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
学习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心得体会
刘彩虹名师工作室
2024.12.29
12
通过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学段要求的学习,我收获颇丰,也有了许多深刻的感悟。一、清晰的学段分层,目标更明确新版课标将小学语文学习清晰地划分成不同学段,每个学段都有具体且针对性很强的要求。这让我们教师在教学时能准确把握不同阶段学生应达到的水平,比如低学段注重基础的识字、写字以及简单的阅读和口语表达培养;中学段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阅读量的要求,对写作也开始有初步规范等;高学段则进一步强调综合素养的提升,如阅读理解的深度、写作的技巧与情感表达等。如此明确的分层,就如同给我们教学指明了清晰的道路,能更好地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合适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二、素养导向,全面发展课程标准强调了语文核心素养,涵盖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等方面。这使我意识到,语文教学绝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要通过经典课文的讲解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建立文化自信;注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让他们能准确、生动地表达;同时,引导学生在阅读与思考中锻炼思维能力,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培养审美创造能力。每一堂语文课,都可以成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契机。三、教学方法的思考与调整依据新版学段要求,我也在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对于不同学段的学生,得采用更契合他们特点的方式。比如低学段可以多运用游戏、儿歌等趣味性强的形式来辅助识字写字教学;中学段要增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活动,提升他们的阅读与思考能力;高学段则可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分析,开展专题写作等活动。而且,要更加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不能仅以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如课堂表现、小组合作成果等。 总之,学习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学段要求后,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更重了,但也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将这些要求落实到每一堂课中,助力学生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茁壮成长。
初中信息技术
教学设计:《互联网应用的基本特征》
牛志良名师工作室
2024.12.28
15
一、教学目标1.信息素养:学生认识几种常见互联网的应用,并主动能从常见实际应用中,总结获得互联网应用的基本特征。总结并归纳互联网应用的基本特征。2. 计算思维分析互联网应用的工作流程和逻辑,理解互联网应用与传统应用的核心差距。能够运用计算思维解决在使用互联网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3.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掌握互联网应用的基本特征,并探索互联网的应用。二、问题情境情境创设:以近年来网络应用的迅速发展为基础,了解现阶段网络应用占网民的比例,分析数据,得出网络发展的速度很快,进而引出问题,互联网应用为什么如此诱人?具有什么特征?三、实践与探究1. 互联网应用的变化活动一:网络视频APP的特点。步骤:整理一个时间段(如近五年内)内互联网应用的主要变化。利用多媒体资源(如网络视频、新闻报道截图等)辅助说明。小组汇报,全班共享,构建完整的互联网应用变化时间线。目的:帮助学生理解互联网应用随时间发展的脉络,感受其快速变化的特性。2. 互联网应用的特征活动二:网络视频平台的特征步骤: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出网络视频,为用户提供弹幕点赞、回复等功能,极大丰富了用户体验。总结各小组成果,各小组进一步分析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提炼出互联网应用的基本特征。每组选派代表分享特征总结,全班共同讨论、补充,形成共识。3. 探索互联网应用活动三:即时通讯软件分析步骤:小组内分享设计思路,评选出最具创意和实用性的设计进行全班展示。目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加深对互联网应用可能性的认识,同时锻炼其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4.活动四:以学生常见的抖音或快手为例,让学生讨论回答,小组讨论后,集中总结。四、拓展与深化活动六:分析2023年有关《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合理使用互联网资源,避免网络成瘾、保护个人隐私、尊重他人权益等。制定班级网络使用公约,共同承诺遵守。五、总结与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为后续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小学语文
学习《语文新课标》学段目标(第1-3学段)心得体会
刘彩虹名师工作室
2024.12.27
86
在深入学习和理解小学语文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后,我深感其对于指导教学实践的重要性。这些目标不仅明确了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应达到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也为教师制定教学计划、选择教学方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在低学段(一二年级),教学目标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基本的听说能力和初步的写字能力。通过学习,我意识到这一阶段的教学应注重趣味性和实践性,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游戏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同时,教师还应耐心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和笔画顺序,为日后的书写打下坚实基础。 进入中学段(三四年级),教学目标则更加注重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一阶段,我体会到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他们的分析、归纳和推理能力。同时,通过写日记、小作文等方式,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学会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多进行口语交流,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到了高学段(五六年级),教学目标则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文学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在这一阶段,我认识到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各类文学作品,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通过讨论、辩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学习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我深刻体会到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中不断成长和进步。总之,小学语文各学段的教学目标为教师提供了明确的教学方向和思路。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这些目标,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初中信息技术
小学阶段学习3D建模意义
牛志良名师工作室
2024.12.26
21
小学阶段学习3D建模具有多重意义和价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升创造力和想象力:3D建模允许孩子们自由地创造出各种形状和物体,这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在建模过程中,孩子们需要对物体的结构、颜色、质地等进行思考和设计,这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2,增强空间思维能力:3D建模需要孩子们在脑海中构建三维空间,这对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有极大的提升。通过建模,孩子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观察和思考物体,使他们的思维更加立体化,这对于他们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都将带来巨大的帮助3,促进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在3D建模过程中,孩子们会遇到许多问题,如如何使模型的形状更完美、如何让动画效果更逼真等。通过观察、分析、尝试和修正,他们的解决问题的技巧将得到极大的提高4,跨学科学习:3D建模不仅是一种技术技能的培养,更是一种跨学科学习的方法。通过3D建模,孩子们可以在一个直观且实用的环境中探索和创造,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和物理等理论知识。这种学习方法不仅有趣,而且有效,能够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5,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3D建模往往需要多人合作完成,孩子们在团队中需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如何有效地与团队成员进行沟通和协作。这种团队合作的经验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和未来的工作是非常宝贵的6,具体应用实例:在小学阶段,孩子们可以通过简单的3D图形软件感受创造立体图像的乐趣。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可以接触更复杂的建模软件,通过创建模型来深入了解几何、物理和数学等学科知识。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生动。
初中信息技术
什么是计算思维
牛志良名师工作室
2024.12.26
15
计算思维是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它包括找出问题,并以计算机或者人类,以及两者都能理解的方式找到解决方案。计算思维的四个主要阶段:分解——>抽象——>识别模式——>算法分解:分解就是把问题分解成更小部分的过程。计算思维中的一种有效的工具就是允许人们建立有效的解决方案。比如我们平时要多吃水果、蔬菜,那水果蔬菜就是通过分解成我们可以吸收的更简单的化学物质来帮助我们获取营养元素。同理,问题也可以分解、分解,一直分解到我们知道该如何处理的较小部分来解决。然后在通过解决子问题,一步步将整个问题解决掉。抽象:抽象是指看问题的时候要过滤掉所有不必要的信息。识别问题的关键部分有助于人们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抽象是确定对象或系统的哪个元素是必要的特征的过程。没有他们,物体就不会是他们本身的样子。就比如人的脸,要有两只眼睛,一个鼻子,一张嘴巴等基本特征,如果你画人物肖像的时候,这些基本特征都没有画,那还怎么能称得上是人物肖像画呢。模式:识别模式是指某事某物以可预测的方式重复,从而让所有看到它的人都可以得出结论。比如说,形状是球形,可以踢着玩的,那就有可能是足球,并且如果是在足球场玩,那就可以预测足球会被踢进球门。再比如人们听到一首好听的歌曲后,就喜欢反反复复的听,这是人们在享受熟悉的优美的声音模式。算法:算法是解决问题或执行任务时所需的一系列步骤。要开发算法,首先要使用分解的方法把问题分解成小部分,然后在这些小部分中忽略掉不重要的细节,然后识别模式。算法中的每一步都必须精确明确,无歧义无错误。比如,我说在一个正方形的格子上,画一条线,那出来的结果就有可能是:结果的可能性肯定比上图还多,因为正方形的大小,颜色等特征没有描述清楚,一条线有可能是直线有可能是曲线,有歧义,要画在什么位置,也没有明确,所以这个算法是错误的,会导致错误的结果。以上就是计算思维的详细讲解,总而言之,计算思维是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涉及到分解、抽象、建模、算法设计等思维活动。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能对问题进行分解、抽象、建模,并通过设计算法形成解决方案;能尝试模拟、仿真、验证解决问题的过程,反思、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将其迁移运用与解决其他问题。
小学语文
如何让孩子爱上整本书阅读?
刘彦君名师工作室
2024.12.26
35
岳乃红老师在其《走向深度阅读: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9讲》中,给我们提供了关于如何有效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深刻见解,让孩子与整本书建立有意义的联系,这是每位教育者和家长应当关注的焦点。 首先,整本书阅读的概念并不仅仅是让孩子读完一本书那么简单。它涉及到学生从阅读中获取理解、共鸣与思考。而岳乃红老师提出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正是为了帮助学生不仅仅通过字面理解书中的内容,更要深入其中,去发掘书中的情感、思想与文化。正如她所说的,“整本书阅读要帮助儿童学会自主阅读,享受阅读的过程”。 其次,培养孩子阅读整本书的兴趣,是教师和家长不可忽视的第一步。书籍是知识的载体,也是世界的窗口。教师在导读过程中,应该注重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促进孩子对阅读的渴望。通过生动的故事、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富有吸引力的角色,帮助孩子们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让他们在情感链接中找到阅读的意义。 第三,整本书的教学应当秉持“儿童本位”,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与感受。学生的阅读不仅仅是吸收知识,更是心灵的成长与自我表达的过程。老师可以通过讨论、分享会等形式,引导孩子们在阅读后表达自己的感受与看法,让孩子的声音被听到,这样不仅提升了他们的思考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再者,围绕整本书的核心主题某些特定的知识领域展开,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的知识框架。根据岳乃红老师的研究,整本书阅读的核心不只是人物、情节,更在于深层的文化底蕴和精神追求。让孩子在理解故事的同时,也能联系社会、历史与文化,培养他们的跨学科思维能力。 最后,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岳乃红老师指出,教师应当是学生阅读之旅中的引路人,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展开深入阅读。教师与孩子的互动、思考的碰撞,必将产生出阅读的火花。教师自己也需不断学习与提升,在书中开拓视野,将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
小学语文
学习领航,赋能前行
刘彦君名师工作室
2024.12.26
17
最近我通过网络学习了新教材解析培训视频,从整体结构与内容、总体特点、具体编排与建议三方面对部编新教材进行了深入学习.通过学习,我对部编教材的四个特点有了深刻的认识: 一、进一步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自然渗透立德树人。充分发挥教材在立德树人方面的独特价值和优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教育、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等人文教育内容自然地融合在教材中。通过“家乡”“伟人”等单元主题的设定,加大上述教育内容的比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通过“我爱阅读”栏目中的文章,让学生了解古代先贤的丰功伟绩,感受革命先烈壮怀激烈的故事;通过“日积月累”栏目,让学生读背优秀古诗词和立志、勤学忠厚等方面的名言、警句、俗语,使学生在积累语言、积淀文化的同时,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 二、双线组织单元结构,语文能力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梯度目标。教材将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每个单元的练习系统之中,成为语文学习的要素。每个单元,既有较为宽泛的人文主题,又有非常明确的语文学习的要素,这种双线组织的单元结构,使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更加清晰,使教学更加有章可循。 三、关注语用,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即在生活中学语文随学随用,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价值,关注语言文字运用的具体环境。教材不仅强化了语言文字的运用意识,而且还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四、重视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构建课内外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是本套教材编排创新的一个体现。从课文到学生自主阅读的“我爱阅读”,再到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快乐读书吧”,整个教材形成了个课内外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教材把课外阅读作为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课外阅读课程化,克服了课外阅读的边缘化。
小学语文
读书感悟
刘彦君名师工作室
2024.12.26
20
通过深入学习《走向深度阅读》这本书,我感到受益良多。课程标准是这样阐述“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功能和定位”的——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订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 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细读这段话,发现它从两个角度为我们教师认识和把握“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提供了线索。那么,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评价如何设计,如何落实,什么样的评价才能抵达阅读呼应促进学生会阅读、爱阅读,在阅读中实现学生学业和精神成长的要义呢,通过读课标,读《走向深度阅读》我认识到:一、重视“评价”。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评价”提示是这样描述的:注意考察阅读整本书的全过程,以学生的阅读态度、阅读方法和读书笔记等为依据进行评价。教师可以围绕读书的主要环节编制评价量表,制作阅读反思单,引导学生从阅读方法、阅读习惯等方面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改进。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评价提示首先强调了评价要贯穿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全过程,接着从评价依据、评价方式、评价内容以及评价主体的定位给出了评价提示。根据课程标准中的评价提示以及对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内容和目标的理解,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的设计和实施,应该遵循以下个原则。(一)目标统领原则目标统领原则是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更是整个课程实施的基本原则。在新课标背景下,目标统领原则首先要落实的是“素养立意”,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作为评价的根本追求。整本书阅读在六大学习任务群中属于“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其内容整合程度的提升,决定了其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发展的重要价值。在整本书阅读课程中理解目标统领原则,不仅仅是指一次具体书目阅读的目标统领,还要求教师在设计和实施评价时,始终心系整本书阅读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中的独特价值——让学生拥有广泛阅读兴趣,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在阅读中不断收获精神成长。例如,三年级阅读寓言故事整本书,重点目标是促进学生理解“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运用联结策略可以更好地理解寓意”,评价设计就要落脚在学生对寓言故事寓意的理解和在生活中灵活运用寓言故事上。针对联结策略的运用,可以设计这样的评价任务——选择5个寓言故事,配图制作寓言故事画报,张贴在教室里。深度阅读,能不断促进师生成长,唯有坚持,方见成效。
小学语文
关于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的反思
刘彦君名师工作室
2024.12.26
178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规定”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较之以前,是一个新的教学理念。虽然新课标中对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定义已经很明确,但是真正实施跨学科实践活动仍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结合组织、实施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我认为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1.明确目标与主题,创设真实的情境。跨学科主题学习绝不是为跨而跨,而是以现实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为依托,明确活动的主题和目 标,将课堂中的学习跨到真正的生活情境中去,来解决真实存在的问题。 2.明确主干学科,体现学科本位。跨学科主题学习超出了单个学科的知识视野,需要学生对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融合、研究;但同时也需要明确主干学科,明确跨学科学习的核心素养目标。如果以语文为主体学科,那目标的设定和实践活动的实施一定是将语文要素和语文素养贯穿始终的,其他学科知识则作为落实跨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支撑和能力支撑。 3.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一种多学科协同育人的学习方式,是将学习置于真实而复杂的学习情境中,学生利用已有的学习知识和经验,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从而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更深层次的知识、方法和技能。而不是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听,更多的是强调学生们参与实践、习得知识的过程,强调在“做中学”。 4.考虑学生的具体学情,适应学生能力发展。在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整个跨学科的学习可能需要学生具备更深层次的知识,否则项目难以开展,这就意味着项目的设计超纲了。我们必须意识到,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通过探索,来解决生活实践问题,让学生能力得到提升。如果项目的学习超出了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接受范围,也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所以,在设计和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时,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情,设计合理的、适应学生能力发展的活动。 总之,跨学科主题学习不能只作为一个理念,而是需要教师真正地走进情境去实施、去发现、去改进,最后与学生一同获得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