交往一起构成了独特的“三专理论”。2022年7月9日,新教育实验第二十二届研讨会在四川省旺苍县举行。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教育写作”,朱永新作了主题为《写作创造美好生活》的报告。朱永新从写作与新教育写作的区别,新教育写作的特点、意义和价值等方面作了详尽阐述。他在报告中第一次定义新教育写作,并呼吁教师相信写作的力量,缔造一种以写作为载体的生活方式、成长形态和创造方法。写作,从“平庸”走向“卓越”在新网师,被写作点燃职业生命的不只是郑建业一个人,而是一群人。智静是山西省定襄县实验小学的一名语文教师,她在微信朋友圈以“静心思语”“读与思”“观察随笔”为栏目记录每天的所见、所闻、所行、所思,累计写作50多万字。她还在班级发起“班级漂流日记”和“星空班一日叙事”,师生共写随笔。“星空教室”里的故事已经被记录了整整181天,就是春节期间,他们也没有停下写作。半年下来,全班60个学生已完成18万字。她说:“书写随笔让知天命的我对世界充满了无限的好奇与热爱,我感觉自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热爱教育、热爱生命、热爱学习。”新教育一直倡导教师专业写作,将写作与生活联为一体,并成为反思、交流的重要手段。在新网师,这样的书写叫“生命叙事”,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书写,他们将彼此的生命编织在了一起。新网师执行主任郝晓东说,我们旨在通过生命叙事增进教师的职业认同。为什么新教育强调教师要拿起写作这个工具?新教育人都知道,专业阅读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专业交往是站在团队的肩膀上飞翔。但在郝晓东看来,“三专”中的一大痛点是专业写作。他总结了教师写作普遍存在的四个困难:一是不愿写,二是不会写,三是没空写,四是难久写。新教育人有一个共识:专业写作是“卓越教师”与“平庸教师”的分水岭。新网师讲师林忠玲说,很多教师都生活在单一、单调的圈子里,容易滑向倦怠,而写作能帮助教师捕捉到鲜活的教育细节。新教育写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2年,朱永新在教育在线网站发了一个“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的帖子,倡导新教育教师坚持写作,每天用心记录自己的生活,记录自己与学生的交流,记录自己的阅读与思考。每天坚持写1000字,坚持写10年,不成功的话可以找他索赔。帖子一经发出,应者云集,实际上这么多年没有教师找他索赔,反倒是有不少教师因为坚持写作获得了专业发展的突破,许多人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名师。20多年前,还在江苏省苏州屯村中心小学工作的管建刚,响应“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的召唤坚持写作,20年出版了20多本书,并且成长为特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与管建刚一样,江苏省仪征中学教师刘祥受到“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的影响也成长为特级教师,并出版了多部著作。有人问朱永新为什么要开这个保险公司?他说:“赔偿不是目的,号召广大一线教师积极反思、积极写作才是我的初衷。”后来发起的新教育十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培养卓越口才”“建设数码社区”等都与写作相关,在学生写作、教师写作、学科写作、共同体写作等方面开展了全方位探索,突破了单一的学生写作或单纯以教师写作为内容的“教育写作”,开创了写作的全新生态。在新教育实验第二十二届研讨会上,朱永新在报告中将新教育写作的探索历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实践探索期,关键事件是以教师写作为目标的“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正式“开张”。第二个阶段是理论建构期,新教育写作最重要的代表性成果便是以“专业写作”为主要内容的“三专”理论以及以“生命叙事”理论为基础的教师成长理论。第三个阶段是深入推进期,新教育写作理论向各个学科辐射,在具体实践中对新教育写作理论进行检验,并形成了若干具有新教育特色的写作课程与教材,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共同深化。写着写着,便遇见了盛典如果是在6年前,王辉霞怎么都不会设想到现在每天的生活状态。加入新网师后,每天写作打卡成了王辉霞生活的必选项。几年来,她积累下300多万字的文章。王辉霞是河南省滑县英民中学英语教师。刚开始,坚持每天打卡的确是一大挑战——有内容没时间、有时间没内容。为了自我激励,也为了写作“练笔”,王辉霞学会了“咬牙坚持”,逐渐把新网师的课程学习与平日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诸如一节课中的某个闪光点或不足、学生问题、日常巡课现象等,都会成为写作的素材。在2021年的年度叙事中,王辉霞引用了这样一段文字:“蛹对蝴蝶说:你真漂亮,整天可以飞来飞去,既美丽又自由,真羡慕你!蝴蝶对蛹说:只要你愿意离开你的那个壳,你也可以跟我一样!蛹说:不行,那样我会死的!殊不知一切愿意经历重生的人和事,才会获得更多的美好!如果你很执着,舍不得、放不下现在的躯壳,就只能永远羡慕别人!提醒你:破茧成蝶、为梦飞翔!只要你愿意改变自己,一切皆有可能!”这是一个美丽的隐喻。与王辉霞总结在新网师通过写作促进成长的心得相得益彰:“重要的是观念的跃迁。”与王辉霞一样,上海市七宝中学附属鑫都实验中学教师方娇艳在加入新网师之初也遭遇了打卡带来的焦虑。2019年是方娇艳加入新网师的第二年。从最初不识“写”滋味、打卡为了“刷存在感”,到写作的意义愈加明晰,方娇艳经历过一个“挣扎”的过程。为了写好《静悄悄的革命》的课程叙事预习作业,她反复观看自己的录像课,字斟句酌,历时一周多写下了近万字的长文。“就这样写着写着,我像犟龟一样,终于遇见了盛典。”方娇艳在自己的年度叙事中写道。仅2019年一年,方娇艳坚持日日打卡,积累了22万字的“简书”,4.1万字的作业。“没有写作,反省的生活就容易流于肤浅和单薄。”在她看来,新网师成了自己职业生涯中的一个更广泛意义上的“重要他人”。江苏省泗阳县幼儿园副园长周娟是另一个在成长中写出精彩的榜样教师。从2018年秋踏入新网师,周娟从学员到学术带头人,从课程助教到课程讲师,角色的转变背后是成长的勇气。她在自己的随笔中写道:在新网师沉浸的岁月里,在阅读中学习,在书写中内化,在共读共写中编织生活,共筑一个润泽的学习共同体。新网师让我走进读写、挑战读写,并收获着其中的乐趣。新网师之所以能克服教师不愿写、不会写、没时间写、不能长期写的难题,郝晓东概括了三点原因:一是“写作有伴”。参与共同体写作,能够相互影响、相互激励。二是“写作有用”。这些写作不是为写而写,不是虚构故事,不是文学创作。教师通过写作促进了对教育教学的反思,促进了自我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生命成长。三是“写作有趣”。丰富的写作内容,多元的写作形式,及时的外部反馈,让写作过程充满乐趣,不再枯燥乏味。共同体写作的力量在新教育实验第二十二届研讨会上,时任江苏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张菊荣作了题为《一个人与一群人:思想长跑的精神意义》的分享,讲述了他带领教师团队写作的故事。张菊荣在汾湖实验小学工作期间,带领教师每天用文字记录生活,并结集成册,他们把这些没有正式出版的书称为“土书”。为了体现仪式感,每年放暑假时他们都会举行“土书发行仪式”。8年间形成了400多本“土书”。按照张菊荣的话说,因为共同体写作,教师团队找到了自己的“诗意和远方”。如果说张菊荣是在学校内部进行共同体写作,那么新网师则搭建了一个开放的写作共同体。甘肃省岷县岷阳初级中学语文教师米永丰说,在新网师的共同体写作中,他的写作视野不断被打开。新网师的讲师撰写“一周观察”是一件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米永丰回想起来,2022年1月14日是他印象最深的一次写作经历。从“一周观察”的第一稿写出来到最后定稿,共做了6次修改。每一次都是一种煎熬,也是一次突破。在连续6次的写作过程中,新网师的郝晓东、郑建业、马增信、郭小琴、郭筠筠、周娟等老师都提出了宝贵意见。后来,米永丰在一篇文章中对这次写作收获进行了梳理:文章题目要清晰明了;开头段落要吸引读者,讲故事是很好的办法;修改要全方位展开:构思、用字用词、修辞,反复打磨;话要说得通俗易懂,以免“掉书袋”;选用事例要心中有人,并且要有新鲜感;写作要有对话思维;提出的观点需要把关键用词从根本上解释透彻。“我在新网师学习已是第三年,现在越来越笃定地相信,读书、写作、实践三者的相互编织就是职业发展最坚实的步伐,也是职业发展最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是破解人生有限性的不二法门。”米永丰说。谈到新网师,周娟说,共同体写作为她提供了最大的支持,这种伙伴式的赋能让她摒弃过去那种功利化的写作,不为他人喝彩而写作,不追求外在的奖赏,开始眼光向内,追求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这就是共同体的力量。一些教师之所以出现经常写却没有太大提升的问题,郝晓东认为,只因为是在练习却没有“刻意练习”。刻意练习不仅需要确立清晰的目标,还要持续进行,并不断得到反馈。他同时提醒,写和做的分离是一大痛点。无论阅读还是写作都是指向实践的,只有与实践结合,写作才有意义。在新教育实验第二十二届研讨会上,朱永新在报告中对教师写作明确了四条原则,即强调理解与反思,通过“阅读理解—教育实践—写作反思”提升“专业性”;强调与实践相关联,将写作与实践始终编织在一起,彼此促进;强调真实而个性化的呈现,避免千人一面,注重“个性化”;强调教育教学案例研究,为所有教师处理教育问题提供可供参照的珍贵资源。为了给新网师的学员提供写作支持,新网师进行了诸多探索:一是开设写作课程,指导写作方法。二是撰写课程作业,夯实学习过程。三是提倡公开写作,激发写作兴趣。四是撰写生命叙事,增进职业认同。新网师主任李镇西为学员专门开设了写作课程。他一直强调教师要做到“四个不停”,即“不停地读书、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写作、不停地实践”。新网师不仅有系列的写作课程,很多线上线下活动也都渗透写作。新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李庆明认为,教师专业写作不是要让教师成为专业作家,而是结合教育这个“专业”,以学科知识、教学实践为原料来写作,以此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新网师,每天都在诞生新的故事。一如朱永新所说,“生命就是书写一个故事;教育就是让每个人有省察地书写自己的生命故事;从事教师职业就是把教育作为自己故事的主旨,并用生命最大段的篇幅来展开与书写”。来源 | 中国教师报作者 | 本报记者 褚清源编辑 | 白衣
小学其他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衡水孙凤珠名师工作室
2023.12.27
296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刘红霞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讲述的是作者在五年里跟班里三十一名学生朝夕相处的平凡岁月,内容是一年小学预备班和四年小学班的日常教育和教学工作,描述了苏霍姆林斯基与31名学生朝夕相处的点滴生活。全书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快乐学校”,作者重点阐述了“要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的思想;第二部分为“儿童时代”,他对小学教育思想进行了总结,认为儿童只有在身体健康的情况下,才能有丰富的精神生活、高频度发展的智力和巩固的知识,并能对自己的力量充满信心。字里行间我体会到了作者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儿童的心,和教育工作带来的无穷的创造力和生命力。一、要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身为教师,我们不光要明白学生们不只应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解枯燥无味的知识时,也可以带领学生去野外玩耍从而体会大自然的美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也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能成为苏霍姆林斯基学校的学生是幸福的,因为那些孩子不需要为分数而心不甘情不愿的学习着,他们没有繁重的学习任务所压着,没有失去童年所该有的天真、快乐。他们的学校在蓝天底下,在大梨树下,在葡萄园里在牧草场上。孩子们在苏霍姆林斯基所营造的“蓝天下的学校”“幻想之角”“童话故事会”“健康乐园”在愉快地游玩着劳动着学习着,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引导下不知不觉地由欣赏大自然中玩耍中变为观察大自然、去思考去学习,收获着知识也收获了健康的身体和和谐的心理。苏霍姆林斯基如一位独具匠心的园丁,带领着孩子们走进了教育的“世外桃源”,和谐而健康地成长,快乐而欢欣鼓舞地学习。我在心驰神往这样的“世外桃源”的同时也感到自己也有一种使命,那就是以这位大师为榜样,尽心尽力为我的孩子们营造这样一个“世外桃源”,把他们从分数的“拷链”,繁重而枯燥无味的题海中解放出来,给他们一个和谐、自然而富有生命力的学习环境。二、教师应该拥有对教育的爱心和热情我们要始终记得正是出于我们对于教育的热爱才会引导我们走向教师这个行业。在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所写的教育实践字里行间流露出他的爱,这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作者深爱着这些孩子,他亲昵地称他们为“小家伙、小鬼”,他认为教师首要的职责就是“爱孩子”。因为爱,他期望每一个孩子都有着健康的体魄;因为爱,他也竭尽全力去帮助孩子们学会学习。爱孩子,应该说是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但如果是始终如一的爱,坚持不懈的爱,面向全体的爱,也是不容易做到的。爱孩子,很重要的一点是爱得要纯粹。不是施舍,不搀杂功利。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对照自己的教学,有太多的不足和疏漏。以后不管平时多忙,也要抽出时间来和学生交流。这个时间可以是课堂学的间隙,可以是课外活动的过程。在这些时间里尽量让学生多说话,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的情况。当学生在倾诉心中的不满和怨忿时,一定耐心地听,即使他们词不达意或是不合情理,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给学生以实际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