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
大单元视域下习作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路径和策略研究
刘彦君名师工作室
2025.08.20
17
大单元视域下习作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路径和策略研究郑口第六小学 赵晓燕摘要: 在当下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大单元教学渐渐成了改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一种重要手段。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培育学生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有着无法取代的作用,本文要探究大单元视角下习作教学在课堂中渗透的途径和策略,进而给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改革给予一些有用的参照。关键词:大单元视;习作教学;课堂教学;路径;策略引言伴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教育的要求,大单元教学模式以系统性、综合性为特点,给各科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如何运用大单元教学模式,把习作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情感体验及思维发展联系起来,是目前语文教学研究中的一个新课题。大单元视域下习作教学的理论依据1.1大单元教学理论大单元教学理论以整体性、系统性和情境性为基本特征,主张以主题为统帅,把相关的学习内容组合成一个结构化、序列化的教学单元。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大单元教学符合人类整体认知的规律,有利于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建构主义理论支持的单元教学设计,重视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完成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语文学科大概念理论认为,大单元教学要围绕核心语文素养组织内容,实现知识、能力、情感的整合发展。这些理论观点共同构成了大单元视域下习作教学的理论基础,为习作教学的系统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1.2习作教学理论现代习作教学理论打破了以往"结果导向"的习作观,转向关注如何指导写作的过程,交际语境写作理论强调的是基于真实的交际目的和读者写作,过程写作理论把写作分为预写、起草、修改等多个阶段并注重每个阶段的写作策略指导,体裁教学法则注重不同体裁的结构及语言的特点,这三者的理论在大单元下有机融合,习作教学既有对过程的指导也有对文体的特征还有对写作的交际功能。经研究表明综合几种理论的优势之后习作教学能够大大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优秀习作占比能上升百分之三十以上。2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现状分析2.1传统习作教学的局限性传统习作教学碎片化严重,习作训练脱离阅读教学,没有整体规划,教学内容以应试为导向,重技巧轻表达,约65%的学生习作缺少真情实感,教学方法单一,教师习惯用“命题—写作—批改”的固定模式,过程指导缺失,评价方式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忽视写作过程的指导,这种教学模式很难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调查表明只有42%的小学生喜欢习作课,远少于其他语文学习活动。2.2学生习作存在的问题目前小学生作文大多存在“内容空洞、模式单一、个性丧失”等普遍性问题,表现在:选材相同,近一半的习作有相同的内容;语言贫乏,对成语、修辞等语言的运用很少;套式定型,都是老一套;浮光掠影,没有仔细的观察,更没有深思熟虑。这些问题反映出学生的生活积累不足,语言积累不够,思想训练不到位等深层次的原因,同时也反映了不同学段的学生所面临的写作困境是不一样的,有的低年级孩子表达困难,有的高年级孩子想不清楚,选不了材等。2.3课堂教学中的挑战与机遇小学语文课堂实施习作教学存在多重困难:课时安排不足,习作指导时间短;班额大,难以做到个性化指导;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一些教师缺少系统的习作教学方法训练。但是,统编教材的采用和新课标的施行也给习作教学改良带来了机会,教材里特意规划好的习作单元以及读写融合栏目,给体系化习作教学给予了较好的载体,教育信息化发展也为丰富习作教学形式营造了条件,比如用数字平台执行互评互改,创建电子写作档案等等。3大单元视域下习作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路径和策略研究3.1教学活动设计策略大单元视域下的习作教学活动设计要体现出整体性和递进性,“读-说-写”一体化的活动链可以采用,先群文阅读积累语言和思想,再口语交际梳理思路,最后书面表达,真实情境的写作任务要设计,编写班级日志,创作校园故事等可以尝试,微写作活动也要开展,每日观察笔记,阅读批注等可以做,项目式写作同样可行,制作主题文集,开展调查写作等可以做,这些活动设计要前后衔接,循序渐进,形成螺旋上升的能力发展轨迹。3.2教学内容的整合与拓展大单元教学强调以主题为统领整合相关联内容。可以将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整合,从阅读中学写作,以写作促阅读。可以跨学科整合,如结合科学观察写说明文,联系社会实践活动写纪实文等等。可以开发生活化的写作素材,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写作内容。可以构建写作知识图谱,把零散的写作知识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整合时要保持语文性,不能为了整合而整合;要有适切性,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要有发展性,随着单元推进逐步提升要求。3.3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应用创新习作教学方法对提升教学效果很关键,过程写作法把习作拆成许多环节,能给每个环节有针对性的指导,写作工作坊模式让学生交流互动,互相启发,可视化工具像思维导图,写作流程图之类的,能帮学生整理思路,信息技术支撑的写作平台,可做到随时写作,立刻得到回馈,方法革新重实效,不要只是摆样子,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唤起他们的内驱力,要重视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通过实践可知,恰当使用这些创新方法,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可提高50%以上,写作质量也会明显改善,比如,项目式学习法让学生在完成一个具体项目时,通过团队合作,资料搜集,实地调研等手段,加深对写作技巧和知识的理解。这种方法能够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而且可以锻炼学生与他人合作以及解决难题的能力,情境模拟法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创新教学手段,采用这种办法时,教师把类似真实环境的写作情形模仿出来,并让学生在此种环境下展开写作练习,如此一来就可以激发他们浓厚的创作意愿并使之充满干劲,教师还可借助当代科学手段诸如虚拟现实或者增强现实之类的技术手段,给学生赋予更丰富多彩的练笔感受以及更多的资源以供使用,从而进一步优化习作方面的训练效果。3.4教学评价策略大单元习作评价,建立多元的、动态的评价体系。大单元习作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关注每个孩子在整个单元的写作过程和进步。大单元习作评价采取多主体评价方法,除了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外还有家长评。建立写作成长档案,记载着一个孩子的写作发展足迹。建立分层评价标准,适应不同水平学生发展的需要。评价反馈要具体及时、要突出指导性。研究表明,评价策略科学合理能使学生在写作中修改的意识增强60%。通过对评价方式改革使学生做到以评促学、以评导教,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写作教学循环。结语大单元视域下习作教学给小学语文课堂带来了一种新气象,它促使我们在整合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创建评价体系方面做出新的尝试,从而有效地突破了传统习作教学的约束,并且使我们的学生对写作有了更高的兴趣与质量,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技术的不断改进,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大单元视角下的习作教学会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会给孩子们打好发展的根基,也希望能吸引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投入其中,一同改良和发展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小学语文
读《课堂上的小革命》:在细微处重建教学的温度
沈俊喜名师工作室
2025.08.01
46
拿到《课堂上的小革命》时,封面那句“教育的改变,始于课堂里的每一个微小瞬间”让我驻足。作为一名教龄八年的小学语文教师,我早已习惯了按“目标-流程-评价”的固定模式推进课堂,却常在学生迷茫的眼神里感到一种割裂——我们教的,和他们真正需要的,似乎总隔着一层。这本书像一把小钥匙,打开了那些被忽略的课堂细节,让我重新看见教学最本真的模样。 一、“等待三秒”:让沉默生长出思考的嫩芽 书中“等待的艺术”一章,像针一样刺破了我多年的教学惯性。作者记录了一位老师的课堂:提问后,她总会轻轻说一句“别急,让脑子飞一会儿”,然后默默数够三秒再请学生回答。这个细节让我汗颜——我总怕课堂冷场,学生刚迟疑半秒就急着点名,甚至自己说出答案。 试着在三年级《司马光》的课堂上实践时,我才发现“等待”的魔力。当问到“司马光为什么不害怕砸破水缸”时,往常我会立刻引导“因为他想救人”,但那天我咬着牙等了三秒。起初是尴尬的安静,随后有学生小声说:“他可能没时间害怕,满脑子都是怎么救朋友。”接着,更多声音涌出来:“我觉得他平时就很勇敢,所以才敢砸缸”“说不定他知道砸破缸能救人,所以不害怕”……那些细碎的想法,是以往被我的“高效”掩盖的珍宝。 原来,课堂的节奏不该是教师设定的鼓点,而应跟着学生思维的呼吸调整。就像书中说的:“沉默不是空白,而是思维正在土壤里扎根。”现在我的教案上总会标上几个“⏸️”,提醒自己在提问后、讨论中、回答前,留一点让思考发酵的时间。 二、“错误博物馆”:让失误成为学习的路标 对待学生的错误,我曾信奉“及时纠正”的原则。作业本上的红叉、课堂上的即时打断,总想着把错误掐灭在萌芽状态。但书中“错误博物馆”的案例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一位老师专门在教室后墙设了块展板,让学生把“最有价值的错误”写在卡片上贴上去,旁边标注“我是怎么错的”“后来发现哪里不对”。 我在班级试行了“错字小剧场”:让学生把总写错的字编成小故事。比如“的、得、地”总用混的学生,编出“白勺‘的’带着名词逛公园,双人‘得’跟着动词做游戏,土也‘地’拉着形容词跳舞蹈”;把“辩、辨、辫”记混的孩子,画了三个小人:“带点的‘辩’在吵架(争辩),带刀的‘辨’在挑水果(分辨),带绞丝的‘辫’扎着长头发(辫子)”。原本枯燥的纠错,变成了创作的乐趣。 更意外的是,学生开始敢在课堂上“暴露”错误了。有个平时总低着头的女生,主动举手说:“老师,我刚才把‘蒲公英的种子像小伞’说成‘像小巴掌’,现在发现小伞才能飞起来,小巴掌不行。”她说话时眼睛亮亮的,没有丝毫怯懦。这让我想起书中的话:“当错误不再被指责,它就成了通往真理的路标。” 三、“私人定制”的评价:让每个孩子听见自己的声音 以前写作业评语,我常陷入“真棒!”“继续努力!”的套路。直到看到书中那位老师给学生的评语:“你把‘月亮像小船’改成‘月亮像外婆摇的蒲扇’,这个比喻里有你的故事,老师读的时候好像看到了夏夜的院子”,才忽然明白:评价的本质,是让学生感受到“我的想法被看见”。 我开始在评语里“留一道缝隙”:给写不出作文的学生画个小漫画当开头,比如画只小猫说“我今天跳上窗台时,发现了一件怪事……”;给生字总写歪的学生写“你的‘家’字宝盖头像张开的手臂,要是下面的‘豕’能站得更稳,就像家人都坐端正了吃饭啦”;给回答问题跑题的学生记上“你说到‘蚂蚁搬家会下雨’,虽然和课文没关系,但这个发现很厉害,下次我们专门聊聊小动物的天气预报好吗?” 有个平时总把“我不会”挂在嘴边的男孩,在作业本里夹了张纸条:“老师,您说我的‘笑’字写得像在咧嘴,我今天练了十遍,您看这次是不是笑得更开心了?”字还是歪歪扭扭的,但末尾画了个大大的笑脸。那一刻我忽然懂得,教学的温度,就藏在这些“私人定制”的回应里——它让每个孩子相信,自己的每一点努力,都有人认真收藏。 四、课堂之外:教育是让每个日子都成为学习的素材 书中最打动我的,是作者对“生活即课堂”的践行。她带学生给社区的老树写“身份卡”,记录树皮的纹路;让学生给家人的职业写“说明书”,理解每份工作的意义;甚至在下雨天上“踩水课”,观察雨滴在水洼里跳的“舞”。这让我反思:我们总在课堂里教“观察”,却很少带学生真正走进生活。 于是,我布置了“家庭小侦探”的任务:让学生记录妈妈炒菜时的声音,爸爸修东西时说的话,奶奶择菜时念叨的童谣。在《我们的生活》口语交际课上,孩子们的分享让课堂变成了生活的剧场:“我妈炒辣椒时会先打开油烟机,边咳嗽边说‘等会儿给你爸多盛碗饭’”“我爷爷修自行车时总说‘螺丝要拧三圈回半圈,做人也得留余地’”……这些带着烟火气的表达,比任何范文都生动。 有家长发来消息:“孩子现在总盯着我干活,说要记下来‘给老师写素材’,连我拖地的样子都被他写进了日记,说‘妈妈拖地像在给地板跳华尔兹’。”原来,当课堂的边界被打破,教育就成了流淌在日子里的细流,滋养着不经意间长出的嫩芽。 合上书时,窗外的阳光刚好落在教案本上。我忽然发现,那些被标注的重点、预设的流程,旁边多了许多随手写的小字:“等三秒”“记下来他的比喻”“问问他为什么这么想”。这些细微的改变,或许称不上“革命”,但它们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正一圈圈漾开涟漪。 就像书中说的:“好的教学,不是轰轰烈烈的革新,而是在每个课堂瞬间里,多一分对学生的敬畏,多一点对生命的温柔。”当我们蹲下来,和学生一起看世界,课堂就不再是预设的剧本,而是师生共同创作的、充满惊喜的故事——而这,或许就是教育最本真的模样。
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五育融合策略的实践研究
沈俊喜名师工作室
2025.07.04
71
五育融合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旨在打破教育割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小学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五育元素,文字背后的家国情怀、思维训练、人文审美、实践应用等,为五育融合提供了广阔空间。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五育融合策略,既能彰显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又能回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五育融合的内涵与价值 (一)内涵解析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五育融合,是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融入语文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养提升过程。通过文本解读渗透德育,借助阅读写作发展智育,依托语文实践活动关联体育、美育与劳育,实现五育相互促进、协同育人,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实现全面发展。 (二)价值维度 1. 德育价值:小学语文教材中诸多文本蕴含爱国、诚信、友善等德育素材,如《黄继光》《狼牙山五壮士》,能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与家国德育。 2. 智育价值:通过字词学习、文本理解、写作训练,发展学生语言思维、逻辑推理、创新思维等能力,为智育奠基。 3. 美育价值:语文文本的语言美、意境美(如古诗词、散文 ),能提升学生审美感知与人文素养,滋养美育。 4. 体育与劳育价值:语文实践活动(如户外观察写作、手工制作绘本 ),可关联体育锻炼与劳动实践,强化体育精神与劳动意识。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五育融合的实践策略与案例 (一)德育引领:文本解读中的价值传递 案例:教学《落花生》 1. 教学环节: 初读文本,了解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特点; 精读感悟,引导学生对比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的不同,理解“做人要做有用的人”的内涵; 拓展延伸,联系生活,讨论身边“像花生一样”的人(如环卫工人、教师 ),激发奉献精神与社会责任感。 2. 融合逻辑:以语文文本为载体,挖掘德育元素,通过文本分析、生活关联,将奉献精神、正确价值观融入语文学习,实现语文教学与德育的深度融合,让学生在语言感悟中接受思想洗礼。 (二)智育发展:阅读写作中的思维训练 案例:群文阅读教学《神话故事中的想象》 1. 教学环节: 选取《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神话文本,引导学生梳理故事脉络,分析神话中“神奇想象”(如盘古开天的身体变化、精卫填海的执着 ); 组织小组讨论,探究神话想象与现实的关联(如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解释需求 ); 创意写作,让学生发挥想象,创作“现代神话故事”(如用科技元素重构神话情节 )。 2. 融合逻辑:依托语文阅读素材,开展群文阅读,培养学生信息提取、比较分析、创意表达能力。在理解神话文本的基础上,挖掘智育价值,发展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实现语文教学对智育的支撑。 (三)美育渗透:语言与人文的审美滋养 案例:教学古诗词《山居秋暝》 1. 教学环节: 诵读感知,通过配乐朗诵,让学生感受诗歌节奏美、韵律美; 意象赏析,引导学生想象“空山新雨、明月松间、清泉石上”等画面,体会意境美; 文化拓展,介绍王维山水诗的艺术风格,关联中国传统山水文化审美,提升学生人文审美素养。 2. 融合逻辑:借助古诗词教学,从语言形式(韵律 )到内容意境(画面 ),再到文化内涵(山水审美 ),逐层渗透美育。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实现语文与美育的融合。 (四)体育与劳育关联:语文实践中的多元拓展 案例:综合性学习《走进大自然》 1. 教学环节: 户外实践:组织学生到校园或附近公园“观察自然”,开展徒步、植物辨认等活动(关联体育锻炼 ); 语文创作:引导学生记录观察所得,撰写“自然笔记”(如描写花朵的外形、颜色、生长过程 ),或创作自然主题诗歌; 劳动实践:分组制作“自然手工绘本”,用采集的树叶、花瓣拼贴画面,配上文字介绍(关联劳动教育 )。 2. 融合逻辑:打破课堂局限,将语文学习与户外体育实践、劳动创作结合。通过观察自然、手工制作,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知识,同时强化体育锻炼意识与劳动动手能力,实现语文与体育、劳育的融合。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五育融合的实施保障 (一)教师素养提升:理念与能力重塑 1. 理念更新:开展五育融合专题培训,让语文教师理解五育融合内涵,树立“大语文”育人观,认识到语文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传授,更是全面育人的载体。 2. 能力培养:通过跨学科教研、教学案例研讨,提升教师挖掘语文课程五育元素的能力,以及设计融合教学活动的能力,如如何将劳动实践自然融入语文写作教学。 (二)课程资源整合:文本与生活联结 1. 教材深度挖掘:系统梳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五育素材,建立“语文 + 五育”资源库,如将每篇课文的德育、美育等元素分类标注,方便教师教学参考。 2. 生活资源拓展:引导教师关注生活中的语文育人资源,如将社区文化、自然景观等转化为语文实践素材,为五育融合提供丰富的外延空间。 (三)评价体系优化:过程与素养导向 1. 评价内容多元:构建涵盖语文知识、德育表现、审美能力、实践参与等多维度的评价指标,如在作文评价中,既关注语言表达,也考量主题立意(德育 )、文采审美(美育 )。 2. 评价方式多样:采用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结合,过程性评价(如课堂参与、实践活动表现 )与终结性评价(如考试、作品展示 )结合,全面反馈学生五育融合素养发展情况。 四、实践反思与展望 小学语文教学中五育融合已取得一定实践成果,但仍存在融合浅层化(如德育贴标签、美育形式化 )、教师融合能力不足等问题。未来需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完善实践路径,加强教师培训与资源整合。通过持续探索,让五育融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真正落地生根,发挥语文课程的全面育人价值,培养更多兼具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的新时代少年,为基础教育五育融合发展提供小学语文样本。
小学语文
探寻阅读真谛,点亮成长之光
沈俊喜名师工作室
2025.07.02
51
王老师的整本书阅读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整本书阅读绝非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学生拓展知识边界、丰富情感体验、提升思维品质的关键途径。通过阅读整本书,学生能够走进更为广阔的世界,了解不同的文化、历史和社会风貌,拓宽自己的视野。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思考、分析、总结,这有助于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例如,当学生阅读《骆驼祥子》时,他们不仅能了解到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还能在分析祥子命运起伏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理解社会环境对个人命运的影响。这种综合性的学习体验,是单篇阅读难以给予的。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方法上,王老师的观点让我深受启发。阅读前的激发兴趣环节至关重要,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片段、精彩的情节预告等方式,点燃学生对书籍的好奇之火。就像在推荐《鲁滨逊漂流记》时,教师可以讲述鲁滨逊刚流落到荒岛时的惊险遭遇,让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后续的故事。读法指导也不可或缺,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做批注、列提纲、写读书笔记等,帮助他们掌握有效的阅读技巧。 阅读中,读程推进课和读解交流课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设置一系列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文本。在教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保尔在面对困难时的表现,然后进一步探讨这些表现所体现的精神品质,让学生在思考中领悟作品的深刻内涵。同时,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阅读后的读书展示课和读点探究课,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成果和深入研究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手抄报、演讲、戏剧表演等形式展示自己的阅读收获。在展示《西游记》的阅读成果时,学生可以表演精彩的章节,如“三打白骨精”,不仅能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还能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对于书中感兴趣的点,学生可以进行深入探究,培养自己的研究能力。 王老师的整本书阅读理念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过去的教学中,我虽然也重视阅读,但在方法和引导上存在不足。今后,我将把王老师的理念融入到教学中,精心设计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 王崧舟老师的整本书阅读理念与方法,为我打开了阅读教学的新大门。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探索实践,引领学生在整本书阅读的海洋中遨游,让他们在阅读中收获知识、提升能力、滋养心灵,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让阅读成为他们终身受益的习惯和财富。
小学语文
名师课堂听课心得
沈俊喜名师工作室
2025.06.26
84
以离别为钥,启成长之门——王崧舟《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课堂听课心得 刘建芝 观摩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课,宛如跟随小英子的脚步重走城南旧巷。课堂以"五个故事"为骨架,以"离别"为血脉,最终在"成长"的精神沃土中生根发芽。王老师以其特有的诗意教学智慧,将林海音的童年回忆录转化为一场关于生命体验的深度对话,让学生在文本细读中触摸离别之重,在情感共鸣中理解成长之味。这堂课不仅展现了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范式,更启示我们:经典文本的教育价值,正在于引导读者在他人的故事里照见自己的生命轨迹。一、五个故事的结构解码:在简化与聚焦中把握文本肌理 王老师的课堂以"简化"策略切入,引导学生用表格梳理书中五个故事的离别要素——当"七岁惠安馆秀贞与妞儿死于火车轮下""八岁新帘子胡同小偷入狱""九岁虎坊桥兰姨娘远走""九岁家门口宋妈回乡""十二岁医院爸爸病逝"这组数据在大屏上依次呈现时,学生们赫然发现:五个独立故事竟以"离别"为轴构成了精密的叙事齿轮。这种结构化处理巧妙打破了整本书阅读的庞杂感,正如王老师所说:"整本书阅读的第一步,是学会把书读薄。" 在梳理"小偷"故事时,王老师特意让学生对比英子与警察的不同视角——当学生用"为弟弟偷东西的好人"和"触犯法律的坏人"两种表述概括同一人物时,文本的复调叙事特质便跃然眼前。这种处理既尊重了《城南旧事》"散文化小说"的体裁特点,又凸显了五个故事的内在统一性:每个离别主角都兼具"心地善良、命运多舛、深爱孩子"的共性特征。最令人称奇的是王老师对"爸爸的花儿落了"故事的解读,他没有停留在丧父之痛的表层,而是通过"七个孩子中十二岁的英子要担起长姐责任"的细节,将个人离别升华为家族命运的缩影,让学生看到离别背后更广阔的生命承重。 二、离别主题的多维解读:在童眸与沧桑间架起情感桥梁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当《送别》的旋律在课堂响起时,王老师顺势抛出问题:“这首歌在书中出现了几次?你听后有什么感受?”"为什么这本书里每次离别都像这首歌一样伤感?"这个问题如同钥匙,打开了文本情感世界的大门。在分析秀贞与妞儿的离别时,王老师没有直接讲述"火车轧死"的悲剧,而是让学生朗读英子寻找小桂子时的急切描写,再对比医院里妈妈"含糊其辞的叹息",通过"儿童视角的留白"让学生体会成人世界的残酷。这种"不说破"的教学智慧,恰与原著的含蓄风格一脉相承。 对于"兰姨娘离别"这一相对明快的情节,王老师设计了"中秋月夜送别"的情境还原——当学生用方言朗读兰姨娘"到南边去看海"的憧憬时,他突然追问:"英子为什么在笑中含着泪?"在师生对话中,孩子们逐渐理解:兰姨娘的自由远走,既是对旧生活的离别,也是英子对"女性自主"的初次认知。这种解读超越了简单的情感共鸣,触及到离别背后的社会意义。而宋妈离别的教学处理则更见功力,王老师先让学生计算"宋妈四年寄回家的七块二毛钱能买多少粮食",再呈现她"得知儿女双亡时默默纳鞋底"的细节,用物质计算与精神痛苦的反差,让学生感受底层人物离别的沉重质感。 课堂的高潮出现在对比"第一次离别"与"最后一次离别"的环节:七岁的英子在秀贞离别时"追着马车跑",十二岁的英子在爸爸离世后却"安静地整理毕业文凭"。王老师通过这个强烈反差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让英子从哭泣的孩子变成镇定的大人?"当有学生说出"是一次又一次的离别让她学会了担当"时,文本的情感内核与学生的生命体验实现了深度联结。这种基于文本细节的情感引导,避免了说教式的主题灌输,让离别主题自然渗透进学生的心灵。 三、成长哲学的生命叩问:在文本与现实的对话中建构认知 "爸爸说过,无论什么困难,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当王老师朗读这段文字时,课堂陷入了良久的沉默。他没有直接解释"成长"的定义,而是让学生对比"小偷被抓时对英子的微笑"与"爸爸临终前的嘱托",发现两者都传递着"困境中的善意与勇气"。这种跨故事的主题勾连,让学生看到英子的成长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在不同离别者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精神蜕变。 在"给离别人物写信"的课堂活动中,王老师让学生尽情发挥,王老师敏锐地捕捉到:"这就是成长——把别人的离别转化为自己的力量。"这种评价将文本解读升华为生命教育,让成长主题具有了现实穿透力。 最具启发性的是王老师对"心灵童年"的解读。他指着板书上"永别实际童年"与"永存心灵童年"的对比说:"英子失去了爸爸的呵护,却记住了他教的花夹竹桃;宋妈离开了北京,却留给英子一双虎头鞋。"在他的引导下,学生们发现:每个离别的人都留下了精神信物,这些信物构成了"心灵童年"的物质载体。这种解读超越了简单的怀旧情绪,赋予成长以辩证的哲学色彩——离别虽然带走了具体的人和事,却将美好的品质沉淀为生命的底色。四、教学实践的启示:整本书阅读的方法论与教育观 王崧舟老师的这堂课,为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范式。在方法论层面,他的"简化—聚焦—升华"三步法具有普适价值:先用表格梳理结构(简化),再通过意象对比深化理解(聚焦),最后联系生活实现迁移(升华)。 更深层的启示在于教育观的革新。王老师没有将《城南旧事》视为单纯的语言材料,而是作为"成长教育的范本"。他通过五个故事的串联,让学生看到离别不是孤立的情感事件,而是成长的必然阶梯;通过不同人物的命运对比,让学生理解善良在苦难中的价值;通过"写离别信"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文本经验转化为生命智慧。这种"以文化人"的教学理念,彰显了整本书阅读的本质追求——不是掌握一本书的知识,而是通过一本书学会看待世界的方式。 走出课堂,脑海中回响着驼铃与骊歌的叠唱。王崧舟老师用诗意语文的魔法,将《城南旧事》这本"记忆之书"转化为"成长之钥"。在他的课堂上,整本书阅读不仅是语文素养的提升过程,更是精神生命的滋养过程。当我们学会像他那样,在文本结构中发现规律,在离别叙事中解读人性,在成长主题中叩问生命,经典文本才能真正成为照亮学生精神世界的灯火。这或许就是名师课堂最珍贵的启示——阅读的终极意义,在于让每个生命都能在离别中生长,在生长中永存心灵的童年。
小学语文
观摩王崧舟“《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课堂教学心得
沈俊喜名师工作室
2025.06.22
93
观摩王崧舟老师“《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课堂教学心得 解雪娥 观摩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课,如同推开一扇通往童年与成长的诗意之门。他以"离别"为主线串联整本书的精神内核,用极具创意的教学策略将厚书读薄,又以细腻的情境设计让学生在文本与生活的对话中实现阅读的内化。这堂课不仅展现了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专业高度,更传递出语文教育浸润心灵的深层价值。一、以"离别"为钥:解码文本的精神密码 王老师对《城南旧事》的解读展现出独特的文本穿透力——他敏锐抓住"离别"这一贯穿全书的情感线索,将英子与秀贞、小偷、兰姨娘、宋妈、爸爸的五次离别,转化为理解童年成长的关键节点。课堂以《送别》歌曲导入时,当旋律与"长亭外,古道边"的歌词在教室流淌,学生们瞬间被带入那个充满淡淡哀愁的城南世界。这种以音乐创设情境的方式,巧妙奠定了整本书"离别却蕴含成长"的情感基调。 在梳理情节时,王老师设计的表格作业纸成为理清文脉的有效工具。学生通过填写"离别时间+地点+主角+方式"的结构化表格,直观发现五个故事均以离别收尾的叙事规律。更精妙的是,他引导学生从人物性格分析入手——当孩子们发现秀贞、小偷等离别对象都具有"心地善良、苦命、爱孩子"的共同特征时,文本潜藏的情感逻辑豁然开朗:英子告别的不仅是具体的人,更是充满善意却注定消逝的童年世界。这种将人物分析与主题解读深度结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透过情节表象触及到"离别即成长"的哲学命题。二、从简化到内化:整本书阅读的策略创新 王老师在课堂中清晰展现了整本书阅读的"三步进阶法":先通过结构梳理将书读薄,再通过主题探究深化理解,最终通过生活联结实现阅读内化。在"简化"环节,他不仅用表格梳理情节,更创造性地绘制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建立对整本书的宏观认知。这种可视化的阅读策略,让中高年级学生掌握了把握长篇小说结构的实用方法。 "深化"环节最见教学功力。王老师选取第一次离别(秀贞与妞儿)和最后一次离别(爸爸去世)的片段对比朗读,学生通过英子从"无奈纠结"到"镇定安静"的表现差异,直观感受人物的成长弧线。更妙的是他设计的情境任务:"假设你是十二岁的英子,想对离别之人说些什么?"当学生在作业纸上写下对爸爸的告白、对宋妈的思念时,文本中的情感体验已转化为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这种将阅读与写作深度融合的设计,正是整本书阅读从输入到输出的关键转化。 而"内化"环节则展现了语文教育的育人价值。王老师引导学生联结生活:"你经历过类似的离别吗?"当孩子们分享与宠物、祖辈的离别故事时,英子的成长体验与现实生活产生了深刻共鸣。这种将文本世界与生活世界打通的教学智慧,让"离别中成长"的主题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成为可感知、可迁移的生命经验。三、对话式课堂:在思维碰撞中建构意义 王老师的课堂始终洋溢着对话的智慧。他的提问从不追求标准答案,而是如投石入水,激起学生的思维涟漪。当他问"为什么善良的人都要离开英子?"时,孩子们从社会环境、叙事手法等多角度展开探讨,最终领悟到"童年本就是不断告别的过程"。这种开放式的对话,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课堂中最动人的是师生共读的场景。王老师带领学生反复朗读"爸爸的花落了"片段,在"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的景物描写中,感受文字背后的哀伤与坚韧。他示范朗读时的语气轻重、停顿节奏,不仅是语感的培养,更是情感的传递。当师生声音交融在文本中时,阅读已成为一种审美体验。 更值得借鉴的是他对"分享"环节的设计。王老师认为:"每个人都成为阅读的光,照亮他人,也照亮自己。"当学生分享自己标注的感动段落时,不仅是个人体验的表达,更是阅读视角的多元碰撞。这种生生对话的机制,让整本书阅读超越了个体认知,形成了集体建构的意义网络。四、教学启示:整本书阅读的实践路径 这堂课为一线教师提供了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清晰范式:首先要精准把握文本的"精神锚点",如《城南旧事》中的"离别"主题,用核心概念统领全书解读;其次要设计阶梯式的阅读策略,从结构梳理到主题探究再到生活联结,形成完整的学习路径;最后要营造富有诗意的对话场域,让阅读成为情感共鸣与思维生长的过程。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王老师对"语文要素"的隐性落实。在分析人物时渗透的"通过细节描写把握性格",在梳理情节时训练的"归纳概括能力",在情境写作中培养的"想象与表达",都自然融入了主题探究中。这种"随风潜入夜"的教学智慧,启示我们整本书阅读应避免将语文要素割裂为孤立的训练点,而要在文本整体感知中实现素养的综合提升。 通过观课,我领悟王老师所说的"真正的阅读是看见自己"的深意。当学生在英子的离别中看见自己的成长,当教师在课堂设计中看见文本解读的多种可能,整本书阅读便超越了知识传递的层面,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旅程。这或许正是王崧舟老师这堂课给予我们最宝贵的启示——语文教育的真谛,正在于用文本的光,照亮生命的路。
小学语文
观摩名师课堂心得
沈俊喜名师工作室
2025.06.20
54
近期,通过线上平台观摩了名师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课堂,让我受益匪浅,对整本书阅读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在观摩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名师们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精准把握。他们能够从整本书中提炼出核心的教学内容,围绕关键问题展开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书籍的内涵。例如,在《草房子》的教学中,老师紧扣书中桑桑的成长经历,设置了一系列问题:桑桑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挫折?他是如何面对的?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成长变化,让学生在思考中体会到成长的艰辛与美好。课堂上,名师们非常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主动性。他们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多媒体展示等,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在《西游记》的教学中,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仿书中的角色进行对话和情节表演,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西游世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这本书的兴趣。此外,名师们还十分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提升。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表达。在《哈利・波特》的讨论课上,老师让学生探讨如果自己是书中的角色会如何应对各种挑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次观摩学习,我认识到自己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借鉴名师的经验,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深入研读文本,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阅读;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就一定能让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收获知识、提升能力、享受阅读的乐趣 。
小学语文
落实新课标理念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沈俊喜名师工作室
2025.05.21
137
落实新课标理念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一、小学语文新课标的核心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立德树人,全面发展 语文课程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 语言运用,实践为本 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注重听说读写的实践性,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学习和运用语言,提升表达与交流的能力。3. 思维能力,深度学习 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写作中表达,在交流中提升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4. 文化自信,传承创新 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培养国际视野,促进文化理解和交流。5学习方法,自主探究 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倡导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注重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指导。6. 评价体系,多元发展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注重个性化发展,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成长。这些核心理念体现了小学语文教育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从单一评价向多元评价的转变,旨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二、小学语文新课标核心理念及落实课标注意的问题一是要避免教学方法的单一化。不能仅仅依赖于传统的讲授法,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学习语文知识;也可以采用项目式学习法,让学生通过合作完成一个语文项目,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二是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和水平,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提供一些拓展性的学习任务;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确保他们也能在语文学习中取得进步。三是要注重教材的整合与拓展。教材只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基础资源,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以外的学习资源,如课外阅读书籍、多媒体资源等。通过整合和拓展教材内容,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总之,小学语文新课标的核心理念为小学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在落实新课标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刻理解这些理念,并注意上述问题,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努力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成长和进步。这样才能让语文学习真正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石。
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教材研读的高效方法
沈俊喜名师工作室
2025.05.13
112
结合日常教学中的实践,我们可以将教材研读的方法,归纳为以下几点,与大家共勉: 一、研读教材要“通览全局,胸有丘壑”。拿到教材,先通读目录与单元导语,明确全册编排逻辑(如统编教材“双线组元”的特点),再梳理每个单元的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思考课时内容如何服务于单元目标。例如六年级上册“革命文化”单元,需从整体上把握“点面结合写场面”的语文要素,在《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等课文的教学中层层落实,避免碎片化教学。也就是从全册、单元到课时,整体把握知识体系与能力梯度,使教学设计更有目的性和联系性。 二、研读教材要“联结学情,以学定教”。 教材研读不是“就书论书”,而是要换位思考:学生面对这篇课文,哪里会觉得难?哪里会感兴趣?如何将教材中的“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任务”?比如教学低年级识字课,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如通过“校园标语”认生字)、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识字从“机械记忆”变为“生活应用”。也就是以儿童视角,思考如何让教材内容转化为学生可感、可学、可用的语文实践。 三、研读教材要“细品文本,字斟句酌”。 优秀的课文往往“言有尽而意无穷”,教师要像“考古学家”一样挖掘语言密码:一个多音字(如《爬山虎的脚》中“铺”的读音)、一个标点符号(如《少年闰土》中“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的破折号)、一处留白(如《穷人》结尾的省略号),都可能成为撬动学生语言感知力的支点。唯有教师自己先“吃透”文本,才能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语文的魅力。四、研读教材要“深挖育人价值,落实语文素养” 用发展视角,挖掘文本背后的文化内涵与育人价值。结合有关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爱国、奉献、助人等精神,在实践活动中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研读教材要“跳出教材,融合创新”。 统编教材强调“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阅读教学体系,这要求我们在研读时打通课内外链接。例如教学《母鸡》后,推荐描写动物的不同作家的作品进行对比阅读,由一篇到多篇;教学《猴王出世》后,推荐阅读《西游记》,由片段到整本书的阅读;学习《民间故事》单元,组织学生改编故事、开展“故事会”……创新使用教材,让教材成为引子,带领学生走向更广阔的阅读与实践天地。 六、研读教材要“记录反思,沉淀经验”。 每一次研读都是一次思维的碰撞,建议大家及时反思总结,记录对文本的独特发现、对教法的灵感闪现、对学情的反馈调整。这些碎片化的思考,终将在持续积累中形成属于自己的教学智慧。 于漪老师说:"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能走多远,学生的发展之路就能延伸多远。教材研读不是简单的教参搬运,而是是一场没有终点的修行。它需要我们在“宏观把握”中明方向,在“微观细品”中见真章,在“联结学情”中求实效。当我们真正走进教材、读懂教材、用活教材时,课堂便能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愿我们以今天的分享为起点,把对教材的研读转化为课堂上的从容与自信,让每一节语文课都成为学生成长的阶梯!